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五) 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mmexport1508504736133.jpg

意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我们中国人平常说话不太喜欢用基本没有意义的虚词,只是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而这些事情或意思之间的关系,我们中国人一看就明白。

所以,汉语重意合轻形合,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仔细琢磨。

一、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几乎可以省略甚至不用关联词,注重逻辑顺序,注重隐形连贯,注重以神统形。汉语意合常采用的手段:

(一)语序

汉语中的许多主从复句,虽然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也不用关联词,但分句的含义却有主有次。

人(若)不犯我,我(则)不犯人。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打肿脸充胖子,吃亏是自己。

If you get beyond your depth, you will suffer.

(二)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句式整齐、匀称,往往不用关联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Smart as a rule, but this time a fool.

(三)紧缩句。紧凑、压缩的句式略去了原来的分句的一些词语,分局之间的语法和逻辑关系往往是是隐含的。

不到黄河心不死。

Untill all is over,ambition never dies.

有饭大家吃。(=如果有饭的话,那就让大家吃吧)

Let everybody share the food if there is any.

(四)四字格。四音节熟语言简意赅,是意合法的佳作。

不进则退

Move forward, or you will fall behind.

物极必反

Once a certain limit is reached, a chang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s inevitable.

二、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连接词、分句或分句等,注重句子形式,注重显性接应,注重以形显义。英语句子的连接手段和形式数量大,种类多。

(一)关系词和连接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这些词。

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ce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过了一些时候,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这一切终于得到了澄清。

(二)介词。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此类之一,共有大约286个各类介词,是链接词、语或从句的重要手段。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而汉语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本书内容如有更改,均见本书末附录。

Changes of information, if any, concerning the contents of this section will be found in the appendix at the end of this book.

(三)其他连接手段。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的形态变化(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等)以及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使用代词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使用it 和there 作替补词起连接作用等。

There is nothing more disappointing to a hostess who has gone to a lot of trouble or expense than to have her guest so interested in talking politics or business with her husband that he fails to notice the flavor of the coffee, the lightness of the cake, or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house, which may be her chief interest and pride. (“Western Manners”)

最让女主人失望的是,她花了许多心神或费用来招待客人,可是这位客人只顾津津有味地和她丈夫谈政治、谈生意,却没有注意到香喷喷的咖啡,松软的糕点,或房间内讲究的陈设,而这些却可能是她感到兴趣并引以自豪的主要所在。

汉语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

因此,在汉译英时,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在英译汉时,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

这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言,“英语的结构就像连环,虽然环与环都联络了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汉语的结构就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附:参考书籍

IMG_1.jpg

IMG_2.jpg

IMG_3.jpg

IMG_20180106_192732.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中西文化差异(五) 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英语茶馆系列一:词汇与词典︱月旦评 English Teahouse Series One: Vocabulary and Dictionary

mmexport1508504743780.jpg

去茶馆喝大碗茶,可与知己一二朋友两三浅吟低唱,细品各类精彩表演,还可听那台上人谈古论今,戏说人生。

借用这茶馆宝地,我从本期开始也搞起了“英语茶馆系列”活动,就如那戏台上的说唱者,向前来茶馆的贵客说一说有关英语的那些故事和趣闻,本期为系列一:英语词汇与词典。希望各位亲喜欢,并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需要多大的词汇量?

据说英语总词汇有上百万之多,一个人即使穷尽一生,也不可能记住所有的英语词汇,就算是地地道道的英美人也会碰到不认识的新词。

英国首相丘吉尔据传是世界上词汇量最大的人,大约在5万左右,莎士比亚写作的词汇量接近3万。我们大学里的四级、六级、八级英语考试,就是要求掌握4000、6000、8000的词汇量,这也就是四级、六级、八级考试名称的由来。据有关统计,一个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美国人的词汇量在12000—15000之间。一本中型的英汉词典大约是5万的词汇量,据说读懂一份星期日版的《华盛顿邮报》需要10万的词汇量。

我个人认为,如想从事英语事业,应至少有2万的词汇量。

二、词汇与词典

词典收集词汇并对其加以解释,词典的使用影响着使用者的词汇量。曾有一个有趣的测试,就是给出一定数量的单词让参加测试者找出这些词在词典中的位置,用时最少者为胜。这种测试一是看使用者使用词典的熟练程度,二是看其掌握词汇的多少。掌握的词汇越多,熟悉的词越多,越容易在词典中扑捉到有关的信息。

曾有一篇报道,讲的是文革时期,曾有位工程师因政治问题被关进了监狱,一呆就是15年。至于他在进监狱时带了一本英语词典,还是四角号码汉英词典,我已记不清楚了。反正就是每天无事可干,他就翻看那本词典,逐词逐句,一行行一页页,15年间看了多少遍已无从可考。结果,出狱后他甚至可以背诵他的那本词典了,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最后,这位工程师被一所大学聘用当上了大学英语老师。

