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何为?——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兼谈科幻小说(系列)|月旦评|品乐书会

科幻往事

kindle上有一个阿瑟·克拉克的套装,包括《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最后一个地球人》、《遥远地球之歌》和《地光》。这几部书,要么是在图书馆看的,要么是以前的《科幻世界》上零散刊载过。

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这类久负盛名的作者,在中国也流传了很久,大约2000年-2010年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做了一批“世界科幻大师丛书”,该有的都有了。这家出版社和《科幻世界》杂志关系密切。但当时我还是中小学生,买不起多少书,自然精挑细选。往往最后只买历史、哲学和科普回家,小说呢,能在书店多看一本就算大赚。

后来有了幻象文库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以及像《微宇宙的上帝》、《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思维的形状》、《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这类散出或者个人别集的,甚至《万有引力之虹》(我觉得它一定算科幻小说)。

以前买不起的,现在能买了,于是撸了一波又一波。《永恒的终结》、《神们自己》、《殡葬人的秘密》、《天渊》、《与拉玛相会》、《严厉的月亮》、《量子窃贼》、《零伯爵》、《奥杜瓦伊峡谷的七个故事》、《上帝眼中的微尘》、《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环形世界》……全都是一本书能讲完一个故事的,大约5、60本。(比约德的书现在很难买到,是个大遗憾)

《银河帝国》、《海伯利安》嫌套装太大放不下,找机会从亚马逊拿了kindle版的(有时候活动很便宜,《银河帝国》15册kindle版只用了19.99RMB),克拉克这一套也是这么来的。

钢铁直…硬男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是任何一个科幻爱好者都无法绕过的高峰(绝不亚于阿西莫夫),上个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克拉克发表了一系列相当“硬派”的科幻小说。

所以什么是科幻小说的“软”和“硬”?

简单地说,“硬”就是科幻小说中趋向科学推理的成分。可惜,我们虽然希望世界上的事情都简单点,实际情况却常常是非常复杂的。

拿大家耳熟能详快要起茧子的《三体》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是“硬”的。无论是“三体问题”、“智子”、“曲率飞船”还是“二向箔”,作者无疑都下了大工夫。但是通观《三体》布局,故事的宏观背景,则是所谓的“宇宙社会学公理”——黑暗森林法则。而这恰恰是一个没有理论基础、逻辑推理也很有限的社会科学推论。

刘宇昆是把《三体》翻译、介绍到英语世界的人,刘慈欣能获得雨果奖,刘宇昆要占40%的功劳。但刘宇昆的作品(比如前面提到的《思维的形状》,以及《奇点遗民》、《爱的算法》、《杀敌算法》)其实都挺“软”。刘宇昆擅长在特定的科幻背景下,展开社会人文推理——这和《三体》的内核相一致——构建科学技术细节,是为了形成一个“不同”的世界,然后在这个世界中讨论人类普遍的社会问题。《三体》提出的社会模型更有宇宙感,并填充了相当丰富的自然科学素材,所以它总体来说更“硬”;刘宇昆强调当下的人文关怀,也就更“软”。

实际上,优秀的科幻小说作为文学,多少都要涉及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反思和展望。也只有基于此,科幻小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幻作家需要平衡“技术描写”和“叙事”的比重,在故事性和科学性之间有所取舍。

仅仅是这样吗?

阿瑟·克拉克绝对是不一样的。克拉克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纯硬派”科幻。

那正是本系列第一篇《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捉迷藏》:一个机智特工的逃生之路》的内容。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计十八篇。我将逐一评论这部分短篇小说,并通过这些评论展示一些与科幻小说有关的态度和看法。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科幻何为?——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兼谈科幻小说(系列)|月旦评|品乐书会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