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读书便是福 It’s a Blessing to Read a Book Quietly

读书静心是一种修为,静心读书是一种意志,也是一种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备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不为考试,不为职称,读自己喜欢的书,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有汗可挥,不觉疲惫,反而感觉是一种舒适的享受。

卸却一天的劳顿,夜深人静之时,一杯清茶,一抹灯光,一本好书,开启阅读的旅程。与书中人心灵的沟通,享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人所经历的都是一个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过程,不自由是为自由准备的。不自由阶段,读书不能随心所欲,甚至是被动的,因为你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为升迁为职称为资格,说到底是为了生存。你无可选择,即使你并不喜欢读,即使清楚读了也是白读,可你还是要读。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但到了你不用为各种考试而读,可自由选择时,你就进入了自由学习的阶段。此时的你,已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了。

衣食无忧,能够有时间去读书,曾是一位有志贫困青年梦寐以求的事情。小王出生在山东临沂山区,自幼丧父,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早早辍学打工,可他酷爱读书,立志要考山东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他曾在山大附近的工地上打工,在工地上中间休息时间,他也要拿出书本来看一会,竟成了工地上一道风景。要考试的那段时间,他便躲在出租屋里读书,没有饭吃他就去山大食堂里吃学生剩下的饭菜。

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考上了山大的哲学系研究生,当有记者采访他谈到幸福时,不想他竟坦言:能够衣食无忧,能够有时间读书,就是一种幸福。
如今,每每坐在桌前或躺在床上在灯下静心看书时,我便想起这个青年来,心还会微微一震。多少人大肆挥霍着大把的光阴,把自由支配的好时光付之东流,丝毫不珍惜,这曾是另一个人或者一些人的奢望。

从一部部优秀的著作,一本本精选的杂志,到痴爱的英语书籍,我都静心去读。浮躁的心沉寂了下来,心境渐宽,心灵升华,这不是幸福的事情吗?

好书如好友,在适宜的时节,在自由的时间,与好友相伴,来一次次旅行,这种快乐幸福又岂非是“黄金屋”和“颜如玉”相比。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静心读书便是福 It’s a Blessing to Read a Book Quietly’

富人与穷人,政府与企业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富人和穷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富人不懂得穷人的忧虑和疾苦,穷人更不理解富人的麻木和不仁。可出于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考虑,富人和穷人总是要有交集的,富人还要适度关心一下那些穷人,以维持现状的持续。对此,鲁迅先生有一段精辟的名言:“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

自古权势与富贵并行,有权有势自会大富大贵;富贵之后便后想着步入仕途,所以我在此便把官人也列入富人的行列了。富人与穷人因为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如同泾渭分明,他们之间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相交和融合。

出生在官一代家庭里的官二代以及后来的官三代们,他们即使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也是有着穷人孩子终身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条件。这些官后代们锦衣玉食,工作生活无忧无虑,仕途前程一帆风顺,每日所想只是如何消遣寻乐。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是迎来送往,笼络感情,溜须拍马,甚至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完全是官场里的龌龊卑劣之勾当。

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一个个官二代们,小小年纪便少年老成,还颇有城府。他们的主要精力和心思,不是放在工作上,而是花在迎合领导、出风头、出成绩上。为了自己的升迁,甚至不惜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曾有一位年轻的官后代对我直言,他对那些农村里的农民没有任何的感情,也生不出感情来,他觉得那都是些胡搅难缠、无理取闹的刁民。他一棍子打来,只让我这个穷农民的孩子目瞪口呆。

实际上这就是环境的问题,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环境里的人,不会产生共鸣,一方永远不会体会到另一方的处境,尔后能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

天下饥荒,饿殍遍野,可那位皇帝竟然纳闷:那些穷人没有饭吃,为何不喝一点肉汤呢?骄奢淫逸、穷奢极欲之人,怎能够体恤人间疾苦?