复旦大学教授葛传槼更是一个神话,葛老没有读过大学,基本上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硬是靠在商务印书馆做学徒自学成才,变成了英语泰斗,乃至后来成为复旦大学教授。

葛老最牛的事情,就是他给King’s English 字典主编H.W. Fowler写信,挑出他字典里的几十处错误。Fowler回信称赞:

… your letter is in faultless English, and, long as it is, nowhere betrays, as nearly all foreigners’ letters do by some trifling lapse in idiom, that its writer is not an Englishman. I receive many letters in English from foreigners, but do not remember ever having had occasion to say this before.

(大意为:你的信用完全无误的英语写成,并且,虽然很长,没有一处透露出来你的英语非母语,大多非英语母语的外国人的信都有一些习语上的细微错误。我收到了很多外国人用英语写的信,不记得哪一次能有机会说出我跟你说的这些话。)

葛老还很幽默,文革时他曾问闹事的红卫兵:“‘地修反’是单数名词还是复数名词?”

葛老编的《英语惯用法词典》至今还备受推崇,据说葛老年轻时曾通读、背诵过英语词典。不过葛老后来证实,只是背诵了一部分。

看来,通读词典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也曾这样做过,只是没有坚持下去。我的建议就是在英语水平还达不到一个高的层次时,不建议采用这样的办法,因为词典中的有些词及用法,我们可能很少或者永远不会用的到。

这一期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会讲有关英语听力方面的问题。谢谢大家!

IMG1.jpg

IMG_2.jpg

IMG_3.jpg

IMG_20180106_112519.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英语茶馆系列一:词汇与词典︱月旦评 English Teahouse Series One: Vocabulary and Dictionary

中西文化差异(四) 汉语的“直接”与英语的“间接”

英语能够成为全球性语言,绝不是浪得虚名,这与英国当年的强大是分不开的。海外扩张,殖民统治,大英帝国的旗帜在世界各地飘扬,而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更巩固了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这种地位。

英国率先步入发达文明社会,物质文明的富裕,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富有。所以,英国人在交往或写作中往往使用温和、动听的委婉语,含蓄、幽默的语气和转弯抹角的迂回修辞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出口伤人,避免有失体统,以显得文明礼貌,语言优雅得体,注意礼仪,具有大英帝国绅士风度。

反映到语言上,就是英语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汉语表达倾向于直接、明快。这一差异主要见于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手法。

一、委婉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委婉语就十分盛行。凡事要绕圈子,不可直言,否则就会失礼。

例如: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官方称为the underprivileged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disadvantged(机遇不佳);贫民区叫做substandard housing (不合规格的住房)、inner city或central city(内城区)。监狱看守称作 prison officer (=gaoler)。低能儿是subnormal (智力逊常)。

二、含蓄

英美人富于幽默,表达时常常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来陈述,汉语倾向于直截了当,有时也用含蓄表达法,但一般用做修辞手段。

(一)英语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用轻描淡写的言辞加深对方的印象。

He had five sandwiches and a quart of milk for his snack.
他吃了五个三明治,喝了一夸脱牛奶,作为他的小吃。

(二)用反对语的否定或否定之否定来表示间接肯定。

To my no small astonishment, I found the house on fire.
我发现房子着了火,使我大吃一惊。

(三)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强烈的肯定意义。

I couldn’t feel better. 我觉得身体好极了。

(四)委婉否定:转移否定,缓和口气而不唐突。

I don’t suppose you need too worry. 我看你可不必担心。

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

You could have come at a better time. 你本来可以在更合适的时候来(你来的不是时候)。

三、迂回

迂回就是转弯抹角,本来几个简短的词就能说明白的意思,却用较多或较长的词语来表达,以显示语言优雅得体、礼貌庄重或故弄玄虚,以显深奥。

Would you please lower your voices a little?

这么简单的意思,如用迂回手法,就成了:

I’m terribly sorry to interrupt you, but I wonder if you would be so kind as to lower your voices a little.

