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的三种形式 Three Forms of Hollow Heart Disease

我最早是从妻子那里,知道还有一种叫做“空心菜”的菜,长长的杆子,细长绿色的叶子,杆子中间是空的,这就是这种菜名的由来吧。后来读毛主席的著作,读到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河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腹中空就是空心,与空心菜是一样的。

在我看来,腹中空空,这是“空心病”第一种也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第二种形式就是被动地用异物装满内心,表现为疲惫不堪,敷衍塞责,难以应付。第三种形式就是主动地用异物装满内心,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说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一、腹中空空,无所事事

这样的人没有理想和目标,整日里无所事事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因为无事可做,所以他们便总想着找点事做,扎堆找人聊天、下棋、打扑克、搓麻将等,看似整日里忙忙碌碌,可一天下来竟不知自己在忙些什么。

因为没有方向,也就不知自己到底驶向何方,到头来真的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所谓生活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真的是人生真谛。

看着身边的年轻人整日低头玩着手机,抖音、游戏、视频等爱不释手,如痴如醉,哈哈一笑而过,却是更加的寂寞和无聊。

行尸走肉,有些人活着实际上已经死了,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写照。他们在不断消耗浪费着社会的资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二、被动地装满内心

内心被异物装满了内心,并非所愿而是迫于压力或者命令或者出于无奈为生活计,说到底也是空心。比如,工作并非自己真正有爱好和兴趣,而是被迫无奈,只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咬牙去做。上司的命令不可不听,领导的指示不可不重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响不可不注意,有些形式还得要搞。你如同磨道里的驴子,只管费力拉磨就是了,容不得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可为了生活和前程,还不能一走了之,还不得不忍气吞声。明知这样做只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明知道只是形式主义,可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你如同一台机器,按照人家输入的指令干就是了,整日里忙得焦头烂额,可你始终不知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自己整日累得够呛,忙得不亦乐乎,到最后只能疲于应付,流于形式了。最终,你还是觉得内心里空荡荡的,找不到真实的感觉,总担心有那么一天找不到了自己,把自己弄丢了。所以,你很惶恐,也很焦虑,唯恐有疯掉的那一天。

三、主动地装满内心

这种人看似内心充实,活得潇洒,实则是使自己忙碌于自己设计的小九九之中。为了自己的升迁,为了赢得上司、同事的认可和羡慕,这种人左右逢源,绞尽脑汁,打的全是利己的算盘。他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是有着某种目的,并非真正为了工作、社会和他人,而是为了自己。

北大钱理群教授给了这种人一个别致的雅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表面看起来兢兢业业,忙忙碌碌,可他们却是有着另一种打算的。他们乔装打扮,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热心的人、一个努力工作的人、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可在夜深人静,独坐沉思能够看到自己内心深处之时,这样的人何尝不会感到羞愧和疲惫呢?

患上“空心病” 的人,最普通的表现就是无所事事,吊儿郎当,游手好闲。再发展下去,就会焦头烂额,心力交瘁,疲于应付,呆若木鸡。严重之时,就似打了鸡血,亢奋的很,又好似争食的一只鸡跳斗起来,会不择手段害起自己的同类来。

33a05daee9330e8f7ca13723dfb895a.jpg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空心病”的三种形式 Three Forms of Hollow Heart Disease’

两件小事 Two Little Things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一直深信不疑;可我同时也以为,一个人的素质水平同样是性格的一部分,也是难以改变的。而我经历的两件小事,更加坚定了我的这种看法。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人会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本来面目自然流露了出来,而本人却未觉得有何异样,只是让层次高雅之人感到羞愧和不齿。

