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原本在七月初举行的高考,因为炎热原因提前了一个月,改在了六月初。而在我国的高考史上,却有一次是在冬天举行的,这就是1977年的那次高考。
1977年8月,刚刚复出后的邓小平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年只有31岁时,仅仅只是中国科技大学一名助教的温元凯被邀请参加了这次会议,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参会者。
文革期间推行的“推荐上大学”的高考招生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而温元凯直言要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并提出了“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十六字建议。邓小平把建议中的“领导批准”也拿掉了,采纳了温元凯建议的四分之三,决定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当时已是八月份,高考简章等按照惯例已下发,为了不耽误一代人,邓小平决定推迟那一年的高考。就这样,1977年的高考在冬天举行,共有570万人报名参加,录取了不到30万人。1978年8月,时隔半年,又进行了一次高考,有610万人报名,录取了40万人。
从此,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读书学习的浪潮,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时代,新的希望。
伟人果断英明的决定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1982年,习近平同志到河北正定县工作,1983年任正定县委书记,当时的习近平年仅30岁。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大念“人才经”,礼贤下士,爱才敬才,聚才用才。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 亲自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坚持“下挖”、“内用”并举选拔县内人才。
全国各地开始重视知识分子,开始引进人才,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了,而习近平同志重视选拔人才的做法至少比全国早了十多年。
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人有远见卓识,敢想敢做,那这个地方的经济就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故步自封,安分守旧,不敢打破条条框框,地方的发展最终江河日下,一派没落萧条。
一个地方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个人要有远见卓识,超前意识和思维,但要立足于实际,头顶苍天,脚踏大地,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会害人害己。正如同,离开中国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意义。
立足于自己的实际,立下鸿鹄之志,不断努力奋斗,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注:以上照片来自网络。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1977年冬天举行的高考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eld in the Winter of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