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月旦评 Parents are the First Teachers of Their Children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可是,这样浅显的道理,并不是每一位为人父母所能够懂得的。

女儿有个高中同学小翠,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一块生活。高中住校,她每月只有200元的生活费,有时候一天才吃一顿饭,女儿说,常见她到月底向同学们借钱。

小翠缺失了父母的爱,郁郁寡欢,倒是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孩子,还曾省吃俭用省下90元钱给那男孩买礼物。

还有一次,不知为何无助的小翠蹲在路边哭了起来……

女儿后来向我说起这些事情时,我差一点落下泪来。孩子没有错,错的是你们做父母的。不能给与物质上的保证,更不能给她疼爱,你们残忍地把她抛给这个世界,留在别人异样的眼神中。

孩子又能从你们身上学到什么?破碎的家,冷冷的心,无尽的愁。

但愿小翠喜欢的那个男孩子是一个优秀的男子汉,能够担当,能够给人温暖。我祝福他们。

妻子现在干着宿管的工作,有一位同事沈姐,好说话,就是好打扮,好训斥人,看起来挺凶的样子,对孩子几乎到了溺爱的地步了。

沈姐只有一个女儿,现在大连的一所大学上学。学费、生活费倒是必不可少,就是女儿额外的一些消费着实让沈姐有点吃不消。

去年,女儿说牙不齐要整牙,花了沈姐8000元,每次回家来一趟,都要嚷着要买衣服,至少1000元—2000元。这不,今天又要去割双眼皮了,看来也要几千元了。

沈姐心疼钱,前几天故意对其女儿说,你看女儿长得多漂亮啊,还用得着割双眼皮吗。不想其女儿竟对沈姐说,你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其女儿性格也挺冲,都叫她“小辣椒”。

沈姐伤心难过,如何养了这样的一个孩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所以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孩子的少年时代。

IMG_9220.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月旦评 Parents are the First Teachers of Their Children

他们何敢胆大妄为?︱月旦评 How Dare They Become Reckless?

昨天,一位企业老总给我打电话,诉说某些执法、审批部门使企业遭受的难处。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如有哪个部门或人员故意刁难,你可存好证据直接去举报,这是我给他的建议。

我们招引项目来这里投资,为的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有些部门,特别是某些有执法权和审批权的单位,吃拿卡要,不是为企业服务,而是让企业为其服务,依然是衙门作风。

我也曾听一些企业的办事人员诉说他们心中的委屈和感慨,如果那些掌握着权限的人员张嘴要什么,那还好说,可他们不说,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就让你回去干等着。时机就是金钱,关系着企业的生死,等不起啊。你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子,你得受多少罪,造多少折腾!谁能体谅企业的难处?

我在外贸公司从事国际贸易时,有时要到海关去报材料。公司与海关隔得不远,可那个审材料的人慢条斯理地在那里打着手机拉家常,半天后才看了一眼材料,指出了一处错误,让回去改。急急赶回来,重新制作后再去报送,那位老先生又给指出了一个地方,又是一个来回。等到第三次,他才告诉你还缺什么材料。为何不一次性告知呢?幸亏离得近,如果在另一个县市,又该如何?

我们很多地方就是这样,不能提高服务水平和人性化服务,而是把服务挂在嘴上,贴在墙上,不是落到实处,落到群众的心上。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那些工作人员缘何如此敢胆大妄为?

一、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考核奖惩以及举报电话等形同虚设。出了问题,最多批评教育,动摇不了其基础,不疼不痒。

二、部门、单位内部坏风气成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果不那样做,反而是少见多怪了。

三、人人有背景,个个有后台,难以管理。对其所作所为,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领导有时也为难。不看僧面看佛面,干脆睁只眼闭只眼。

四、来这些部门单位工作的人,并不是现在才变坏,而是带“病”录用。论学识、论素质,如果真正通过招考,他们本应无缘,可通过某种关系就顺利进入,还到了重要岗位。

如此顽疾,如何应对?