区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凭卡去区机关食堂打卡就餐,每顿饭只从卡中扣掉2元钱,也算是工作人员享有的一种福利了。食堂也变着花样,周一能够吃到炸鱼,周三是包子等等,可以在食堂里就餐,也可以用饭盒带走。现在是疫情特殊时期,食堂里便不让在里面就餐,只能打回去吃了。昨日周三,正好是有包子吃。待我在社区值完勤,中午12点去打饭时,却被告知包子早没了,只能等着炒菜、蒸馒头。食堂前排起了长队,还有许多像我一样没有买到包子的人。食堂工作人员忙得焦头烂额,也发起牢骚来:本来准备了差不多的包子,可很多人拿着卡来打饭,一张卡刷2元钱要拿走10个肉包子。你不给他,他说要去政府那里告你。食堂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工,看来是惹不起那些政府里的大爷,只好认了,也难怪一会包子就没有了。如果在食堂里面吃,即使是男同志能够吃到5个包子也就饱了,如果凭一张卡扣掉2元钱,带走5个包子也能说得过去,可带走10个又为哪般?即时一个包子1元钱,那也10元钱了,2元钱买10个包子,那些机关里的大爷还算会算账的。

这就是一个素质水平问题,有好处可捞时,绞尽脑汁,死皮赖脸,也要把这便宜占尽;可待到工作时,却千方百计往外推,否则就是糊弄了事。

还有另一件事情,大约是2004年区里的光彩大市场项目要开业了,为了庆祝宣传一下,光彩大市场专门在区政府大楼前的广场上搞一次活动。他们的工作人员在桌前摆放了很多宣传材料,也准备搞个有奖问答活跃一下气氛,小礼品就是精致的小雨伞,花花绿绿的在桌子上摆了一大堆。

早上8:20左右,区里机关人员乘坐的6辆大班车停靠在了大楼前,几百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些自命不凡的机关干部,上前一看,开始哄抢起来,瞬间就把一大堆雨伞收入囊中。那场面真可谓壮观,可谓拼了性命,连脑袋挤破也不顾了。这让光彩大市场里的工作人员很是难堪和尴尬,人家活动还未开始。可我们的机关干部,拿到免费的雨伞倒是嬉笑颜看,如获至宝,然后迈着四方步,慢腾腾到办公室泡茶、看报纸、闲聊去了。

为此事,区委书记大为恼火,在大会上大批特批,要整顿机关作风。可十几年过去了,这机关作风又有多大变化呢?

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这话不无道理,人的素质水平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还有自身的修行,是长期形成的结果。

尤其是小地方的机关工作人员,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进入的,他(她)的素质水平不但没有任何长进,反而更有恃无恐,变本加厉,越发恶劣了。因为他(她)背后有背景有关系,可以为所欲为。这就是机关作风一直难以彻底改变的原因,素质品行低劣之人,不是通过几次学习教育整顿就能改变的。

这些人是如何进入机关中而成为一名机关干部甚至以后还能得到提拔的呢?这就需要把他们身后的背景挖出来,把那些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女、亲朋好友、七姑八大姨各种关系大行方便之门的所谓的领导们揪出来,把他们的丑行揭露出来,严厉问责。严格刹住任人唯亲的恶习,严格采取逢进必考的方式,公平公开公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素质高的年轻人选拔进机关中来。

尤其是在基层,这是一个人人心知肚明的现象。如不大刀阔斧,动真格,动某些人的饭碗,彻底消除人情关系社会顽疾,那自由、民主、和谐、公正不过是一句空话。

a.jpg

注:图片来自网络。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两件小事 Two Little Things’

老吴的新介绍 Introducing Myself

Brief Biography of Old Wu, or 老吴 in Chinese:

Old Wu, male, born on Dec. 12, 1968, Chinese nationality, is a good man and has been studying English for over 30 years. He teaches himself English, and he does not believe in fate, so he keeps working hard. Humorous and optimistic, he will become your good friend.

加入到Steemit后,老吴记得写了两次自我介绍,除了浅薄的履历和老生常谈的一点所谓的经验之外,再也写不出能够有助于认识自己这个人的有用的东西来了。我便想着换一种角度,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远远地让人能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这便有了我的这篇新的自我介绍。

古人云,看一个人要察其言观其行,意思是说看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可我更看重一个人的行动,即使言行一致,有些话语就摆在那里,不必豪言壮语,说不如做;而至于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一、大事不糊涂

