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可追 Things Past Cannot Be Recalled

7aec54e736d12f2e4b3319d4e1e4b56785356878.jpeg

我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连高中也没有上过,初中毕业后便考入了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当时报考时,根本不知纺织为何方神物,只想着能够被录取,早早走出农村,吃上“国库粮”。

选此捷径,选此学校,也是实属无奈之举。那时农村极度贫困,如上高中,家里还要供上三年,而且三年后能否考上,或者考取一所怎样的大学,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初中一毕业就能考上中专,不只脱离了农村,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毕业后还能分配工作。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那个年代中专一直都是最难考的。

可我对英语一直抱着浓厚的兴趣,工作后便参加了自学考试,开始了英语的自学之路。也多次去主考学校山东大学,山大古色古香的建筑,有点欧式的味道,也颇显得外语学院的原汁原味。漫步于教学楼内,伏案苦读的学子,校园香径,静谧幽静,浓厚的学术氛围,三三两两,或坐或站,捧着英语书,如诵佛经般默读的男男女女,怎不令人神往!可我却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可如今,条件、机会都已成熟,当年极度热切追求,进入大学校园,我却不想再去实现这个曾经的梦想了。

一、毕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的山东大学而如今早已换了面目,其在国内高校的排名也渐行渐远,令人担忧了。许是社会环境的缘故,书呆子式的读书人已遭社会的抛弃了。北师大的一名教授甚至在公开场合大放厥词,教训起他的学生来:“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就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大学已沦为培养挣钱机器的培训机构了,否则就是毕业即失业。神圣学术殿堂,还能够保持着原来的风姿,还能够走多远?还能有多少大浪淘沙始见金?

二、大学费用,只让你消受不起。那个年代的求学,费用极低,不只是收入低的缘故。可现在除了不菲的学费等费用,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开销,生日会、同乡聚餐、学生会聚餐、毕业聚餐、节假日聚餐,各种各样的聚会。很多学校里,仅每月生活费用就已经超过2000元了。农村孩子又如何应对?又如何顶得住别人投向自己寒酸的鄙视的眼神!

三、最为关键的是,大学生的称号,还有各种证书已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和意义了。那时的大学生是一种文明、素质、知识的同名词,可现在随着连年扩招,各种民办学校的百家齐放,大学生已遍地开花,俯拾即是。如在广庭大众之下,你自我标榜自己是一名大学生,那会招来异样的眼神。

特定环境背景下,能够成就或者不能成就的事情,隔得远了就难再续了。就像你的初恋,三十年前的故事,你还会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吗?!

我们一直就不乏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独少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如今的年轻人沉湎于抖音、网络游戏,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昨日是他们的今日,今日是他们的明日。他们的往日真的可追!

踽踽独行者,特立独行者,有见地有思维之人,才是民族的脊梁。

往事不可追,因为我们有更美好的未来可待。

注:图片来自网络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往事不可追 Things Past Cannot Be Recalled’

笔尖下的呐喊Loud Shouts from the Writers

“笔尖下的呐喊”,这活动的名字颇具深意,在这寒意渐浓的秋天,易惹人生忧的秋季,在Steem日渐萧条之时,却似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

也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呐喊》来,就是这呐喊声,使荒原上的踽踽独行者不惮于前驱。自己也不忘偶尔呐喊几声,以不致丢掉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我还是要呐喊的,用我的笔。

我把这十个成语抄在纸上,想着该怎样不动声色地写出一篇异想天开的文章呢。我对着这些成语苦思冥想,却突然想起以前写的一篇文章《写作如猛兽捕食》。这十个成语如同猎物,如我为猛兽,该如何收入腹中?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是不行的,一定会把猎物吓跑,只有慢慢绕圈,匍匐前行,渐渐接近,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潜伏、等待,想着从何处着手。

十个成语中至少有一半的成语都是贬义,可既然要呐喊,总该给自己打打气才是。想起妻子昨晚的谈话,细细回味,颇多感慨。

多愁善感的我与无心无肺的妻子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着闷闷不乐的我,妻子如是说:“你有那么好的妻子和女儿,有那么好的工作,你还整日忧愁,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妻子大大咧咧,却会顺手牵羊,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捎带着先把自己夸奖一番。

可我总是看的太透,思虑过多,烦恼也就越多,也就慢慢明白为何有那么多作家、诗人走上了绝路。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述了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铁屋子里的人不久就要闷死了,是让他们在昏睡中不觉痛苦地死去,还是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让他们遭受临终的苦楚?