一、严把用人关,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方式,把一些优秀青年充实到重要岗位上,改革用人机制。

二、严格监督考核,如有举报,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公职,受到法律惩处。

三、学习南方先进地区经验,打破铁饭碗制度,使人人都有危机感。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

四、简化或取消审批手续,这样就能减少或杜绝腐败现象,同时减轻企业负担。

优化发展环境,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情,是我们大家的事情。发展为人人,人人为发展,只有这样,那些破坏发展环境的人才会成为过街老鼠,永无藏身之地。

茶溪谷.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他们何敢胆大妄为?︱月旦评 How Dare They Become Reckless?

那些考研的日子︱月旦评 Those Days Preparing for the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今天是周末,又是冬至,灰蒙蒙阴沉的天气一点也不给人情绪高涨的机会,还会让你胡思乱想。突然想到,明天是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时间。虽说自己当年一腔热血加入考研大军,投身到考研事业中,最终却未能如愿。尽管时间相去已10多年,可那情景那感悟怎么也挥之不去。也难怪,人是有感情的,总是会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一、萌生考研的念头

我是在1999年下半年开始有了考研的念头,并下决心考研,因为我参加的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考试,在这一年的年底就毕业了,我可以以应届毕业生的条件报考。

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赶时髦,我决定考研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989年,我从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毕业后,分到了一家大型国营纺织企业。尽管那时的企业效益还算不错,但每月也只有100多元的工资。后来结婚成家,又有了女儿,这时企业开始出现滑坡,自己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国营企业的工作人浮于事,清闲又有油水部门布满着各种关系,唯有车间里无依无靠的老百姓的孩子在那里辛苦劳作。妻子也经常加班加点,还拿不到多少钱。5000多人的大企业里,要论资排辈分到一间小房子那是天方夜谭。

看着死气沉沉,任人唯亲的企业,我更是找不到出路,只想着逃离企业外出招聘,可一直无人照看的孩子怎么办?女儿那么小,先把孩子看大,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便很快放弃了招聘的想法,慢慢地再图良策。参加自考,拿到专科、本科毕业证书,然后再通过考研离开这个地方。我便有了宏伟蓝图,也便是我考研念头的由来。

二、三次参加研究生考试

2000年初,我第一次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也明知这一回考不上,就当是练练兵,熟悉一下题型,找一找感觉。所以,这第一次考研并未给我留下多少印象。那一年女儿5岁,去考研的那两天里,我把女儿托付给了邻居黑二哥照看。看着女儿的不舍,我也曾难过,可最后更坚定了我努力向前的决心和毅力。

有了第一次考研的点滴经验,我就提前大半年学起了政治和日语,因为主要内容几乎是不变的,即使有所变化,也不会太大。所以,2001年的考研中,我的政治考试70分,日语85分,这在研究生考试中应是高分了。可我的英语专业课还是没有多少提高,我知道,毕竟一直都是靠自学,没有专业老师教授、辅导、训练,很难有大的提高了,尤其又是英语专业。

很少感冒的我在考研期间发起了烧,我怕误事,打起了吊瓶。下午考完后,回到单位便接着打吊瓶。等到打完回家吃饭时,已经快晚上9点了。妻子也只好请假在家照看孩子,看着妻子、女儿,想着自己一路奔波的考研,我并未感到悲伤,因为我在播种着未来的希望,尽管现在艰难,也许前景渺茫。可不断努力,就是一种温暖。

为了参加2002年的考研,我决定参加报考学校山东大学举办的考研辅导班。2001年10月,就在我准备去山大参加辅导班时,我却从科室里被减员下来,去干四班倒的一个工作。我带着极度的痛苦和无奈去了山大,我已经无路可走了。如果考不上,再回去上四班,谁来看孩子?结果在预料之中,单靠三天的辅导,本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终究是自己的基本功还有大的差距,还需要俯下身子好好学。

为了女儿从未出过远门的我,第一次离开女儿三天。天黑了,女儿抱着我床头的那本英语书哭了好久,哭着对她妈妈说,爸爸在家就看这本书,可他不在家了……

三、放弃考研,参加招聘

第三次考研结束后,我就带着孩子干起了倒四班的工作,其中的辛酸也只有我自己懂得,在我还不能离开这家单位时,我也只好忍耐。

整整上了一年四班后,我辞职招聘去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那一年女儿也开始上小学,我已经34岁了,但我总算走了出来。2003年,我又通过考试进入了机关事业单位,而这是我从未想到的。

后来的研究生政策有了调整,如自费等等,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情况,即使能够考上,不只是学费、生活费,还有妻子、女儿的生活费又有何着落?

