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与南方的最大差别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北方与南方,在风情、饮食、习惯、性情等方面都有着众多的不同,而我只想找出其中最大的差别来。当然,这只是我的管窥之见,未必全面准确。

江浙沪算是南方比较典型的代表了,而我之所以选取山东来作为北方的代表,一则是自己身为山东人,有着切身的体会;二是山东是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最具代表性。

南方柔风细雨,也让人在这环境中变得细声细语,小巧玲珑。周围的一切美丽、恬淡,让人不敢喧哗,怕打破了那份宁静。北方狂风暴雨,高山荒原,也让人在这环境下变得粗狂高亢,生猛高达。环境恶劣,气候恶化,面对着贫瘠、荒凉,只能用撕心裂肺的呐喊才能宣泄内心的无奈。比如,那《红高粱》中的嚎声,那水泊梁山上的怒吼声……

这是所处环境对人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个道理。这是外表上的不同,而内在的也是最大的差别,却是北方人重政治,南方人重经济。

重经济,自然整日忙忙碌碌,没有时间闲聊、更没有时间打架。如果两个南方人因事吵了起来,他们两人会越吵越远,最会听不到吵闹声,也不见了人影。许是,他们心中惦记着自家的生计,边走便同你理论上几句,走远了也就散了。可若是两个山东人吵架,那是越吵越近,两个人会由最初的打嘴仗到大打出手,抡起拳头来。如果一方受伤见了血,那更是发起疯来,连命也不要了。最后两个人死死缠在一起,外人都难以把他们拉开,更有甚者会闹出人命来。除了粗犷的脾性,世俗的观点,有一点也不是没有道理,那就是有的是时间打架。反正无事可做,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斗一斗分出个输赢来。成者王侯败者寇,这一思想根深蒂固,所以谁也不愿示弱。今天打不完,有的是时间再打,拼上财产甚至性命也不能认怂。

曾有一种说法,一到晚上7:00点,北方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店铺门头,人人都坐在电视机前认认真真观看《新闻联播》,而这种现象在南方就不这样普遍。或许这就是政治和经济的差别吧。

从近期的抗击疫情中,更能看出这种差别来。大约在一个月前,疫情稍有好转,江浙地区就开始包车包机包专列,到全国各地去接务工人员。而那时的我们,却还是小区紧紧封锁,视外来人员为洪水猛兽,大有谈之色变之势。而即使在大多地区解封的时期,小区却还是被封着,还有众多的人员在那里执勤,尽管只是一种形式了。可上面的领导不下命令,谁敢下令解禁?万一再冒出一个感染者,那岂不要丢了乌纱帽?所以,宁肯就这样耗着,这就叫讲政治。至于经济,经济萧条丢不了官职,但政治任务抓不好就被罢免了。

企业复工,千审万审,唯恐弄出个事件来,也真苦了那些企业,复工路漫漫。可南方企业复工就没有这么复杂了,而最近上海的做法更是让企业为之一振。大意是,上海为企业人员感染补贴5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可在山东没有看到这样务实高效的政策。

南方人是在国家政策中寻找机遇,超前发展,着眼于经济的提升;北方人特别是山东人执行起国家的政策来那是不折不扣,即不敢落后,更不敢超前,所以往往错失了发展的良机。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北方与南方的最大差别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是偶遇还是有缘? By Chance or By Fate?

电动车后座上有个纯是装饰用的东西,像是一个月牙或者一个羊角面包。突然有一天才发现,其下面的一个紧固螺丝不知何时脱落了,不见了踪影。这螺丝还有点特别,不是普通常见的那种,我找了几个也不适合。怪自己疏忽的同时,也念叨起那个失落的螺丝,如同一个不太关心的孩子,忽然间走失了。

多少有点惆怅,也有点自责,可也无可奈何。关键是我不知何时把它弄丢,也不知丢在何处。茫茫人海,角角落落,大海捞针,何处寻觅?