老吴小事难得糊涂,大事却不糊涂,还常常以“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来自勉。兄弟阋于墙却能外御其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在原单位时,有一个年纪大的同事老张,相邻一个部门里也有一个老同志,姓曲,就称呼他为老曲吧。老曲经常来办公室里闲聊,似乎与老张不太对眼,经常有口舌之争。老曲来办公室闲聊,如恰逢老张不在,言语中便露出对老张的揶揄和调侃。我与他们年龄相差的很多,况且我只埋头于自己的英语学习中,再者我也不感兴趣于他们的鸡毛蒜皮和勾心斗角。在别的同事的附和声中,我只是呵呵一笑,便没了下文。

老曲对老张的不满和牢骚很快就传到了老张的耳中,有一日,老张笑着对我说:“小吴,咱俩那么好,你早知道老曲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你怎么不告诉我?”…… 我那时还是小吴,或许在老同志面前,我永远是小吴,而不能称呼作老吴的。

我哈哈一笑:“那都是小事,如果老曲磨刀霍霍,要密谋害你,我定会提前告知,让你溜之大吉的。”刀来剑往,说三道四,发些议论,无关乎疼痒,也无对错之分,还是糊涂一些,孰能分出谁对谁错?争执到最后也未必分出胜负。倒是在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愿只是我的说笑,不会发生那样的后果。关乎到生死,大是大非面前,我一点也不会糊涂。

二、性格猴急

许是属猴的缘故,性格上还真有点猴急,总是沉不住气,而这种急也反映在走路、行事和吃饭上。走路颇快,用文学上的语言描述就是如风吧,同行的人总觉不爽,好似我小跑似的。妻子总在后面训斥:和狼一样狼窜,像有枪在屁股后面攮(nǎng,刺)着…… 可我一直习惯于这样,不是刻意所为,而是自然而然。

吃饭也快,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一眨眼就解决了。妻子总觉得很热的汤,可一转眼我就下肚了。为此,挨了不少妻子的批。我只是按我的速度去做,未觉得有何异样,可别人总觉得快。年过半百,后槽牙却脱落了几颗,或许与吃饭的习惯有关联吧,而这也是妻子拿来教训我的血淋淋的现实说法。

如果有半天的休息日,我宁愿放在下午而不愿放在上午,总觉得下午上课或工作而中午休息,会有一种心神不安,不能尽兴的感觉。选择周六周日值班,我宁愿在周六值班周日休息,而不愿周六休息周日值班。

我把这种心理看作是猴急的一种,急着把要干的工作干完,然后安心休息玩耍。

三、不愿计较、不喜热闹

老吴凡事看得开,相信一切皆有渊源和归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去拿也不会去争。别人得到了,自己不会眼馋,更不会计较,心生嫉妒,甚至连羡慕也没有。所以,老吴至今未拿过单位里任何公家的东西,也未沾到什么光。老吴至今还是平头百姓一个,或许从“不愿计较”里能找到蛛丝马迹。

老吴喜欢独处,不喜热闹,总觉得无聊之人的打打闹闹、吃吃喝喝、迎来送往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三五成堆,家长里短,吹吹嘘嘘,海阔天空,实在是无聊之举。

独处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和自己的前程未来,能够看透世间万千。不是吗,看一个人有没有灵魂,就看他能不能在喧嚣繁华之中,保持一颗平凡淡定的心。

很欣赏鲁迅先生的话:猛兽都是独行的,牛羊才会成群。做不了猛兽,但至少自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个有自己思维的人,一个懂得努力改变现状的人。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老吴的新介绍 Introducing Myself’

没有Steemit的日子 Those Days without Steemit

mmexport1561782708601.jpg

没有你的日子
我真的好孤单
别人说你傍了大款
可我心里还是不安
你怎忍心不再留恋
让我们的故事走远

三年的相遇、相识、相知
我把我的心事说给你听
我把我唱给你听
你不声不言
悄悄把这些故事藏在心间
让我时时再来浏览、想念

我明白
你去寻更好的伙伴
就是人家说的傍大款
虽不相信,却也惴惴不安
怕你走的太远

没有你的日子
我孤独难眠
半夜里还将手机打开
看一看
是否有你的笑脸

你音讯皆失,踪影不见
惟愿贵体无恙安然
倘若偶感风寒
三五日便可康健
春寒料峭,春暖乍寒
好自为之,勿令挂念

今夜,我只能对着电脑
敲着键盘
期待着你的出现
我们能否回到从前
可我真的想回到从前
但愿不是我的痴心妄想
因为我们有缘

mmexport1561782617116.jp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没有Steemit的日子 Those Days without Steemit’