三思后行,我最终决定放弃考研,但我没有因此放弃对英语的学习,一直时至今日。

明天就是考试的日子,我在这里想对考研的学子们说,放手一搏,不要有任何顾虑,考得上,我祝贺你们;考不上,也不要有压力,大不了从头再来,或者我们还有更精彩的人生,更能适合于你。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你要努力活出精彩,把它变得有意义。

mmexport1510050655362.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那些考研的日子︱月旦评 Those Days Preparing for the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高手的智慧︱月旦评 The Wisdom of the Master

初中的语文课就开始学习古诗词,那真叫一个头疼,咬文嚼字,之乎者也,搞得你晕头转向。不过,我倒是对柳宗元的那篇《黔之驴》至今还有点印象,而最能够熟练运用的就是那句经典诗句了——“驴不胜怒,蹄之。”每每见有同学开玩笑,欲高抬贵脚踢人时,便常送给他这句话请其斧正。

而对文中老虎是否残忍、驴子是否愚蠢、好事者是否受到谴责等内在的东西不去关注,更未做些思考,原因或许就是幼稚的我喜欢猎奇,喜欢乘着历史的快车,手舞足蹈,看着沿途的热热闹闹。

可如今,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高手的智慧。我们再来重温一下《黔之驴》的重点内容:

老虎见到驴,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渐渐靠近驴子,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冲撞、冒犯。

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再来看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畏惧——好奇——恐惧——怀疑——高兴。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细细读来,这才是一个高手的所作所为。遇到对手,尤其是比自己高大者,更应提高警惕。在未知对方实力和虚实的情况下,高手是不会轻易主动出击的。倘若对手是一高手,如贸然进攻,被对方抓住破绽,岂不是送了小命?

所以,高手要做的就是等待,试探虚实,摸准底细,找到对手漏洞,抓住时机,最后一举歼灭。

中国的太极功夫最能说明这一点,太极柔中带刚,不主动进攻,一来一往,一推一收,看似平淡,实则在试探对手的虚实,同时也在寻找着对手招法上的破绽,一旦抓住机会,最终会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而将对手击败。

在中国象棋的对弈上,也能看到这种智慧的运用。高手下棋,从不轻易主动进攻,采取的完全是一种守的战术。高筑墙,广积粮,把自己的后方防守的严严实实,只待来犯之敌。在布局上,采用的是稳健的屏风马格局,少用当头炮,即使架上当头炮,也不轻易开炮乱轰。

布下阵法,不去打杀,甚至走上几步闲招,那是在等对手的漏洞或者说破绽,是在等待时机,等待着最后致命的一击。看似平淡的布局,平静的对弈者,又有谁能看出高手内心深处的波澜壮阔和处心积虑?

碰到一只鸡、一头猪就狂咬不止的家犬,只不过是虚张声势,最后会被人的一个猫腰吓得逃之夭夭。家犬不懂得小心谨慎、试探虚实,更不懂得等待时机,一见面就是一顿乱咬。所以,家犬永远成不了兽中之王。

老虎有此智慧,又是强者,才坐上了百兽之王的交椅。

20150325_104032.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高手的智慧︱月旦评 The Wisdom of the Master

我的烂笔头 My Dog-eared Notebook

mmexport1512044426329.jpg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然烂笔头在这里是借指,指的是用烂笔头写下的文字。一个人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把全部感兴趣或认为是美文佳句的片段记忆下来。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也会衰退。所以,靠记忆来储存、复制某些精华,不是一个很靠谱的办法。

我在初中和中专里时就养成了抄写名人名言、优美文章的习惯,曾抄写了几本塑料皮封面的笔记本,可惜现在早已不知去向了。唯一留到今天的一个笔记本,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那是我初中毕业时,隔壁教室一位初二的学生赠送给我的纪念品,他曾向我讨教英语方面的有关问题。一日为师,竟以师生相称了。笔记本的塑料封皮大约是裂开后被扔掉了,前面的几页也脱落了下来,里面用蓝色圆珠笔写的部分已变得有些模糊。那时,还没有中性笔,用圆珠笔写需要用力,写完大段内容就得需要停下来,活动一下那酸痛的手腕。