鲁迅先生最为清醒,却也最为痛苦,真的是心如刀割,他虽然心存疑虑,却还是不停呐喊,以此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曾有一个私敌。”这原本是对马克思的赞誉,用到鲁迅先生身上也是恰如其分。先生的呐喊是忧国忧民,而自己的忧伤不过是些许琐屑,如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我真的无地自容。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笔尖下的呐喊Loud Shouts from the Writers’

半路出家的树木 Half-way Transplanting

微信图片_20190731162455.jpg

台风过后,马路上一片狼藉,那些高大挺拔的树木东倒西歪地躺在马路边。这些用作绿化、观赏的树木,移来时是用草绳子捆着根部的那一坨老娘土,纵是几年过去了,可那根也难以扎得很深。

倒是伟岸、挺拔,可自幼就长在温室般的苗圃中,或者避风而又暖洋洋的园林里,半路出家,被安排到假山秀水之侧、宽阔马路两旁,像模特一般展示自己的修长、魁梧和俊秀。可毕竟头重脚轻根底浅,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洗礼,顷刻间便都趴下了。

老家院子里有三棵杜仲树,父亲买来种下时才有手指那样粗。暑去寒来,树苗自幼就经受着大自然的考验和磨砺,一点点把根深深扎下。酷暑严冬,风霜雨雪,伴着树苗渐渐长高长粗。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炼,它们已经长大、成熟了,也足以抵挡那肆虐的狂风。

台风过后,杜仲树安然无恙,似狂风不曾光临,或者狂风被吓退远去了。

杜仲树自幼经历磨难,一步步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虽艰难,却是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回首过去不懈努力的日子,有泪可挥却不觉悲凉,那是含泪的幸福。如同自己打下的江山,自是心中有底气,敢于傲视群雄,敢于与天斗与地斗。

这些半路移来的树木,却使我联想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那些被娇惯的官二代富二代们。

生长在优越富裕的环境中,自幼没有经历任何的艰难困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权有势的父母、家族早已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剩下的就是沿着铺就的金光大道昂首阔步了。这就是官二代富二代们的真实写照。无论走多远、无论长多大,他们却都没有自己的根基。没有生活的锤炼,没有人生的摸打滚爬,所以就难以形成支撑他们走远的感悟、思考、激励和感恩。一旦脱离了原来的环境,他们就无所适从,在大风大浪面前败下阵来。

人的一生终不是一帆风顺的,如磨难终归要来,还是在一个人年轻时来吧。来得越早,人就会变得越成熟,自己的根基就会扎得越深。年轻时的困苦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而年老时的艰难才是人生的悲哀。苦难可促使年轻人努力奋斗不息,可对已经衰老之人却是雪上加霜。

如果陶醉于自己官二代富二代的优越身份,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无异于水煮青蛙,与那半路移来的绿化树木有何两样?

莫学那半路出家的树木,经不起半点的风雨。即便我年过半百,在那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的树木下,我也毫无惧色地穿过,因为我明白那树木没有根基,自然没有养料,纵是倒下,也会把最初带来的那坨老娘土一块翻出来,可能只是倾斜,而不会轰然倒下。

那半路出家的树木,一直养尊处优的,却像无生命的木偶,被人挪来挪去,最后生死都难以预料了。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半路出家的树木 Half-way Transplanting’

没有人会在意你的痛苦 Nobody Cares About Your Pain

faf2b2119313b07eff80f6c7444cc72696dd8c64.jpeg

契诃夫的《苦恼》一文是以“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开篇的,他一开始就点明了主题。

车夫姚纳死了儿子,他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诉说的人,最后只好向与他相依为命的小母马诉说。军人毫无兴趣,三个青年毫无同情心,看门人极不耐烦,粗暴指责,另一个车夫睡意朦胧,无动于衷。最后还是自己的小母马善解人意,静静地听自己倾诉,还不忘闻一闻主人的手。

鲁迅先生的《祝福》,我只知大致情节,并未看过原文,实则是不敢看,不敢直面血淋淋的现实。谁在祝福,又是在祝福谁?

祥林嫂的儿子被狼衔去,祥林嫂逢人便哭诉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最初,女人听了也陪着掉一把眼泪,男人不愿听便离去。可久而久之,祥林嫂的诉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渐渐地被乡里人所厌恶。精神上的打击和肉体上的折磨,使得祥林嫂失魂落魄,精神崩溃,最终沦为乞丐,在一个风雪满天的祝福的晚上,离开了这个吃人的世界。

中外皆然,我在苦苦思索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我也常常有莫名的烦恼袭来,终究该如何应对呢?

