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Vulture (#culturevulture) is a Steemit writing challenge initiated by @eroche. You may read here for more details and the latest update.
Culture Vulture for CNers is a cross-culture translation project in collaboration with @eroche and carried out by @deanliu and @ygern. We’ll pick at least one article every week and translate it into Chinese, aiming to bring cultural diversity to the #CN community. All translated articles from this series will be published with permissions from the original authors.
《文化读瘾.一周译报》是一个翻译行动,我们每周将至少精选一篇来自 #culturevulture 的文章,经原作者同意后翻译成中文,以 #cn-culturevulture 标签刊出,希望把这些有趣、多元的内容透过我们认真的筛选与精细的翻译,带到cn社区人面前呈现,拓展视野、丰富生活。
各位CN区的朋友,又到了我们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时候了!
人类建造房子是为了遮风挡雨,但房子却也承载着我们的文化生活。自古至今,所有的社会、经济、宗教等层面的文化活动,都跟建筑物脱离不了关系。
来自印尼亚齐省的 @keuudeip 用相机记录了一间古老清真寺的木雕装饰,为我们展现亚齐人的美学生活之余,更道出了当地人的伦理与信仰价值。
来自俄罗斯的 @anna-mi 则邀约我们一起踏上一段历史旅程,来到一千年前斯拉夫人的农村生活场景。那是位于她家乡的一个户外博物馆,来到这里,仿佛走入了时光坠道。
Original title: Floral motifs as one of the ornamental elements of Aceh architecture
authored by @keuudeip, translated by @ygern
亚齐人的美学品味
看看亚齐的老建筑,任何一栋房子都有一些装饰设计。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亚齐人对艺术和美学富有品味,且充满热望。实际上,对美的追寻即是亚齐人信仰的一部分,因此这种坚持深深固著在他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住宅、宗教场所、商店等等建筑,总是附加上赏心悦目的装饰元素,如此漂亮、独特,再再展现亚齐人的文化认同与美学哲学。
亚齐的建筑充满各种类型的装饰元素,无论是在房子的内部或外部,这些装饰元素都经过精心处理,让建筑更为美观。其中,最常被使用的是植物主题的花纹装饰,我们往往可以在房子的各个部分,尤其是横梁上,发现它们的踪迹;就像以下照片所展现的——
这图形很像一对翅膀,表现的可能是一朵被转化成花草图案的白云。
传统节日期间,亚齐的房子被围上这种倒置锥形的图纹,像征着谷穗。
不具名的艺术家
以上照片中的花草图纹,来自一间古老的清真寺,位于亚齐省南边的海岸城市Tampar Tuan(意指“长老的居所”,今日被称作“Tapaktuan”)。这些艺术作品出自不具名的雕刻艺术家。他们通常不会在作品上署名,这是出于谦卑,不以作品求名、求誉。
这是古老的阿拉伯书法艺术,似乎也已融入花草主题的图案中。我想这类型的阿拉伯书法作品,即使在那些阿拉伯国家里也是极为罕见的。
艺术家不署名的崇高人格,确实让亚齐艺术史的书写因此变得不易。然而,至少这些建筑和他们的艺术作品至今仍然留存下来,我们为此心存感激。
飞向高尚人生
你所见到的植物图案,表现的都是亚齐地区种类丰富的树叶、草木与花卉。这些装饰作品勾勒出的是丰沛、明亮与延绵不绝的生命。某些花卉的形态类似羽翼,意味着我们必须向上飞跃,追求更高尚的人格;而羽翼,象徵的即是人的品格。
这些老建筑的装饰艺术,蕴含的是一段又一段的叙述,述说的是艺术家的心智与感受——他们说,生命缺失了美,即失去了意义;他们也说,外在的美值得寻求,内在的美却才是最崇高的。
Tampar Tuan一间古老清真寺一隅。
Original title: Slavic village of the 10th century
authored by @anna-mi, translated by @ygern
嗨!大家好。我的前一篇贴文说好了要带大家到这个户外博物馆——“10世纪的斯拉夫村庄”。今天,我终于来到这个地方,可以为大家述说这里的故事。
这个博物馆是一个历史场景的重建,展现的是西元10世纪的斯拉夫人日常生活。在这里,从住屋、谷仓、地窖,到衣著与饮食,所有的细节都尽可能如实呈现。这个博物馆区有四栋房子、一间谷仓、一间用来风干谷物的建筑、一个锻铁炉,以及一家面包坊;所有建筑皆仿照西元10世纪时的结构而建。现在,我们一起来参观这座村庄吧!
这是村庄的入口处。整个村庄以树枝围成篱芭。
这是一个居住空间。土造的屋顶覆盖着花草。这间房子以古法建造,完全不用钉子。房间很矮,前门也是小小的,而且没有窗户。俄罗斯的冬天非常寒冷,这样的房舍设计是为了保持室内的温度。
内部的摆置非常朴素。阔大空间里有个石炉,但没有烟囱,因此炉火的烟都留在屋里;天花板底下留有通风的小孔。屋里的其余空间便是一张木凳,那是斯拉夫人歇息与睡觉的地方。
这间小屋是当时斯拉夫人的更衣室,里面摆放着社区居民的旧衣物,以及一些小件的居家用具。
这是古代斯拉夫人的鞋子——以桦树皮制成的“lapti”。通常,一个家庭只有能力拥有一双lapti。
地窖。这是通往地下的小屋,斯拉夫人把过冬的食物储存在这里,就像我们现代人的冰箱。
这座建筑的功能是风干谷物,亭子里绑着成捆的小麦。斯拉夫人借助风与阳光晾干谷物。
锻铁炉。工具与刀刃武器都在这里锻造。
村庄的中央有一块圈围起来的区域,这是饲养家畜的地方。
我被邀请试穿西元10世纪的斯拉夫妇女服装。这是成套的衣服,搭配前额的桦树皮链圈。我喜欢这套服饰。我的女儿也穿上了一套古代衣物。我的侄子拿着一把剑,头戴皮草帽。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感觉自己就是个古老时代的英雄人物。
这个历史博物馆真叫人惊奇,它给予我们难得的机会去亲近自己家乡的过往,进一步了解本国的文化,以及那些丰富的传统习俗。在这里走了一圈,我得到了许多珍贵有趣的知识,希望你也喜欢我为你带来的叙述。
—-
—-
- All translated articles from this series will be published with permissions from the original authors.
- Author’s liquid reward (SBD) from this series will be used for supporting the Culture Vulture Challenge project (60%) and the selected participating original author (40%). The remaining author’s reward (SP) will be shared among two project collaborators.
- Article selection for this translation series is independent of, and hence has no impact on the Culture Vulture Challenge winner selection.
- Articles pertinent to the Chinese culture would only be considered under special circumstances, as our primary purpose is to enable people from the cn community to see beyond their usual surroundings and connect with the versatile cultures around the globe.
- 文章发布皆已取得原作者同意。
- 这系列文章的作者收益,SBD部分60%将资助Culture Vulture Callenge项目,40%则回馈给原作者;SP部分则由两位合作者共享。翻译工作主要是由 @ygern负责。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Culture Vulture for CNers Issue 04 |《文化读瘾.一周译报》第4期:承载文化生活的古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