总之,汉语比较注重直言、简明、畅达。委婉、含蓄、迂回的陈述方法在汉语里远远不如英语那样流行。

http://img2.ph.126.net/J9imByzj-vvjjkvXx0h4tQ==/6632469643028240330.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中西文化差异(四) 汉语的“直接”与英语的“间接”

穷富不过三代︱月旦评 From Rags to Riches and Back Again in Three Generations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着同样的意思,大概就是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凡事都在无形中遵循着某种趋势或规律,而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历史上历代开国皇帝都有着超凡能力,削平群雄,唯我独尊,成为一代帝王,成就一番霸业。可其儿子的能力与之相比就显得平庸了,孙子就更次之了,到最后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了,结果就是朝代灭亡。然后又有一个能力超强的开国皇帝诞生,建立新的朝代,最后再灭亡,周而复始。

家族、企业也是这样,第一代人勤劳吃苦,艰苦创业,创造了财富,取得了成功。第二代人有第一代人的庇荫和经验以及影响,还不至于过得太尴尬,而第三代人无所可以,就变得没落和衰败了,最后只能破产。而穷不过三代也是这个道理,第一代人生活艰难,所以他们懂得生活不易,就能自己努力,同时还会教育、影响了下一代人;第二代人就开始勤俭创业,这样第三代人就过上了幸福生活。

探究其中的原因,就是第一代创业者吃苦耐劳,辛辛苦苦,创下一番家业,自己吃的苦太多了,所以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遭此磨难。他们开始对子女娇生惯养,给他们大把大把的钱财,希望他们不再重蹈父辈、祖辈的覆辙。可事实恰恰相反,如果第二代还能目睹父辈的艰辛,知道守住家产甚至还能有点发展的话,那么第三代就会只懂得享受了,最后成了纨绔子弟,挥霍无度,导致家庭、企业破败。

局里有两个富家子弟,Y的父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从事批发生意,辛苦经营,创下一番家业。然后送Y去了国外留学,Y 在日本上的大学,呆了四年;又去了澳大利亚研修MBA,又呆了三年。七年花掉的费用,怎么也得近300万元了。学业完成回国,却怎么也找不到工作,最后只好通过关系来到了我们单位里,还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月工资1800元。她住在城东,单位在城西,每天开着价值180万元的宝马车上下班,也着实成了一道风景。

有这样的背景,为何找不到工作?我不解,直到我找她去请教日语方面的问题才明白过来。在日本呆了四年,她的日语水平竟出乎我的预料,还不如我这个自学者。她在澳大利亚呆了三年,按说英语水平也不错了,可竟连基本的语法都弄不明白。难怪找不到工作。

32岁了还找不到对象,性格又很孤傲,没有一点同情心和人情味。去年刚找了个对象,干脆连这临时工作也不干了,回家生孩子去了。

Z既是富二代又是官二代,其父亲原是区里的领导,退休后就把Z安排到了我们单位,也把Z的女朋友安置到了不错的部门。一结婚,Z有车有房,也不缺钱花。Z在单位里也不入党,加班加点的事情更不会干。招商引资工作压力大,工作忙,Z不适应,又通过其老爸的关系调动去了政协。政协一般是领导们退居二线退休前过渡的地方,基本上累不着。

年纪轻轻的Z就这样过上了顺风顺水的日子,凭着父辈的庇护,倒也清闲自在。

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意是说,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越,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意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加重他的过失。

有时我在想,如把一个家族三、四代人看做一个周期的话,那么他们的事业或者生活就是一条曲线,有峰顶,就会有谷底;有谷底,就会有峰顶。综合来看,峰谷相抵,得失相当,总体就是归于一条直线。人生大抵如是!

mmexport1514772309543.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穷富不过三代︱月旦评 From Rags to Riches and Back Again in Three Generations

我的日语自学之路 ︱月旦评 My Experience of Teaching Myself Japanese

一、日语自学经历

一门专业达到本科段是需要加试外语课程的,当然外语专业的学生就要学习第二外语了。1998年,我参加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的课程接近全部完成,我便开始着手第二外语的考试了。

第二外语有日语和韩语可选,看着像建筑模型状的韩语,再听听韩剧里拖着长腔而又费力的发音,我还是选了日语。这真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啊。

3月份开始准备,6月份考试,只有3个月的时间了。教材就是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看着似曾相识的语言,还多少有了点信心。好在有配套的录音磁带,我便跟着学习了发音,然后就是不停地练习写那五十音图的假名,这就相当于英语的26个字母了,假名比字母可难学多了。

尽管可能至今我的有些发音也不算精确,可也不耽误我的日语学习,毕竟是应付考试。后来我还专门买了一盒《日语语音》磁带,配有一本小册子,就是学习发音用的。

学习外语毕竟离不开词典,《袖珍日汉词典》是我的第一本日语词典,对付初级的学习已经足够了。

我拿出了学习英语的那股精神,照搬了自学英语的方式方法。首先,熟悉五十音图的假名,会读、会写,倒背如流,这是基础。然后我就买了本初级的日语语法书,仔细研究日语的语法结构,一些特殊用法等。课文的阅读、理解,单词的记忆,我也费了很大功夫。

