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區朋友們好,
預告一周了,再拖下去就有欺騙之嫌了,所以我今天趕緊把第一講端上來。原本說要公布十講總綱,但思考一下後決定等等,或許等幾次討論過後再定案,這樣比較有彈性。這十講不是要替不懂Steem的朋友解什麼惑的,恰恰相反,是要讓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夠資深的朋友們,既然都在這裡混上幾個月甚至滿一年了,應該好好交流對於這系統的一些進階思考。對我而言,也是把一些零碎的想法稍微可以系統化整理的嘗試。
那就開始吧!
[ Steem十講之第一講 ] — 行為的主體
什麼是Steem行為的主體?那得先說說什麼是Steem行為。差不多地說,就是各種transactions,包括你發文章、點讚或踩、財務作為的power up/down、轉帳等等都是。那這些「行為」的主體是什麼?人啊!是嗎?不夠精確,對應到transaction的話,應該說是accounts帳號才對,至少在code層次上,account才有所定義。來這裡的朋友們不用太久就會知道什麼是bot,bot也是account,也具有「行為能力」的。
如果你看到這一講的標題後,第一時間想到人,但經過這樣說說,你或許開始可以感受到,Steem上的各式行為的主體,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定義的一件事。但,這議題重要嗎?我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確認行為主體的性質,才有機會好好建構一個以此為單元的網/鏈,後續的任何應用才能有堅固的基礎。這也是選為第一講議題的原因之一。
為了方便討論,我們把Steem上的行為主體簡單分為兩類(或說兩層次):users與accounts;可以簡單地說,前者是人的層次,後者是機器層次。每個user至少會有一個account,這是一定的。
在account層次,可以討論的是一個user使用多個account的情況,這應該也是頗為普遍的。有幾種情況:1) user使用額外的account作為便於區別blogging活動用(例如 @dapeng使用 @pzhao),這點可以理解,因為Steem並未提供適當方式給多元產出的作者使用;2) 為了家人朋友、囤積帳號、獲得免費steem等原因多註冊的;3) 多人合作之公共帳號使用如 @laodr茶館(當然這例子嚴格說是一個account映對多個users使用)
在user層次,由於user不是嚴格定義的概念,我們可以說user是一個「被認知」為自然人的用戶。那什麼是被認知呢?就是大家認為你是個人啦!如果要區別一下,我們可以進一步把「被認知」且事實上也是自然人的用戶稱為Steemians。這其實就帶入了之前比較常討論的馬甲(sock puppets)的問題,也就是馬甲是Steemians的相反,被認知是但事實上不是人,或是說這「人」已經被其他account給代表了。例如如果其實 @oflyhigh是 @deanliu的馬甲,文章都是我在發的,那麼這就是馬甲,但多數人不知道,以為我們是兩個人。甚至,有種情況比較少討論的是,人頭帳號,例如我用我兒子照片跟名義等也註冊了帳號,說要給他寫日記什麼的,結果是我自己假裝小孩子在寫,這完全可以是兩個users,但真正在大部分時間只有一個Steemian就是我。這種情況幾乎沒有人能說嘴,因為真有這人存在,他還同意我這麼用。
是不是搞得你頭昏了?好,直接談重點,為什麼把行為主體想清楚很重要?
對於我來說,Steem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把區塊鏈從account層次,透過blogging這種人類行為,帶到了user層次。你去看比特幣、以太,當然他們都有community,甚至大很多,只是這些community並不在鏈上面,而是分布在其他特定討論區或Apps上。Steem是區塊鏈界第一個以「人」為單位、為特色的應用,透過人最基本的「交流」需求,創造了一個眾生的網絡。最難能可貴的是,這是一個「一般人」的網絡,容易親近,不像是比特幣一上來就是錢包、就是一堆鑰匙等等。
以「人」為主體的網絡為什麼很重要?你想想看在真實世界,廣告商要投放廣告,當然是希望投到有效閱讀量大的報紙,如果我印一堆免費贈閱報,號稱我有幾百萬發行量,但都被丟到垃圾桶去,那廣告商能被我騙嗎?其實,所謂Attention economy,當然是要計較attention of humans, not accounts,所以克制account的濫用,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了。再例如有人曾幻想過 @steemit帳號的巨資,有一天可以空投給已註冊的用戶,那請問該怎麼發?一個account算一份?那你還不立馬去搞成百上千個帳號去嗎?另一個小例子像是CN區之前許多比賽用投票方式產生優勝者也是(得馬甲者得天下?)。
這就延伸到SP為什麼是重要的。你可能也知道Steem是DPoS機制,DPoS天生就是重視股權的,SP就是股權。很久以前確實有過空投,Golos這個Steem的俄羅斯兄弟就曾空投過Golos幣給當時的Steem用戶。怎麼投?當然是依據SP持有量來發囉!
Steem其實在HF19之前的設計其實是鼓勵users在SP的存放上集中到單一account的,就是透過curation的平方曲線,但這個特質的好處又會造成富人影響力提高的壞處,取捨之下,目前形成線性獎勵曲線,所以目前大鯨魚分散SP存放是沒有什麼代價的。
說了一堆,其實就是要說,如何在這個人的區塊鏈上確認人,很重要,但還沒能妥善解決。既然談attention,表示一定要能有大量真人用戶,然後multiple accounts應該要降低使用動機,才不會稀釋掉attention的濃度,也才能有後面的economy。SP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來處理這問題,但非常有限,這也是造成HF19的背後心理動機。
很多人來到Steem都會談公平問題,通常想像的是接近民主投票的「一人一票」式公平。而Steem以SP運作的模式是接近「一SP一票」的邏輯,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牢騷。這裡其實隱隱指出兩個內在不同的邏輯:單一正常使用的自然人帳戶是有價值的,與此同時,DPoS是以資本量為價值的基底邏輯。Steem是以後者來建構的,但試圖要擷取前者的果實,造成許多矛盾之處。
我是寫到這裡才意識到這點,但還沒有想清楚。
接近尾聲,我先提出幾個我一個天馬行空且或許是存在於未來的解方—關於如何確認Steem行為主體 for 任何後續的有價值運用:那就是…
1) 運用例如AI之類的技術,對於每個account,針對其blogging history (posts/comments)給出humanity index,只要是正常且略活躍的用戶,這指數就應該接近100。bot用戶自然就得分很低,因為可能是大量複製貼上。
2) 建構Steemian相互背書機制:其實特定社區內誰是真人誰又有疑慮,大部分成員都會多少知道,不知道誰是假的,至少知道誰是真的;那就可以利用這個community information來鼓勵大家認證其他人,但如果萬一後來證明你錯了,你的真人指數也會下降之類的… 或許rep也可以在這裡面有些角色?….
3) 線下認證真實身分:這點很直觀,但實行很困難。未來如果數位身份成為全球化趨勢,那或許就可以直接採用了… (認證跟隱私可以分開處理)
關於Steem十講,請參考:[預告] Steem十講即將開始 … 歡迎參與討論。
引述關於討論的片段如下
為了表示對於好的見解的鼓勵,我每篇討論希望至少給出3次100%(大概會有$2-$3吧)給提出好見解或好的指正的參與者(如果太冷清就不排除從缺,請見諒),表示對於有價知識的尊重。注意,刻意讚美我的看法是沒有點讚的,但我會說謝謝喔!另外,我的點讚當然也是由我來判斷,這個判斷也可能是偏頗的,不認同也請見諒了!
images - pixabay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 Steem十講之第一講 ] 行為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