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死亡紀事

青春死亡紀事


青春是一段開展未知人生的過程,充滿了激情與生命力。但若生命在此時卻意外結束,該是人間最深沉的哀傷吧…


http://i.imgur.com/yNXFwRc.jpg


這是一段很久以前的故事了。話說當年,我上大學的時候,怯怯離開南部的家,隻身展翅來到繁華的台北。住在男生宿舍裡,很快來熟識了自全台各地的異鄉人,或許台語腔調不同,但一種隱隱離家的不安,以及初闖江湖人生的雀躍,是普遍大家身上共通的語言。


男生宿舍的特色就是髒、亂、吵,翻譯成男人的話就是舒服、自在、熱鬧。白天大家到校園上課、玩社團、談戀愛,晚上回到宿舍,那就是分享戰果的時刻。宿舍生活,從半夜10點才開始,12點達到高峰,2點是準備睡覺的時間。泡麵與鹹酥雞、福利社12點過後的三級片、某些房間被窩裡的四腳獸…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當然,期中期末考那段時間除外。


可別誤會了,這所大學也算是列全台前茅的大學了,考上後父母會以你為榮的那種。該讀書的時候,這些學生還是會偷偷躲到圖書館去念書的。想當然爾,老家的父母,必然滿心期待著他們辛苦拉拔長大的兒女,在此成龍成鳳,自此展開一段輝煌人生的。


那年我大三,經過難熬的大二,正是大學生活的黃金時期。到了我生日那天,忘記白天我是否有什麼慶祝活動了,總之晚上回到宿舍,室友知道了我生日,說是幫我慶生,弄了一小瓶高梁(烈酒也是一種成人的符碼),晚上11點,我們兩個到宿舍樓頂喝酒談天去。酒是隨興地喝,也不怎麼醉,主要是談天吧!逐漸成為大學老鳥了,出社會也不算太遠,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關於人生、理想、愛情,甚至是揶揄另一個室友的生活習慣等等…


我們聊到大概凌晨1點多接近2點,差不多就下樓回寢室睡覺了。喝酒聊天後,一夜好眠到天亮,接近中午才起床。去吃午飯時聽到周遭議論紛紛,說是出命案了。


就在同一棟宿舍(整棟4層樓也就100多間房吧,每間4人),清晨5點多被人發現宿舍1樓最遠邊的廁所有人倒地死亡,發現的時候已經死亡,身體浮腫臉部已難辨認,不知道是住宿舍的學生還是外來的人。校警通知警方,很快把命案現場圍起,但流言紛紛,人人惶恐,怕宿舍有安全問題。男生宿舍向來是人人自由進出,毫無門禁可言的。


我跟室友去吃午飯時聊起,一時覺得我們昨夜談天說地會不會差點就有危險之類的,既然沒事總是喜歡幻想危險的情境… 事發後幾天,竟然都還無法確認死者身分,警察局還持續派人到宿舍來站崗,保障一下學生安全 … 


終於… 再過幾天,消息傳出來已經確定死者,就是住在宿舍的一年級學弟(哪個系我已經忘記了),室友經過幾天沒看到人,終於向校方反映,經過一番查驗,確認是他。而警方對於命案現場的分析認定有他殺嫌疑,但該名學生交友情況似乎很單純,家屬趕到也無法理解,只能要求校方跟警方盡快破案。但,此案似乎一直遲遲沒有進展,畢竟宿舍出入人多複雜,當年也很少有地方會裝監視器,儘管懷疑是外來不良分子隨機進入後意外殺害,但總沒有任何線索 …


家屬的哀傷可想而知,青春年華,旭日初升,卻在無預警之中,一切嘎然而止,靜默,黑白,對照著殘酷的,活生生的世界仍在隆隆運轉著… 家屬的哀傷轉成了憤怒,學弟的靈堂牌位,被設在宿舍出入之處旁,很久很久,比我們以為會存在的時間還要長很多,我們從一開始的害怕、同感悲傷,到後來成為生活中逐漸看不到的景象,習慣了,偶爾才會意識到這裡還有一件,沒有結局的悲劇。


靈堂存在之久,久到成為這幾屆男生宿舍學生的共同生命經驗。但案子,一直到很後來,都沒有聽說破案。我總是想,靈堂移除那時,家屬的憤怒,大概已經成為漠然了吧?死者已逝,願他安息,生者仍在,情何以堪?但除了埋怨上帝,又有誰能夠怎麼樣呢?


回到前頭,得知警方的初步認定之後,我跟室友都不禁唏噓,對我尤其是衝擊很大。當時已經不再想宿舍安危問題,而是根據警方估計,死亡時間大約是凌晨2-3點,才會5點多時已經浮腫。我跟室友的樓頂聊天如果從建築物正面看的話是在最左上角,那麼也就是說,死者如果是與人發生衝突口角的話,可能就在我們聊天時的最後那段時間,但地點是在最右下角的廁所。很遺憾地,我們沒有聽到任何吵架聲音,完全沒有意識到,在對角線幾十公尺處,一個年輕生命即將結束 … 如果,如果,有那麼一點點機會,我們曾經可以挽救,可是很遺憾地,上天下了殘酷的決定 …


我們都不認識這位學弟,卻很能夠以過來人身分感同身受。尤其,他的忌日是我生日的隔天,生日的開心聊天與死亡的殘酷猛烈,在接近的時空發生,或許是那幾年之中,對我最深刻的生命教育 … 尤其是在我現在成為人父之後,想起這件陳年往事,更能體會,這裡面最悲傷的部分,想起當年我們認為可以理解家屬的悲傷,原來根本不及十分之一 … 這種痛,恐怕是得要用一輩子去消化,或許都還不夠吧?


年紀漸長之後,逐漸體認到,正視死亡其實能夠幫助我們活得更好。中國人常常忌諱談死,其實心態應該要調整,當然談死的方式可以商榷,不是去談死後世界如何如何,而是接受死亡這件事,更常想像生命的終點,從那裡回頭看,有助於我們珍惜在那來臨之前的每一天。


Live, everyday and every hour.




photo credit: pixabay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青春死亡紀事’

# cn, writing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