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难中来,到困难中去 Coming from the Dilemma and  Going into the Dilemma

从困难中来,到困难中去 Coming from the Dilemma and Going into the Dilemma

真正让我感动并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的,不是他获得的那些光环:全国道德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而是他处极端困境时依然保持着的那种坚韧和自强不息,从困难中来,到困难中去,通过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面貌。

故事背景:

刘秀祥,来自贵州山区的一个农村,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不久,刚刚具备了劳动能力的哥哥和姐姐外出打工,从此便失去了联系。其母亲经受不起打击,几近崩溃,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失常。从此,刘秀祥背着母亲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最初,他在县城学校附近搭了一个帐篷,供他母子有个安身之处。后来,学校附近不让搭建帐篷了,刘秀祥便租了附近的一个猪圈,四周用编织袋和绳子围上,成了他和母亲的“家”。

第二次高考,刘秀祥考入了山东省内的临沂大学,背着母亲走进大学校门后不久,他的事迹就被传开。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穷孩子。但最终,他只接受了一个临时的住所。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城市,却选择回到了家乡教书。刘秀祥希望的是,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别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他经常骑着摩托车,从游戏厅里把孩子揪出来,从工地上把孩子“捡”回来,从孩子家里把人“救”出来。

他的励志故事在其大学毕业后,完全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他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其一生的精力,来彻底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更主要的还是要改变家乡人的思想观念和固有意识。

穷山恶水,家乡的穷困和艰难,留给人的恐怕只能是噩耗般的记忆了,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逃离,选择了永远的离开。人们怕触景生情,怕痛苦的回忆再来折磨自己,只能远走高飞,与这个地方彻底决裂。

而我就有这样的经历和感触,中专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大型国营棉纺织企业。企业不景气,而我又因种种原因不能一走了之,就这样在穷困和潦倒中跌跌撞撞了十余年,差一点把自己的美好前程也葬送在了这里。最终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连头都没有回,即使过了许久,我也不愿再回到那个地方,因为它在我的记忆里,只是承载着我的痛苦和悲伤,我的艰难和无奈。甚至我还庆幸,自己总算是从困难(困境)中走了出来。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个人恨上一座城。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地深有同感,还为有这样的妙语连篇而拍手称赞,多么浪漫的故事啊,哪怕是有几多悲愁。

因为有恨,有心酸的回忆,才有了最终的逃离和无视。这就是从困难中来,离困难而去,挥一挥手,说声永远的再见。

可读到刘秀祥的故事,才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他从困难中走来,自我摆脱了困境,只是使自己走了出来;可他还想着家乡里的那些人们。他要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思想,来拯救更多的人,使他们也走出困境,所以他又走了回去。

很多地方也有带领乡亲致富的典型事例,可刘秀祥干的事情是让乡亲们精神上致富,唯有改变人们思想上的落后和愚昧,才能最终彻底消除贫穷的根源。刘秀祥是用一种大爱,从更大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来眺望他的家乡的。

他对家乡的挚爱,对家乡的深情,可以通过他对其母亲的不离不弃中找到答案。他没有放弃甚至抛弃养育他的母亲,甚至为患有神经失常的母亲而操碎了心,他更没有一丝的羞愧和不安,为自己疯疯癫癫的母亲,为自己徒穷四壁的家庭,为自己拮据得令人寒碜的生活。

我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卑微,感到了那些儿女情长故事的浅薄和无聊。刘秀祥是不平凡的,他从困难中来,又回到困难中去,去拯救更多的人。

因为走过,所以懂得。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从困难中来,到困难中去 Coming from the Dilemma and Going into the Dilemma’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