笔记本抄录的第一段文字,是作家赵树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内容真挚、感人,也挺实诚:“要想你写出来的东西感动人,不在你写了多少字,写了多少人,写了多长时间,而在于是你自己的心里话。…… 遇到了一个使你生气的人,逢人就要痛骂几声,这就到了非写不可的程度了,这时写出来的文章才感动人。”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写作或创作,以及如何写出感人的东西来。所以,我把这段话变成了我这个笔记本的头版头条。

只要看到有好的内容,我就会抄录下来,时间长了,慢慢我也会发挥拿来主义,让那些精彩的内容为我所用了。

每每翻看着这些笔记,熟悉的字迹,渐渐记起的内容,还有当年的那种努力,那种不弃,似一起向我走来……

现在,我还有好多的优秀书籍需要阅读,例如:林语堂的《励志人生》、余光中的《散文精选》、《大学语文》等等,更加需要另一支烂笔头了,也许几支或者好多支。

我已备好了几本笔记本,它们将会记录我的阅读历程,伴着我一直走下去。

另外,这个笔记本中还抄录了汪静之的《蕙的风》, 但是内容与现在网上的版本不同,这应是30多年前的版本了。

蕙的风

蕙花深锁在花园,满怀着幽怨。幽香潜出了园外,园外的蝴蝶,在惠风里陶醉,它怎寻得到被禁锢的蕙?它迷在熏风里,甜蜜而伤心,翩翩地飞。

IMG_20171221_195512.jpg

IMG_20171221_195446.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我的烂笔头 My Dog-eared Notebook

辈分大的烦恼 The Trouble of Seniority in the Clan

我老家那个村子叫吴家庄,自然多数是吴姓人家,不过无论怎样寻祖问根,我们同村里的这些吴姓人士也找不到相同的祖祖辈辈,只不过是同一个姓氏罢了,没有血缘上的任何点滴关系。

如按辈分,同姓家族里的人们还是能够有的一论,我们家的这个辈分在村子里就算高的了。在我小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小不了几岁,可按辈分他们要喊我爷爷了。每每走在大街上,碰到那些孩子喊我二爷爷时,我心里那个美啊,就像抿了一口蜂蜜,甜在心里了。可他们的父辈比我大多了,他们难以启齿喊我叔叔,我自然更不好意思答应了。所以,见了面,自然只是哼哼哈哈打个招呼,算勉强对付过去。

这才叫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

村子里还有一个老光棍子,名字叫吴殿视,按辈分我也要喊他大爷了,也就是伯伯的意思。不知为何他年轻时竟没有娶上媳妇,无儿无女,倒也整日乐呵呵的,算是穷开心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有了好转,黑白电视也开始走进了农村人的家庭。那时的玉米大约是0.5元一斤,可以用1000斤玉米换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毕竟,1000斤玉米相当于一个秋季的收成,老百姓还是舍不得。可我那位吴殿视大爷却很超前,硬是搬回家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这下子才坚定了人们购买的决心,你看,一个光棍子,一个吴殿视(无电视)的人家,都有电视了,你们好意思没有?

有一天与这位光棍子大爷拉起了家常,我才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忧伤。“在村子里辈分大,人家喊你一声爷爷、叔叔、大爷的,不见得是件光彩的事。这说明了啥?说明你的老一辈过得穷,没有能力娶上媳妇,无法传宗接代,后代延续的慢,所以你的辈分就大了。”

我这才明白过来。表面光鲜的东西,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好在那些喊我爷爷的孩子们早已长大了,都已工作、成家了,已有多年没有见面,就算偶尔见上一面,也可能早已认不出来了,也就免了那称呼礼节上的俗套。

多年前,被几岁大的孩子叫一声叔叔,那时的心情是甜滋滋的。可现在,几乎被那样大的孩子称作爷爷了,看来自己真的老了。你看,这可不是照着辈分称呼的吧。

CoolShow_Z000010.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辈分大的烦恼 The Trouble of Seniority in the Clan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