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
《游龙门奉先寺》常为杜甫集开卷之作,
原因在乎此诗或是集中最早一首,系于开元二十四年,其时杜甫二十余岁,正游历中原。《两京新记》云: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曰“此龙门也,自古何不建都于此”。现在去龙门石窟,主景点之一即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像龛。一千三百年前似乎亦然?杜甫也去了奉先寺里游玩,并借住一晚。
常人到了寺庙,拜神敬佛、平心顺气,如果夜间冷了,加衣加被便是。如果心有所感,未尝不可以漫步山林、举头望月。文人有感,则“遗此感予怀,沈吟忘夕永”,要说出来才好。
所闻者,“阴壑生虚籁”,是山风越谷,在与枝叶、树干、石头的交谈中升起隐秘的乐章;所见者,“月林散清影”,是光华微淡、影影绰绰。景象缥缈之间,人要出一口气,自然抬目远望。望见山间拔出星河,好似经纬万状近在眼前。不知不觉便站得久了,山中云雾漫漫,冷气爬上衣服。庾子山曰:“山深云湿衣”。
“沉吟芳岁晚,徘徊韶景移”,胜景已矣,困了,睡觉吧。谁知此时响起了晨钟,钟声浩荡,不由为之惊醒。
人在尘溷中,真性沦隐,若身离尘表,其情趣自别。而又宿于其境,对风月则耳目清旷,近星云则心神悚惕。已上六句,步紧一步,逼到梦将觉而触于钟声,道心之微忽然呈露,犹之剥复交而天心见,勿浅视此深省语也。
——王嗣奭《杜臆》
读诗岂非如此?嬉戏文字、悠游诗境,触动于优美、壮丽,而不应沉沦其中。当闻钟声、破虚实,然后深思内外,方能回到生活。
全诗顺流而下,没有多么精巧的设计。不过说了事端,描绘见闻,如入仙境,结于钟声醒人。但细细揣摩,即知连贯亦不易得:
到奉先寺游玩,方能住在奉先寺。晚间听见声音,才会走出来,才看见光影流动。随着月光而上,便是山门,星河又牵于山门之上。天河流转之慢,终于冷了衣裳。一夜无眠,恍恍惚惚,以有晨钟之醒。
事件一件接一件,而诗句却未尝不和谐一致。“阴壑”句言清,“天阙”句说高,句内事虽有别,而情状如一。这就是我们可学的地方。
PS:
古文中“沉”常写作“沈”。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读杜诗说】(1)游龙门奉先寺|月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