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一) 汉语的“动”与英语的“静”︱月旦评

中西文化差异(一) 汉语的“动”与英语的“静”︱月旦评

虽说题目是中西文化,但在这里我主要还是指的是汉语和英语的差别,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也是西方语言的典型代表。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温暖湿润的大陆,气候适宜,很少有台风、海啸、地震等大的自然灾害。所以,古人一直倡导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敬拜保护黎民百姓的各路神仙,祈求上苍保佑。

这是一种安静舒适的生活,也许就是在这“静”中,我们的祖先油然而生了一种对“动”的向往。

每逢节日或重大事项,例如:婚丧嫁娶、开业庆典、房屋上梁、奠基竣工、乔迁新居、庆生祝寿、升学留学、参军就业等,都要鞭炮声声,锣鼓齐鸣,还有喇叭唢呐,秧歌高跷,甚至扎上戏台闹它个三天三夜。比的就是谁的动静大,那是实力的象征。

春节就更不用说了,礼花鞭炮,窜天猴,二起脚,还有各种炸天雷,动静越大心里越高兴。曾有外国记者在北京过春节,着实被三十晚上的鞭炮声吓坏了,那感觉与伊拉克的炮声不相上下。

英国人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岛屿,海啸、飓风、地震频发,资源也不富足,伦敦又是有名的“雾都”,加之天气寒冷,英国人走起路来行色匆匆,而且从不多说一句话,不苟言笑,即使说,口也张得很小,有些音节能省就省了。如:My Lord 就读成了[mi lɔ:d]。

所以,英国人就倡导向自然索取,同自然作斗争,提倡个性和人的自由发展,注重科学研究。

也许是自然的动静太大了,英国人才向往一种安安静静的生活。

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出现了有趣的现象。

英语句子趋向静态,系动词be 用得很多,许多“系动词be+表语”的结构都可以译为汉语的动词,因为这样翻译符合汉语趋向于动态的特点。

如:He is ill,汉语翻译为“他有病”或“他病了”。

He is a real nuisance. 他实在讨人嫌。

That eight years was a hard time. 那八年日子过得很难。

I think we are on the wrong track. 我看我们走错了路。

名词在英语中大量被使用,特别是常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各种动作概念,而动词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如:She has a great taste for music. 她十分爱好音乐。

汉语中动词出现频率很高,动词甚至可以充当几种句子成分,因此常常是一句出现若干个动词。相反,英语中的动作意义常常借助于名词、形容词、介词或副词来表达,句中少有动词。了解了英汉语言的这种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将二者语言特征加以转换,可以使译文既能更好地忠实于原文,又符合各自的语言习惯。

CoolShow_A000023.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中西文化差异(一) 汉语的“动”与英语的“静”︱月旦评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