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译,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是英语学习中必须掌握的,是齐头并进,不能割裂开来,尽管在学习中程度上有所侧重,时间上有先有后。正如大学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翻译、写作是放在高年级阶段的,但行走在英语世界里,很难说你只会听而不会写,只会翻译而不会说。只有研究方向的差别,而在学习上是不可能顾此失彼的,必须兼顾,必须全面发展。
我之所以把英语中的听力专门拿出来,谈一谈自己走过的坎坷历程,是因为英语听力的学习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可以用那些有形的所谓的学习工具,来描述无形的英语听力的学习过程。实在算不上经验之谈,如能对英语学习者有所借鉴,就算是一知半解,我也愿毫无保留地把这砖抛出来。
一、无任何听力工具阶段
我开始接触到英语,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我升入了初中阶段。那个时代的师资比较匮乏,不要说英语老师,就是其它课程的老师也有很多是民办教师。教授我们英语的老师,能够在师范学校接受过三个月以上的英语培训,那就是很专业的了。曾有高考落榜生来给我们上英语课,那场景可想而知。
我们就跟着老师念,听老师如何发音,可后来才意识到当时我们是多么一塌糊涂。比如:words [wɜːdz]这个词,老师逐个发音,把[d]也要用力发出音来。还有down [daʊn]这个词,老师连读三遍,让我们跟读。“当—当—当”,似鞭炮的声音,又如空谷传响,引来一阵哄笑。
二、收听收音机阶段
伴随着改革开放,广播中便有了英语广播讲座,主要是对英语教材课程的讲解。我曾见到我们的英语老师在办公室收听讲座的情形,许是信号不好的缘故,他把耳朵几乎贴在了小小的收音机上,老师也在听人家专家是如何发音、讲解的吧。
父亲不知从何处搞来了一个小收音机,有时也播送英语教材的讲座,只是我不知教材何在。那声音时高时低,有时竟没了动静,需要你不时敲一敲桌子,或者拍打一下它的后背,以便让它把那口气喘上来。
再后来,父亲买了一台收音机,好似烟台产的,声音倒是固定了,也清晰了。有时会播送陈琳主编的《电视英语》教程,好在哥哥有套教材,跟着学,认真听就可以了;有时是国际关系学院申葆青教授的讲座,说实话,一点也听不懂,没有教材,关键是没有基础。
三、收听收录机阶段
进入了中专以后,录音机大放异彩。上英语课时,老师也会提着一个大大的录音机来课上播放磁带,主要是课程的辅导。专家的发音标准、流畅,抑扬顿挫,真的是一种享受。
毕业工作后,我便花费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美观的收录机。除了收听英语磁带外,更多的是用来收听短波频道的外国台了。VOA, BBC,这是我第一次收听到外国的广播,也第一次感受到了纯真的英美音。BBC字正腔圆,比较正统;VOA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尤其是Voice of America [vɔɪs əv əˈmerɪkə]的连读发音,真的是美极了,还有美国之音的Special English。尽管那时只听懂了一点,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听力上也进入了一个实质阶段。
四、收看电视阶段
1993年结婚成家后,我们便有了一台海信的电视机,也能看到央视4台的节目了。那时会在整点时段播出英语新闻,印象最深的是主持人刘欣。她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也在伦敦拿了奖,那时刚刚加入央视。刘欣的发音快速、流利,令人耳目一新。尽管只听懂了一部分,但我还是很乐意听。
后来有了专门的英语频道CCTV9,可惜我们搬家后只能用卫星接收器(锅盖子)了,因为加密收不到央视9台的节目了。
过了几年,我们便用上了移动网络,电视节目也有了CGTN,这是由CCTV9改变而来的。我如鱼得水,每天坚持听,至少2个小时。即时字幕上出现不相识的单词或词组,我也会接着查找词典弄个明白,听到不懂的也会仔细咂摸。
这样坚持了几年,从听懂大概到能完全听懂。
五、收听收看手机阶段
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多样化,更加便利了英语听力的学习。原来需要在手机、电脑上下载央视音影的APP的,可现在自中央宣传部开发了强国学习软件以后,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收看收听了。除了大量的英语慕课,还可以直接在上面打开CGTN来收看收听。
我在努力着,进入不用刻意去听就能听懂的状态。
任何方面的学习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自己用功用心。尽管可能漫长了一些,但回望走过的历程,那些艰辛与坎坷,拼搏与汗水,却会交织成美丽的画面,不会让你的人生如此苍白。
注:图片来自网络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英语听力学习之路 My Way to Learn English 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