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我照例往返于家和办公室之间,可有一天,在办公楼下我经常停放电动车的那个地方,我竟无意间发现了躺在地上的那个螺丝。捡起来仔细一看,同电动车上的另一个一模一样,拧上去正合适,也恢复了原貌,我突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就像走失的孩子忽然回到了家里,在我苦苦寻觅,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它却出现了。这不是一场偶遇,而是有缘,古语所言“有缘千里来相会”,不是没有道理。

我们也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偶遇别人弄丢的东西,哪怕是一个螺丝帽。可即使能够相遇,你最多也就是多看它一眼,然后走掉了,因为你们无缘。那个螺丝一直没敢走远,它知道有缘人一定会来寻它的,它就一直在原地翘首期盼。

偶遇还是有缘,有时难以分得清楚。如果有缘,偶遇就是必然;如果无缘,偶遇也是枉然。人生之路漫漫,我们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能否相识、相知,就取决于一个缘字了。

倘若有缘,我们还会再见,并且一见如故;倘若无缘,就是天天相见,也是陌路。

无生命的物质如螺丝,有生命的树木、花卉等,还有有血有肉的人类,每时每刻我们都会与他们偶遇。可最后有多少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呢?最终有多少能够走进我们的生活呢?或者成为我们生活或人生的一部分呢?

能够走进我们的生活,最初的相遇可能只是一种偶遇,可渐渐就变得有缘。珍惜一次相见,珍惜与你有缘的人,珍惜与你有缘的物。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是偶遇还是有缘? By Chance or By Fate?’

当信用造假成为一种职业 When Credit Fraud Becomes a Profession

在小区单元楼宇门的内侧贴着一则招聘信息,按理来说,招聘信息应贴在显眼惹人注目的地方,可这样的信息贴在比较隐蔽的地方,看来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细看了一下,原来是招聘人员为网店刷销售好评的,声称只要能够上网就可在家办公,日收入上百甚至几百元。若在几年前,我是看不懂这样的广告的,也不知他们是如何刷单的。后来听女儿作了详细的解释,才恍然大悟,说到底,这不是在造假吗?而且是信用造假。

实体店可以通过看顾客的流量等来评定这家店的产品是否畅销,从而来判断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可对网上的虚拟店就无法直接面对面来判断了,只能通过网店的销量以及好评情况来选择自己最终的卖家。产品销量高、好评多,自然星级就高,也就让客户放心,自然买的人就会越多。

我们去集市买东西,在一个陌生不熟悉的环境中,如何确定哪一个卖家的产品质优价廉而最终决定购买呢?通常的情况下,我们是先观察,看哪一家的产品最受欢迎,购买的人最多,然后随大流去购买,一般不会吃亏上当。而网店就恰恰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只要把销量提上去,好评多多,星级提升上去了,何愁购买者不挤破了门槛。所以,他们便招聘大量的人员进行刷单并给予好评。单是刷了,但并没有真正买任何东西,网店随后退款,同时也会赠送一些小礼品以示感谢。

这就是网店的营销策略,为了提高声誉度,不惜花钱雇人造假,虚张声势,欺骗客户。而那些替网店造假者,说的严重一点,就是为虎作伥。

农村集市上,曾看到有几个人在买南方产的莲蓬子,还一个劲地称赞不已,妻子挤上前去本想也买几斤,可仔细一瞧,并非正宗的莲子,而后来才知那买家都是“托”。

为网店刷单好评的人不就是“托”吗?人人必定奔着物美价廉而去,而当这成为一种假象,一种欺骗时,我们还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判断,以及这个社会吗?

