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儲存(一)

價值儲存(一)

image.png
pixabay

看到一個說法,全世界資產中,有60%是以房地產的形式存在。

這數字非常驚人,如果你想過一遍所有價值儲存的可能存在形式:鈔票,黃金,公司股票,藝術品,甚至比特幣等等…

當然,公司股票不是最終極的形式,它的背後還可以被拆解成其他資產,但仍有部分是無法拆解的,可以想像是公司價值。

這麼多種類的資產,竟然是以房地產為大宗。

如果你對於房地產足夠瞭解,你就知道,價值不在房子本身,而在土地。那些鋼骨水泥等等,再算上建築工錢,也遠不及土地值錢。

如果你對於土地足夠瞭解,你就知道,價值不在土地本身,而在於地點。土地本身不是重點,位置在哪裡才是(如果這兩概念可以分開的話)。

如果你對於地點足夠瞭解,你就知道,價值不在地點自己本身,而在於地點附近是什麼。這句比較玄一點,但說白了就是,地點是一種集體的現象,不是單一的。這個集體現象,是由太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軌道交通,歷史因素,機構所在效應,制度改變等等,再加上時間累積造成的鎖定效果,讓地主成為人類史上最暴利的階級。

如果簡單翻譯以上說法,那就是:

有錢人的價值儲存,與其他有錢人的價值儲存,是一種共生關係。而這一種共生關係的存在,有賴於地理上的聚集效應發生。

那麼,聚集效應會持續存在嗎?

讓我們想想以前。工業時代來臨前,人類是農牧時代,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是普遍現象,我敢說,那時候的房地產(城市地產),佔當時人類的總資產比例,絕對比現在低非常多。

當時的資產主流,也許還是土地,但不是以地理區位來產生價值,而是面積跟土地生產力。因為聚集效應在當時並不很明顯,假日趕趕集就算了,田裡的莊稼才是財富的來源。

工業革命帶來了規模效應,也帶來城市興起,價值儲存媒介,於是慢慢轉移到城市地產上來。

這個趨勢,至到今日都還是成立的。

那麼,明日呢?

未完待續~~~~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價值儲存(一)’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