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中专毕业后进了一家国营企业,算是走出校门,正式踏入了社会的大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耳闻目睹,也见证了许多“香饽饽”单位由盛走向衰弱、直至解散的过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粮食局(包括公社的粮所,那时叫公社,就是现在的乡镇)、物资局、公路局、交通局、商业局(包括一些百货大楼)、供销社等都是很吃香的单位,让各种有关系、门路之人挤破了脑袋,毕业生、转业军人、工作调动者趋之若附。
我记得原单位一同事的侄女,托了各种关系,缴纳了8000元的保证金后,才有幸进入了市里的百货大楼工作。要知道,那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150元左右。
可随着市场、政策的调整,这些单位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撤销、合并,纵是单位还存在,不过也成了自收自支或者半自收自支的单位了。如公路局、交通局,原来是多么牛气的单位,可现在已今非昔比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等国对我国纺织品实施贸易制裁,作为市里最大的棉纺织国营企业,我们原单位自然首当其冲,影响颇大。原棉价格上涨到了1-2万元/吨,可原材料还是供不应求。厂领导找到了省里的一家棉麻公司,对方答应可以长期合作,优先供应部分原棉,不过有个条件:把他在我们单位车间里工作的一个侄女调到科室里工作。厂领导们一商议,很快就答应了,就算白养着那么一个人也无所谓了,只要能解决原材料问题。
原单位里的很多中层领导,在自己退休时向厂领导提出了最后的一个要求:把自己的子女从车间里调到销售、进出口等有油水的部门,最差也要去个清闲的科室。
这些优势不是一个普通工人所能具有的,他们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除了叹息,还得继续倒班工作。
说起优势,那些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在那个年代,不要说大专毕业生,就是我这样的中专生也是为数不多了。学历、专业,也都受到了重视,也赋予了某种优势,也让分到单位里的大多数毕业生开始躺在毕业证上,自我感觉良好,悠哉悠哉。
可这一切瞬间就破灭了,市场变化,竞争激烈,经营不善,一个有着5000多人的国营企业破产了。所有的人都回到了一条跑线上,无论先前有何优势优越条件,有何关系门路,有何学历文凭,都通通失去了意义。在这个小小的城市里,原来企业里的工人四处打工,几乎遍布了每个角落。
今天,机关事业单位也在改革,医院、大学已经拉开了序幕,取消事业编制,人员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不合格可辞退等等。一句话,凭着关系混日子的时代一去不返了。铁饭碗、金饭碗,不如自己用知识换来的饭碗金贵。
一切皆会变化,关系、岗位、文凭学历等,唯有知识不会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拥有永不过时的优势,才能脱颖而出,而不被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所抛弃。
最后,我把在网上看到的几句话摘录于此,算是作为文章的结尾。
“未来社会,产品、信息、货币、人群的流通会越来越快速,而中间所有的阻碍,也就是传统那些存在却不产生价值的节点,都会被冲击掉,比如那些加价的代理商、经销商、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的商家、囤货的投机者等等。”
“按照这个逻辑,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公正,价值正在变得越来越对等,这才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社会,中国正在一点点接近……”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那些终将逝去的优势︱月旦评 Advantages That Will Eventually Pass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