在这3个月里,我至少把初级的上下两册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课文、单词、语法、习题,我一点都没有放过。6月份参加考试,一切还算顺利,就是最后的日语写作题,因为词汇量少,平日里也没有练习,我只写上了有两行内容吧。

成绩下来,67分,虽不理想,已经及格了。三个月学习一门语言,能够及格,我也算欣慰了。

英语本科毕业后,我又自学了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下册,为的是备战文学士学位的日语考试。那时我还有个梦想,就是参加日语能力测试二级的考试,就是现在的N2级,因为要想从事日语专业的工作,最低也要取得二级证书了。

中级就有了难度,我侧重了中级上册的学习,因为文学士学位日语考试要求到中级上册就可以了。2001年,我到山东师范大学参加学位日语的考试,结果很顺利。

说起以后对于日语的实际应用,只有两次。一次是领导把一日本产照相机说明书交给我翻译一下,那是她朋友从日本捎来的。我专门跑到山东农业大学对过的卓越书店,买了本中型的《新编日汉词典》,我的那本袖珍辞典已无法满足要求了。最后总算交了差。

第二次是我的两桥(孩子的姨夫)要我翻译一下一篇日语论文。我能看个大概了,只是里面的很多单词就算是我那本大词典也无能为力。日语输入法我也不熟练,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手写输入模板,在模板上写上日语单词,然后再复制到网上去查找其意义。还有一些片假名拼写的外来语,主要是英语,因为我对英语的熟悉,所以单靠发音也就知道其意义了。最后,整篇论文就这样被理解明白了。

二、有关日本人的二三事

日本人等级观念很强,务实,高效,也很严谨,定好的事情不会轻易变动。

我原来的单位是与日本做的补偿贸易,就是用产品来偿还日方提供的设备。有一年厂里来了个日本人,他几乎是小跑着去了厂里的公共卫生间。工人们笑了,小鬼子看来是憋得不行了。一会那日本人就皱着眉头出来了,太脏了。让他去办公楼厂长专用卫生间,他也嫌脏。最后只好找人弄了桶硫酸,把卫生间清理了一遍,那日本人才算解决了内部问题。看来,日本人跑着去卫生间,并不是内急的原因,而是一种节约时间的习惯。

我在外贸公司从事国际贸易时,来了一位日本人要考察石英石的情况。我们告诉他要去大约60公里外的新泰市去看看,结果这位日本人不惜花费长途话费,给他的社长打电话,说明情况得到许可后,他才跟着我们去了新泰市。身在国外,老板也看不到,就是去了北京,别人也不知道啊。这就是日本人。

抗战片中常会有这样的事情,我们八路军化装成日本人,见了面,叽里呱啦一通日语就放行。大字不识几个的八路队员为何那么容易就糊弄了日本人呢?原来日本鬼子的口令一旦定好就轻易不会变化,我们的战士每天练习那句日语,见到鬼子,无论对方说什么,我们就说那句话,保证管用。日本人的坚持和执着到了死板的地步了。

三、日语学习的传承和目标

终究是能力和精力有限,我没有再把日语深入学习下去,也许这是我的一个遗憾了。好在我的侄女对日语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很是高兴,但愿侄女今年高考能如愿进入外语院校,学习她喜爱的日语专业。我从网上下载了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日语系课程简介,希望对她未来的日语学习有所帮助。我的日语这根接力棒,总算有了后来者,期望她能接过去走得更远。

学习语言是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了不受外来凌辱,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mmexport1514561013973.jpg

IMG_20180105_065307.jpg

IMG_20180105_065416.jpg

IMG_20180105_065441.jpg

IMG_20180105_065528.jpg

IMG_20180105_065643.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我的日语自学之路 ︱月旦评 My Experience of Teaching Myself Japanese

中西文化差异(三) 汉语的“人称”与英语的“物称”

我们的祖先讲究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与大自然的和谐,物我一体,所以客主不分;而西方哲学思维是天人各一,突出个性,强调向自然的索取,主、客观对立,在描绘自然时,总是站在自然之外去欣赏,所以比较注重客观实在。这种差异,在旅游翻译中就能明显地感觉到。

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汉语往往从自我出发,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而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用非人称主语表达时,英语往往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了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往往用人称主语表达,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如: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你出什么事了?

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Those problems demand for their immediate solution.
他们需要立即解决这些问题。

Dusk found him crying in the street.
到了黄昏时,他在街上哭起来。

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近来忙于其他事物,未能早日回复,深感抱歉。
I am very sorry that the pressure of other occupations has prevented me from sending an earlier reply to you.

(祥林嫂)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Little by little the trace of a smile appeared at the corners of her mouth, while the face became whiter and plumper.

P1000057.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中西文化差异(三) 汉语的“人称”与英语的“物称”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