故此,富人如想真正为穷人做点事情,必须深入到穷人中,了解穷人所急所想,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想,走马观花,不切实际。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很有点像富人与穷人的关系。一届届的政府只是官员变了,永远不变的是政府,政府不用担心盈亏的问题,更不用担心倒闭的问题;企业为生计奔波,最担心的就是企业效益的问题,最害怕有一天企业倒闭破产丢了饭碗。

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和考虑,是要对这企业或管理或服务的。可政府如不深入企业,扑下身子,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就不会真正了解企业的难处和需求。

政府和企业本不处在同一个层次上,背景完全不同,也就决定了双方思维观念、行事风格、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及追求目标效率上的迥然不同。

富人帮穷人,必须与穷人打成一片,把自己也变成一个穷人,才能真正了解穷人,才能懂得如何帮。政府服务企业,必须深入企业,常驻企业,倾听企业心声,才能真正了解企业需求,才能懂得如何为企业服务,才会最终给予企业恰如其分的优质服务。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富人与穷人,政府与企业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亲戚,要亲而不近 You Should Be Hospitable but Not Too Close to Your Relatives

亲戚,指的是由血亲或姻亲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中国社会由一张张密密麻麻的亲戚网人情网等关系网织成,复杂而又深奥,局外人是难以理得清晰的。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古代和旧时的中国亲戚关系的复杂以及等级制度的森严。

对亲戚粗略的理解,大体就是男方的亲属关系称之为“亲”,女方的亲属关系称之为“戚”。故此有外戚的说法,也能看出古时女人地位的卑微,连自己的亲人也要被称之为外人。我小时候,有时称自己的爷爷为老爷,而自己的姥爷就要称呼为外老爷了。再细一点的区分,那就是自家由男方形成的亲属关系称作“宗亲”,由女方(母亲和女儿等)形成的称作“外亲”,而由妻子形成的亲属关系称作“戚亲”。

你说这关系是不是很复杂?你到底有多少亲戚?或许都不能说出个具体的数字来。

因为与亲戚有着转弯抹角、千丝万缕的某种关系,自然要比普通人亲一些。毕竟,一扎不如四指近,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所以,亲戚见面免不了热情寒暄一番,嘘寒问暖,把酒言欢,甚至还要礼尚往来,维持着亲戚关系。
这就是亲戚间“亲”的意义,因为有某种关系,所以要变得亲切,这也是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可往往就是因为这种亲戚关系,有时会生出许多烦恼甚至造成利益上的损失。

如果有一天,你一个八百杆子都打不着的亲戚上门来找你,那定是有求于你。若你神通广大,谋得个一官半职,那这亲戚是来求你办事的,比如孩子就业,或者某事需要与某人打招呼走个后门等。你若答应去办,亲戚自然高兴,万分感谢,可毕竟是违规、也难办的事情;你若不答应去办,亲戚转而就变成了仇敌,一脸的不高兴,满腹的埋怨——“还是亲戚呢!还不如不是亲戚……”他还理直气壮,好似是亲戚就得去办,不能讲条件,更不能推辞,至于是否合规合情合理,才不是他关心的了。谁让我们是亲戚呢?

若你只是个平头百姓,平日里不曾多来往的亲戚上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来向你推销保险、加入某公司或平台的理财活动,若你是在事业单位工作,还可能是来找你作贷款保证人的。

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说服自己所有的亲戚购买了保险后,就再也开展不下业务,最终离开了保险公司。这也说明,很多事情都是从自己的亲戚开始的。亲戚容易上门,苦口婆心,满是自己工作的艰辛和保险产品的诱人。尽管你不是很乐意购买保险,但看在自家亲戚的份上,最后也会买上一份,替这亲戚完成一份任务。可这年年都要继续缴纳保险费的负担,有时感到压力不小,后来你想再联系一下这个从事保险业务的亲戚时,却发现这亲戚早已离开保险行业了。你是不是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更让你恼火的,是那些来让你加入某公司或平台从事理财活动的亲戚,声称高利息高回报无风险。可到最后,终是人去楼空,或者人还在,只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了。你又能奈他何?