Steemit上的两兄弟级别升至67级 Two Brothers’ Reputation Score Reaching 67 on Steemit

不知何故,今日的https://steemcn.herokuapp.com已无法打开,大概是又被墙了。被墙这个词是我在Steemit上学到的用语,也算是自己学习上的一个进步。尽管看不到自己和他人的级别了,但我甚至可以肯定地说,弟弟@xiaoshancun的声望值也已经达到67级了。我的声望值是在今年春节,大约是大年初一(2020年1月25日)升至67级的,现在是67.43。而弟弟@xiaoshancun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就从66级升至67级,走完了正常情况下本应需要三个月才能够完成的路程,真的是可喜可贺。

我是2017年7月30日加入到Steemit中的,而弟弟@xiaoshancun只比我晚了一个月,大约是2017年8月份加入进来的。我与弟弟都是在哥哥@wnh518518的介绍和帮助下加入到Steemit的,可惜哥哥在声望值达到60级时,便专攻于其他领域,也就离开了Steemit。原本Steemit上的三兄弟,只剩下两兄弟还在这上面辛勤耕耘,笔耕不辍。

我与弟弟最初有大约1.5个级别的差距,可现在这差距越来越小,几乎不到0.5个级别的差距了。欣喜之余,也略带惶恐,说不定有哪一天,自己会被远远甩在后面了。不过,说到底我还是喜大于忧的,毕竟前行的路上有兄弟相伴,既相互帮助、鼓励又互相竞争、比赛,这不是更有利于提升自我吗?

67级,既不高也不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我认为,67、68级正是一个转折点,也可以说是拐点吧,越过这个级别,就很容易升至70级了,而70级是一个大放光彩的数字,一个多少小鱼梦寐以求的级别,一个实力和身份的象征……

细细算来,这67级也用去了我们两年半的时间了,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可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容置疑和马虎的。

我迄今为止已在Steemit上发表了约900篇文章,大多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还有对时弊的针砭,不只是称作散文还是杂文。至于少之又少的所谓的诗歌,我知道那远远称不上诗歌的,况且我也对诗歌一窍不通,只是一时来了灵感,只觉得有点押韵,便胡乱编排成了诗歌的样子。

但不管怎样,所写的东西都是我的感悟和所见所闻,甚至是亲身体会,尽管有点幼稚浅薄,却是发自肺腑的。

而弟弟@xiaoshancun的文章内容就比我丰富多了,旅游、风景、美食、手工、奇石、感悟等。这或许就是性格和兴趣上的不同,才有了文章内容的差异,而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每每谈起Steemit上的人和事,弟弟和我也都从心底里敬佩Steemit上那些可敬的大鱼大鲸们,这就是所说的英雄所见略同吧。

这篇文章虽说是庆贺升级的,可高兴之余总是要懂得感恩的,饮水思源,不忘根本;而深情厚谊,寥寥数语难以表达我们两兄弟的感激之心。又恐挂万漏一,只好简单一提,聊表寸心。

@rivalhw,大伟老师是我和弟弟都很敬重的前辈,他对中文区的发展和繁荣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虽说是我比大伟老师大许多,但大伟老师就像一个前辈、一位长者在鼓励、引导着我们一直前行。

@ericet,村长对中文区的付出和贡献,不是我这个外行可以评论的,但我感恩村长对我的支持。村长对弟弟的扶持和鼓励,我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tumutanzi,土木坛子老师也是我们兄弟两个的启蒙老师,刚进入Steemit时,我们兄弟两个都曾得到了土木坛子老师的厚爱。只是偶尔还在Steemit上看到坛子老师的文章,甚是想念。

还有像神一样存在着的两个人,那就是 @robertyan 和@sweetsssj。

@robertyan,我不知如何称呼,只是看到有人称其阿盐,我便称其为阿盐兄弟了,今天看到有人称其为萝卜干,觉得这音译很有意思,只是不敢冒犯前辈尊严,不敢乱用。只觉得阿盐写出的文章让我叹服,想必他年纪轻轻,可他又博览了多少群书,才能写出“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文章来。我们兄弟只有啧啧称奇的份了。

