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这诗凑个数。。
以下才是正文!
绝句是怎么来的?通行三种说法:
一、“截取律之半”——截取律诗的四句(两联),可以是前两联,也可以是中两联、后两联或者首尾两联。这其实是根据对仗和格律方面来说的。如果死板的话,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可对可不对。同时,律绝的格律也可以直接从律诗中拿出来。
二、南北朝时有所谓“联句”的,通常一个人写两联四句,几个人写的加起来共成一首诗。何逊集里有不少联句,照水联句、折花联句之类如下: 那么实际上何逊就是写了一个五绝。
三、直接从古绝句演化而来。古绝句怎么来的,自然生成的,反正想写多少我就写多少。后来古绝句和律诗合流产生了律绝,也就慢慢固定下来。(写三联六句或者两联六句的就很少)
第一种说法姑且称为“截句说”,第二种称为“联句说”,第三种称为“古绝说”。我个人认同第二和第三种说法混合。
先看截句说,虽然流传最广,但实际上也最站不住脚。
第一,绝句有律绝也有古绝。并不是所有的古绝都是唐人为了不写律绝,而刻意违背近体诗音律来写的——鲍照、谢眺、庾信都有一大堆“绝句”。这些人的年代还没有律诗,他们就不可能是截取律诗来的。
第二,即使不考虑古绝,只说律绝,其实也很难成立。因为律诗实际上并没有对仗,唐代名家里律诗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的就不在少数。你只想写四句就写四句好了,根本不需要去截这个律诗。
第三,从格律上来看,律绝似乎就是从律诗里拿了两段下来。但实际上对律诗格律的总结也是后人做的,唐人怎么改造五言古诗的,照样改造五言绝句就是了。干嘛非得先改造出五律来,然后截取一半下来当做五绝呢?
总之,截句说很像是穿凿附会的典范,因为“绝”和“截”读音相近,又没有人解释为啥四句要叫“绝句”,所以构想出了一个“截句”来,并按照这个构想去找材料,勉强也有说得通的地方,所以流传很广。
联句说要可靠得多。
最重要的是,它解释了“绝”的来源。“绝”确实是“断、截”的意思,但和律诗没啥关系,而是断联句。
联句原则上怎么联都行,可以一个人一句(柏梁体),或者一联两句,也可以一个人两联四句甚至更多。但两联四句最多,这是因为它不多不少。柏梁体虽然有趣,但每句都押韵,读起来忒没意思。一联两句,还是嫌少了点。两联四句,不仅能够承上启下、换韵,内容也充足。这大体也就是我们最小的古诗也有两联四句的原因,低于这个的,往往归为佚句。
既然联句经常是一个人写两联四句,几个人合起来成一首诗。那么把其中一个人写的单拿出来看,也未必不可以成诗,那就是联句的一部分——绝句了。
可是联句说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鲍照这个人是有绝句,没联句的(至少记载如此),他的绝句多半不是从联句来。
不难设想,诗这个东西写多少字、多少句并没有规定。有的人爱长,有的人喜短,乃至于灵感突发、妙手偶得,写出两联四句的诗,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
总结一下,两联四句的小短诗,是自然产生的,但那时候没有人专门区分它和其它长度的诗。后来有人写联句,往往一个人写两联四句,几个人写的合起来作为一首诗。于是人们把两联四句的短诗称为“绝句”。到了唐代,大伙儿创制今体诗,格律盛行,把以前的五言、七言诗都整合进今体诗的范畴里。短的,变成了律绝;中等的,是律诗;长的则形成排律。
以上都属推测,希望大家不吝提出意见~ 最后问一下,大家觉得有没有必要写一些基础性的介绍呢? 类似什么是律绝、格律都有哪些、柏梁体又是啥之类的。 因为网上这类东西应该蛮多的,而且科普性的文章添加自己原创的内容,所以如果大家需求不高,我就不必再多此一举了。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读杜诗说】(5)赠李白|月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