直接让你追悔莫及的,是那些让你当保证人的亲戚。看在亲戚的情面上,为他的贷款作了保证人,可待到期还款时,他却不见了踪影。法律无情,只能找你这保证人来还款了。

我们这里一个镇一个村子里的老人,由在农村当教师的亲戚作为保证人,从银行贷了几万元钱,可不想老人不久竟去世了。老人的子女死活不认这笔账,这教师亲戚有苦难言,银行也无奈,只好免除了利息,让这位教师只还本金。从此,这亲戚关系也就彻底断了。

传销曾一度疯狂,我的一位同事曾碍于一亲戚的死缠硬磨踏上了南去的列车,去一座城市参加一个培训,去了才知原来就是“老鼠会”。他趁机跑到了汽车站,坐了几个小时的大巴车,总算回到了家里。此事过去了好多年,这位同事还耿耿于怀。

之所以出现了以上这样的事情,是因为把亲戚间的关系拉的太近了。亲戚除了有亲切感之外,在是非、原则面前也应当作其他普通人一样对待。既不能牺牲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来为亲戚谋私利,也不能牺牲亲戚的利益来为自己捞好处。这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亲戚要亲,但不要近。亲戚是一种缘分,但也要坚持原则。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亲戚,要亲而不近 You Should Be Hospitable but Not Too Close to Your Relatives’

北大,你让我找不着北 Beijing University, I Get Confused Totally

近闻,北大女生包丽在经历了半年的脑死亡后于4月11日去世。大约半年前,包丽在北京的一家宾馆服药自杀,至于自杀的原因至今未有官方的消息,而从有关的证据来看,她的男友牟某逃脱不了干系。

包丽的自杀首先要归咎于她的自身原因,再就是她的男友牟某,而北京大学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包丽自杀后,牟某也被北大取消了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北大此时的做法颇有点像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告示,令人深思了。

北大清华齐名,同为国内高等学校的最高学府,而这排名一直是北大排在清华的前面。像我所在的这样一个地级市,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就在10人左右。北大清华成了众多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天堂,能够考取这样的高校,那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更是自家祖坟上冒了青烟。众多父母从孩子上中学甚至小学时,就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来到北大清华,让孩子感受一下那里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更是让孩子加倍努力,实现梦想。

能够进入北大,自然智商不可小觑,可为何北大学子也会做出这样低智商的事情而走向绝路呢?为何像牟某这样的人渣也能顺利进入北大,还能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呢?

分,分,学生的命根。我们的教育全部集中在了分数上,只要你成绩好,万事大吉,自己金榜题名,老师脸上有光。至于素质教育,精神素养,学生和老师都无暇顾及。进了大学更是如此,大学老师日理万机,每周上完为数不多的课后,便不见踪影。大讲堂授课,学生来不来上课,来了是否听讲还是呼呼大睡,没人懒得问津。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有谁能了如指掌,又有谁来过问。

多年前,上海海事学院研究生杨元元的自杀,让我痛心也悲愤。这位来自苦难家庭的女孩子,带着母亲求学,本科时武汉大学曾给予她照顾,能够母女共同生活。可到了上海海事学院以后,宿管阿姨死活不允许她的母亲同住在宿舍里。最后走投无路,她竟自缢在宿舍的卫生间里。

如果杨元元的精神世界有那么一点亮光,不致走此绝路;可如果上海海事学院能够像清华那样,为残疾学生提供一间陋室,供其和母亲居住,那就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个人的力量很是渺小,当个人与大的团体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我们更倾向于给予个人更多的理解。

造成包丽自杀的事情已绝非一年半载,可为何个人和学校就没有发现而给予你要的帮助或救助呢?