当一个人连自己的信用都可以拿来当作商品来买卖的话,这个社会就没有值得可以信赖的东西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皆为利来利往。造假的商品,我们可以弃之不用,甚至付之一炬,然后骂一声娘;而一旦信用造起假来,尽管不能鞭打之,却最终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而走上一条不归路,一条自我灭亡之路。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当信用造假成为一种职业 When Credit Fraud Becomes a Profession’

初识Hive.blog First Meeting with https://hive.blog

我对分叉、硬分叉等这些高深莫测的东西一窍不通,也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我无力也无心去寻出个所以然来。庆幸的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在Steemit上的写作。我只管写啊写,主要学会发帖、点赞、留言、回复就足够了,至于双收益是如何来的、最终要到哪里去、见证人如何如何等那些专业方面的东西,我只能避之。

可昨夜不得不面对一场变革了,steemcn 登录不上,wherein闪退,一切似乎崩溃了。最后清早4点多钟,才在群里看到分叉成功,可以登录网站了https://hive.blog,试着登录了一下,方知不假。

我用Steemit的用户名和发帖密匙顺利登录上去,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可别人的文章在哪里?我关注的那些好友的文章呢?中文区的文章呢?我便挨个点击,总算在Communities那里有了新的发现。那里面原来有My Friends,这就是好友发表的文章了;还有SteemCN中文区,Explore Communities,原来是订阅用的,如需要就点击后面的Subscribe,如再不需要就点击Leave。可惜钱包一直打不开,点击开也是错误的信息。点开中文区的文章,只有寥寥的几篇,而每篇的收益就更少了,点赞的人寥寥无几。这可能是很多人上了黑名单,得不到Hive的空投,点不了赞的缘故吧。

我对Hive的相见,应是有一段时间了,我用wherein 或SteemCN发的帖子,明明没有加的标签,为何到发帖时却成了hive-180932?我一直不解,也无力探个究竟,还有好多以hive开头的标签,不知何意,不知为何来。

这是初次相见,今天清早才是真正的相见。https://hive.blog不用翻墙就可以登录,我打开页面,可总觉得有点陌生。红字体,点赞的符号也是红色的,看惯了绿色的自己,总有点不适应。声望值也只保留了整数,不像wherein 那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在wherein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声望值的变化,也能知晓自己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社会青年。

当然这都是可以改正的小问题了,许是传统守旧的自己习惯于默守陈规,也懒得变革了,对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是那么适应。

虽说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可我却不能预测这hive的未来。因为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又皆无可能。

我还是在熟悉的wherein 和SteemCN上耕耘,也会同时把文章发表在hive上,如果他们并不同步的话。

我照例写作,这也是我在hive上的第一篇文章,希望有个好的开始,也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但有一点却是永恒的,那就是坦率真诚和持之以恒,这样友谊才会长存。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初识Hive.blog First Meeting with https://hive.blog’

长在农村里的树进了城 The Trees That Grow in the Countryside Were Brought into the Town

几天前的一场大风,正如同有人说的那样,好似把房顶揭开。大风带来了撕心裂肺的嚎叫令人恐怖,还有人们的揪心和忐忑,这真的是一场考验啊。待大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大风留给我们的那片狼藉就是经不起考验的东西了。

道路两边那些用来绿化的高大的树木,就最经不起考验了。大树几乎无一幸免,东倒西歪,有的连根拔起,横在路中央,有的倾斜着身子,一副恋恋不舍、不愿随风而去的样子。

这些绿化的树木原本长在农村,是被挪来用作道路绿化和观赏的。绿化道路的单位不可能一棵棵去选购,只能通过中间商,也就是那些苗圃之类的地方。也难怪老家的土地上遍地都栽上了树,除了少数的小树苗,更多的是高高的大树,也有矮粗的树木,粗到一个人的双手都无法合拢过来。这些树是从别的地方挪来的,杂乱无章浅浅地种在自家的农田里,树干上冒出几枝稀疏的枝条,有气无力,好似最后的挣扎发出的“急芽子”。

这些所谓的苗圃就是一个中转站,那些收购来的树木在这里暂时待命,等待着最后的买家,而最后的归宿一般就是城市里道路两旁的绿化地带。

而为了保证成活率,这些大树的根部都会带着“老娘土”的,用草绳子或者宽胶带等把这些土固定住,好似五花大绑。这些树运到城市里,可给他们安家的那些树坑实在是太小太浅了,而那些具体干活的人为了省事,竟连那些草绳、胶带也不去掉,直接就把树给栽下了。

远远看去,大树挺拔、错落有致,似乎还带着绿意,让人心情愉悦。可又谁知竟潜藏着危险呢?