这里面的原因,或许黄渤说的极是,“当你是弱者时,坏人就来了。”弱肉强食,猛兽捕食的都是弱小的动物,这是动物的本性。人不也是一种动物吗?你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实则是在告诉别人你的软弱可欺。人都是自私的,你的幸福没有人真正愿意与你分享,同样,你的痛苦更没有人愿意与你分享。

难怪人们常说,不要在失意落魄之时,主动与人联系,因为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和一群现实的人。

我们在谴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在陷于苦恼孤寂、悲愤无援之时,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使自己变得强大、坚强,把痛苦埋在心底,不要轻易向人诉说,因为没有人会在意。

一、向有同样经历的人诉说,或者苦难的人儿相互倾诉,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相互疗伤,从对方那里得到点温暖。

二、向自己诉说,或许能够倾诉的那个人已不在人世了,也常看到向坟头哭诉的痛苦之人,那里面大多是早已作古的爹娘,是这世上唯一能够听自己诉苦的人了。

剩下的只是自己疗伤,在静静的夜晚,泡一杯浓茶,点一支香烟,望向窗外的夜空…… 那是你灵魂向往的地方,也是你的忧伤遁向之处。茫茫星空,浩瀚无际,人之渺小,与苍穹相比,人还不如尘埃。人如流星划过,倏然而逝,就在你忧郁之时。

如果人生有一百步的路程,都已走了五十多步了,你还会回头望望二十步时的地方,回味那风花雪夜的故事,追思曾经的海誓山盟?

痛苦只伴你而行,别人看不到也不愿意看到,一直背着痛苦而行,势必很累,不如悄悄扔掉。

如果,你实在不忍,那就在静静的深夜,说给自己听吧。然后,长叹一声,悲哀一声,放那痛苦远行。

注:图片来自网络。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没有人会在意你的痛苦 Nobody Cares About Your Pain’

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What on Earth Have We Lost?

d6ca7bcb0a46f21f6ca5bfd8bebf3d650e33aecd.jpeg

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知道自己的短处,一点也不隐藏,同时大力宣扬自己的长处,这也是进步的一种表现。毕竟,东方不亮西方亮,东边日出西边雨。正视缺点,加以改正或者另辟蹊径,这都是可取的。最怕的就是,本来就丑却容不得别人的指点,稍有不顺便一棍子打去。

如果你去采访一下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你幸福吗?”他们一定会乐开了花。拿着不菲的工资,每日的主要工作就是吃吃喝喝,同一帮大妈们翩翩起舞。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如果你去人头攒动的劳务市场采访,去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行人匆匆的街道路口采访,“你幸福吗?”他们会说“我姓毛,不姓福。”话外之音,你能感受到哪些信息?

丑与否,幸福与否,可能每个人的标准并不一样,有时也难以界定。但我们却实实在在丢失了往日珍贵的东西,还沾沾自喜,陶醉在自我的毁灭之中。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一、浓浓的人情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一个人忠厚老实本分,那是对一个人的夸奖;可现在你若说一个人实在老实,那等于是说这个人又傻又笨,死脑筋了。实在,已成为了一种缺点,一个遭人耻笑的缺点。八面玲珑,油嘴滑舌,能说会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才是能耐了。

不止如此,原来邻里乡亲,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坦诚相见,浓浓的人情味道,都荡然无存了。更多的是趋炎附势,对权贵者趋之若附,奉承巴结;对不如己者,恶语相加,冷嘲热讽。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变成了谋财之道,攀比的场合,拉拢关系的手段……五味俱全,唯不见了人情味。

职场上的勾心斗角,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变为赤裸裸的某种交易了。

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还是人人忙于生计,忙于发财致富,疏于往来,无暇维系情感了?我不得而知,但总觉得人人忙碌,好似少了点东西。

二、满腔热忱的干劲

尽管人人忙碌,却是为生计所迫,疲于应付。如果你选用高雅一点的词,来问一个人的职业,“在哪里发财啊,在哪里高就啊”,那人定会说“混口饭吃吧”。人们更多地是用“混”来谈起自己的工作,工作成了谋生之路。能够勉强糊口,能够谋生就罢了,怎会投入满腔的热忱和干劲。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也就没有了干劲。我们国人大多同样的工作干到退休,有的是耐力和韧劲,何来的创新和激情。

最为要命的是,管理者不切实际的决定和命令,形式主义的各种活动和样子,背离了工作的实质,变成了糊弄人的花拳绣腿的表演了。

到最后重用奖赏之时,却又不拿工作的业绩来说事了,令干事者心寒,使其心灰意冷,只好得过且过,睁只眼闭只眼,磨洋工了。

三、清正廉洁的官员

建国初期,“革命功臣”刘青山、张子善腐化堕落,毛主席亲自批准对二人的严惩,对有人的求情,毛主席问道:是要他俩个,还是要中国。从严治吏,才保持了清正廉洁的环境。

好多年前,鲜有看到对贪官污吏的报道,其挥霍的金额也不那么惊人。可现在,隔三五天就能看到某某官员被查落网的消息,涉及的金额竟高达几千万、几亿元了,真令那些当年的贪官们自惭形秽。

可我们一直不明白,贪官们十几年前就违法乱纪,可为何就无人监督管理呢?为何还一路平步青云,得到提拔重用呢?又是谁给了他们那么大的权利,如此恣意妄为,逍遥法外呢?