何为大学?不是有大楼有摆设有名气,而是有大师有思想有情怀。学子徜徉其中,不仅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有知识有道德有理想,而不是只懂谈情说爱,游戏人生,迷茫脆弱甚至道德败坏的伪君子。

此前,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阐述的竟是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此种奇葩论文引来《人民日报》的严厉批评。此文作者甚至流露出了一丝PUA的影子,而牟某不也是以此来折磨包丽的吗?

这就是人们心中的北京大学?我甚至不愿相信,可这却是冰冷冷的现实。我同样感到迷茫,是不是找不着北了?鄙人才疏学浅,来自穷乡僻壤,终无任何机遇进入北大这样的名校。惭愧之余,甚至有点庆幸。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没有被驱赶上历史的舞台充当某种角色,实属万幸。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北大,你让我找不着北 Beijing University, I Get Confused Totally’

那一抹花开 A Blooming Flower

timg (1).jpg.jpg)

喜欢余光中的那篇散文《黄河一掬》,更是觉得这文章的题目也很别致。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特地上网查了一下“一掬”的含义,那就是两手所捧(的东西),亦表示少而不定的数量。将这黄河水捧在手中,凝视着它浑浊的样子,甚至还要尝一下它的苦涩。这是一个儿子对黄河母亲的挂惦和不舍,儿子要把黄河母亲捧在手里,深深留在记忆里,细细端详,日夜思念。

黄河一掬,留给人的是永远的怀念和遗憾,而那一掬就似这黄河水的两岸,紧紧把这河水拢在心间。

这便是我对那一掬的理解,黄河水之气势,黄河距我们之遥远,若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那身边的一抹花开,却是真实可见了。

何为一抹?意思是犹一条,又指一片(用于痕迹、景物等),或者一闪而过。
躲在路边角落里的那一抹白花,若不是细心之人很难注意到它,路人行色匆匆,忙着赶路,哪里会有时间欣赏那几朵白花。况且,那只是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花儿了。

那一日,我和妻子沿着路边的人行道溜达着,四月的节气到处是花开,粉红的、火红的、淡紫的、雪白的花朵挂满树的枝头,就连那榆树上的榆钱也渐渐由绿色变成了淡黄色。一路欣赏着周边的美景,这四月天真的是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难怪林徽因也要为爱的赞颂,写下那首完美诗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们畅游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抬头看到的满是人间春色,可当我低头环顾,却在远处角落的土堆上看到了一抹白色的花开。几朵白色的花朵挤在一起,在微风中摇曳,那原是一棵大大的苦菜花。细长淡绿的叶子拱着三五朵雪白的花儿,花儿开得正盛,细嫩、直直的花蕾在风中俏皮地晃来晃去。

花开的树木,一直有人照料着,剪枝、浇水、培土、防虫、保暖,等等,它们撑起一片春色也是对大自然的回报。可这苦菜子却是被风刮来的种子落在此处,然后再春天里发芽,长成了这副模样。没有人施种,更没有人浇水、培土、打理,它就似一个没娘的孩子,自生自灭,冷暖自知。

它没有向大自然索取什么,也不求任何回报,却在孤独寂寞中长大,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福音。苦菜花浑身是宝,它的根、叶都能吃,而且还能治病,清新爽口,清热解毒。

苦菜子苦,还有着清苦生活的象征吧,也许是有些人不喜欢它的原因。

尽管柔弱、卑微,可它的坚韧顽强,它的默默奉献,它的积极乐观,足以撑起一片人间四月天。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那一抹花开 A Blooming Flower’

体制内中年男人老吴的心态 The Attitude of Lao Wu, a Middle-aged Man within the System

四十岁,人到中年;五十岁,年过半百。如在以前,过知天命之年就应划入老年人的行列了。可如今,这五十出头却是正值壮年,并非老当益壮,而应当作一个中年人来看待了。

中年男人本来就有诸多艰难和感慨,可体制内的中年男人有更多的无奈和颠簸。这心态便是生存的法宝,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坚持到最后,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否则,身处体制之内,便无立锥之地。体制中人老吴的心态既是立身之道,也是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以共勉之。