粗大的树已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扎出根基来,况且新挖的树坑又小又浅,甚至还被继续捆绑着就被埋到地下。大风一来,不倾倒才怪呢?这给行人和车辆留下了隐患。

这些本该长在农村土壤里的大树,因为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缘故,被活生生搬到了城市里去,当作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了。那些人囫囵吞枣,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为着完成任务而去工作。反正我把树栽下,数量也够了,至于树木以后能否存活,能否站稳脚跟,那就不是我的责任了。

因为某些形象工程,因为某些人的形式主义,因为某些人的政绩观,那些原在农村沃土上茁壮生长的大树便进了城。这些树被挖断了根系,削去了枝干甚至主干,然后被五花大绑押送到了尘土飞扬、笛声刺耳、人仰马翻的道路两旁,直直地竖在那里。是鹤立鸡群,让人观赏,还是为行人遮风避雨?

可这树实在太累了,毕竟生在农村,老来却去城市享福;可终归水土不服,根基又浅,无人照料,实在是有福难享。这树也想着养育它的农村,尽管那里贫瘠、荒芜,可它的根在那里。

它再无力直直站在那里,只好借着大风吹轰然倒下,这样或许就能够再回到农村,哪怕是变成一根枯木。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长在农村里的树进了城 The Trees That Grow in the Countryside Were Brought into the Town’

鲁迅后院的蜗牛 A Snail in Lu Xun's Backyard

鲁迅的第一位妻子朱安是由母亲包办的,愚昧而又守旧的朱安是不可能与冲破封建礼教枷锁的鲁迅走到一起的。所以,才有了鲁迅的离家,才有了朱安的形只影单,还有她那最终破灭的幻想。

我最初读到这个故事,记得主题是“能为别人分担痛苦就是伟大”。尽管鲁迅不喜欢朱安,可他也不能把婚离了,像郭沫若那样潇洒。在那个年代,女人被休回家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家里人会受到人家的鄙视,性情刚烈的女子会走上绝路。鲁迅不愿看到这一幕,就让朱安与母亲一块生活着。可在鲁迅先生的心底,他是痛苦的,他的阴冷、偏激、滞涩,不能说与此事没有任何的关系。

倒是朱安,这个没有任何文化的女子,却是做了一个最恰当的比喻:“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鲁迅与朱安人格、境界上的巨大差距,注定了婚姻的悲剧;倘若朱安嫁给一村夫莽汉,或许能够过得很幸福。

我想象着那只蜗牛的样子,它爬的实在是太慢了,深锁的后院才是它的归宿,它无力爬出墙来去追逐鸟儿的梦想。

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原配彭德华,也是包办的婚姻,可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爱情可言。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良心、责任还有品行,使他曾拒绝了一位德国女孩的爱情,而这位女孩为他终身未嫁。

朱安把自己比喻成一只蜗牛,如果彭德华独坐静思一下,也会有此感悟的。包办婚姻的不幸,不是他们的过错,他们没有错,错的是那个吃人社会的封建礼教。如果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爱情,断然不会有此悲剧的一生。

鲁迅与季羡林,像冲破封建牢笼的鸟儿,展翅飞向自由的天空。朱安与彭德华,像后院里的两只蜗牛,逆来顺受,默守陈规,踽踽独行。

蜗牛不懂鸟儿的心境,它又怎能飞上高空去瞭望外面的世界?硬硬把蜗牛与鸟儿拴在一起,只能是一种痛苦。

落后、愚昧、迟缓的蜗牛,又怎能抓住那鸟儿的心,那鸟儿展翅翱翔,它的心在远方。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鲁迅后院的蜗牛 A Snail in Lu Xun’’s Backyard’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