劣币最终会驱逐良币,风气会被带坏的,只有下猛药才能去顽疾。

熟视无睹,经常看到某种现象,就会变得视而不见,渐渐变得麻木,也就不闻不问了。

我们要找一找原因,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好好地把一把脉,确定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然后明确我们该怎样去做。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What on Earth Have We Lost?’

渐行渐远的微信朋友圈 WeChat Friends Circle Is Gradually Losing Its Popularity

514a1b438345866ca5e83637cd61560.jpg

如果让你说一下你有多少个微信好友,100,300,500,还是上千?恐怕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看着花里胡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网名昵称,甚至你都搞不清谁是谁。尽管微信好友还在,你都懒得翻阅好友的动态了。无论如何,社交媒体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渐行渐远,已失去了往日的热闹景象了。

一、莫名的好友

经常会有陌生人来申请加为好友,犹豫再三,又怕拒绝了相识的人失去了礼节,谨慎通过。聊上几句,发觉是推销或无聊之人,便接着删除了。这莫名来的好友总让人联想起骗子来。

初次见面,最多的就是加个微信好友,几乎成为一种时尚了。可加为好友后恐怕一直也未曾联系过。久而久之,人与微信名几乎都对不上号了。想删除又恐有失体统,便一直在那里挂着。

未曾见面的,传送个材料时便加为好友了,可材料发送完后,便又成了陌路。微信社交功能部分成为了办公功能。

我曾遇到一位先生,无论与谁一见面便是加微信好友,真不知他有多少个微信好友,他还能否记得到底谁是谁?

二、炫耀的好友

微信朋友圈的动态里,真可谓五花八门,大多是转发的文章和视频,除此之外便是自我炫耀的东西了。去了美丽的风景区,尤其是国外,要发几张靓照,顺便也给好友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去向,在圈里大秀一把。做了好吃的饭菜,生了贵子贵孙,乔迁新居,喜结良缘,为老人祝寿,买了新衣服,赶考,参会,还有自己的大作,K歌,云云,皆搬到微信上来了。

如同农村大集,每个人在尽力吆喝叫卖着摊前的家什。

三、沉默的好友

热闹过后,就会发现有些好友一直就是处于沉默状态的。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成为好友后,因种种原因无暇顾及,很少在微信停留光顾。只是偶尔翻阅一下朋友圈,不点赞也不留言,对其来说,微信可有可无。另一种是一直都在微信,只是对内容或有的人不感兴趣,或者朋友圈里有上司等,不敢胡言乱语,尽管时时关注,但却从不发表议论。就像挂在天空中的月亮,一直都在,一直观察着每个人的言行,可他就是不说话。

四、疲惫的微信人

经常遇到要你转发的内容,如不转发如何如何,只让你心生厌恶,可又无可奈何。还有的就是拉选票,为某某投上你神圣的一票,真不知那些标兵、模范、好人等等的推选为何要采取这种形式。这与当年的海选“超女”有什么不同?我连是谁都不认识,又如何为他(她)投票?这不是自欺欺人吗?碍于情面,即时偶尔为之,也感到很累。

最让人头疼的是不得不被拉进了无数的微信群,有创城小组群、企业家群、同学群、老乡群、学习培训班群、企业服务群、学习工作群、扶贫群等等。每天最不能忽视的事情,就是打开微信看一看群里的各种通知,半夜12点,早上5、6点,群里发通知也是正常的。然后,就是回复收到,否则就会有人不分白天黑夜里给你打电话通知。

曾有一位在基层乡镇工作的年轻人,他有十几个微信群,每天一大早就先看一看群里的通知,因为各种工作安排都在群里了。完成工作后,还要在群里发布照片。年轻人焦头烂额,恨不得把手机都砸了。

微信,本来是一社交媒体平台,可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成为一工作的工具了。

小时候,爷爷常对我们讲俗话是实话,比如热极生风,就是说天气如热得很,不久必会有狂风大雨。曾人人痴迷的微信,或许要迎来一场大的变化吧。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渐行渐远的微信朋友圈 WeChat Friends Circle Is Gradually Losing Its Popularity’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