一、有人说,努力一生的结果是被人称呼为老某或者某老了。看来我是终无被人称呼为吴老的机会了,倒是别人甚至是比自己年轻一点的人称呼老吴,也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有人称呼为吴老师,我知道这是在不知如何称呼一个人时最保险的称谓。老师不是教师,在我们泰安、济南等地,可以随便称呼马路上的一个人为老师。还有的人称呼为老吴哥,恰如帅哥一样,这后面的“哥”实在是毫无意义,不过是一种性别上的表示了。

因年龄而给予的尊敬,实则是一种敷衍,不是吗,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年。老吴也罢,吴老师也罢,老吴哥也罢,老吴亦欣然接受。不过是一种称呼,没有多大意义。

二、体制内工作上有一种现象:三分之一的人在干,三分之一的人在看,三分之一的人在捣蛋。忙碌的人永远在忙碌,清闲的人永远在享清闲。面对着一大堆工作,老吴只能叹叹气,泡杯茶,沉思片刻,然后开始把工作逐个搞定。不是自己能力超群,不是自己傻里吧唧,只是干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份工资。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支撑自己的唯有干好工作的那份责任,也唯有如此才不会被别人抓住小辫子。

三、职场如战场,同事永远只是同事,不能对谁特好,也不能对谁不好。不站队,永远不要被少数人利用。同事间的议论,不参与也不附和,对同事对领导的那些议论纷纷只是报以微笑,然后转向其他话题。

隔墙有耳,墙头草随风倒,谁对谁是真心?趋炎附势,人走茶凉,谁对谁是真意?老同事离岗或者退休,冷冷清清,目送走出单位的大门,自己知道这层同事关系也就结束了。未来的自己也将会走出这扇大门,也能坦然接受那份冷清和失落。

四、不再喜欢外出聚会、聚餐,不相信感情深一口闷的谎言,也不会再有“我干了你随意”的豪言壮语和大义凛然,更不喜欢那掌声、喝彩声。自己是否有面子无所谓,别人有没有面子更无所谓了。不觉得“喝酒是为了工作”这话是对的,甚至觉得这是某些人的扯淡。

五、相信命,不过是以一种另外的方式,那就是相信努力过后的命运安排。尽了最大的努力,是一种何样的结果,就是上天的安排了。天命不可违,靠自身努力奋斗而改变一生的天命,也是不可违背的。这是积极意义上的信命。

六、越来越不喜欢开车,更不喜欢豪车,对开车的人越来越麻木,越来越熟视无睹。觉得车就是一个代步工具,车不如电动车,电动车不如自行车,自行车不如步行。步行既能锻炼身体还能环保,回归自然才是人类的去向。老吴是单位里唯一没有驾照和私家车的人,也丝毫不觉得寒酸。早年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却也精神抖擞。

七、穿着外表只是注重干净、整洁,不再追求名牌时尚,华丽照人。穿着舒适就够了,如果不舒服宁肯不穿,也不会委曲求全。

八、对领导不低三下四,不低眉顺眼,也不唯唯诺诺,领导也是人,退下来的领导可能还不如普通人。对同事一视同仁,不卑不亢,不会对谁的帮忙请求都一概接受。能谈到一块的尽力维系,谈不到一块或者不来电的,尽快忘记他们的存在,也许八百年后也不会再见。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体制内的中年人更是一言难尽,满纸写不完的辛酸。可这路终要往前走,要把自己修炼成铜头铁臂,练成真身,才能抵抗来自内心和外部的一切冲击。

6.jpg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体制内中年男人老吴的心态 The Attitude of Lao Wu, a Middle-aged Man within the System’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