@sweetsssj,有人称其为甜心,也有人称其为女神,我未曾见过她留下的只言片语,只在以前看过她用英语写的类似于游记的文章。那英文如同文章的收益,同样让我吃惊。我和弟弟也同样得到了女神的点赞,使我们的文章受益提高了数倍,也使我们的级别突飞猛进。这或许就是我们的级别,尤其是弟弟的级别提升如此之快的原因吧。我曾写了一篇《午夜点赞》的文章来感谢女神在午夜点赞。

Steemit上的两兄弟@bring @xiaoshancun还能说些什么呢?语言是苍白无力的,大恩不言谢,唯有实际行动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未来的行动还是坚持不懈,一直向前。我们的成长和成功,就是对那些扶持帮助过我们人的最好报答。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Steemit上的两兄弟级别升至67级 Two Brothers’ Reputation Score Reaching 67 on Steemit’

由小学生喜欢扶老人过马路谈起 Talking about How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ke to Help the Elderly Cross the Road

我的小学时代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印象最深的是,做好事是要受到老师们的夸奖的,就连受到帮助的老大爷老大娘开口也是“你们真是毛主席的好孩子啊”。这句赞誉之词,好长一段时间频繁出现在我们的作文中。

小学生做好事也要费脑筋的,那么多同学都争着去做,哪会有那么多的好事要做?孩子们挖空心思,想方设法,除了为孤寡老人打扫院子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扶老人过马路了,这也是最容易做到的。

可为何孩子们喜欢做类似于扶老人过马路的好事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真正善良,发自内心,为老人服务,排忧解难,但这毕竟是少数。二是学校或者老师把做好事定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是否做过好事,做过几次好事,在老师那里就成了好学生评判的标准,甚至由此老师也可以一票否决。

老师或学校的评判标准,就是定目标定任务。为了获取好学生的称号,得到老师的赞誉以及同学们的认可和羡慕,人人争着去做好事,甚至把学习和功课放到一边。更甚的是,没有困难可以创造困难,没有好事就不可以创造好事去做吗?

这正应了相声中讲的笑话,老太太要回到马路对过的家中去,可待走过马路就有小学生搀扶着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了。小学生们在做好事,只要扶着老太太过马路就是做好事,而至于老太太是否需要,是否南辕北辙,是否适得其反,就不是这些小学生们要关心的事情了。

倘若那个年代有手机,定会把自己做好事的过程来个自拍,或者请同学或者路人帮忙拍照留作证据的。可惜,那个年代只能让同学作证,让被帮助者作证,让老师知晓了。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要的过程和形式,而不管做事的本质。比如,创建卫生城、文明城,全民皆兵,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为了证明单位人员到岗到位参与创城,到所分配的社区督导、服务,要求每天都要报送到社区服务的照片。所以,就上传捡烟头、捡垃圾的照片,若实在找不出可以作秀的内容了,就会把原本盖得好好的垃圾桶盖掀开再盖上,以便为拍照取个作秀的动作。为何会这样?因为考核的标准要求如此,要的是数据和图片,而不是问题的实质。

再比如扶贫,考核的是对贫困户情况的知晓程度,表格项目的完善情况,填写的内容是否达标等。甚至将贫困户情况表格中的“关系”一栏,填写为“夫妻”也被视为不规范,并要求全部改为“配偶”。至于贫困户如何脱贫,是否真正脱贫,并不关注。

到贫困户报到、走访的次数也作为衡量的标准,每次去都要留痕,拍与贫困户在一起的照片发到工作群。致使贫困户应付疲惫,苦恼不堪,出现“各位领导,本人已脱贫,请勿再扰”的笑谈。

歪曲变异的形式样子,都是受到压力而变形的,如挥舞着“一票否决”的大棒,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客观实际,只要达不到标准要求就一棍子打死。

如果不抛弃唯政绩观,不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扶老人过马路而老人回不到家里”的闹剧以及“本人已脱贫,请勿再扰”的笑话还将重演。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由小学生喜欢扶老人过马路谈起 Talking about How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ke to Help the Elderly Cross the Road’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