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see reference
戈德爾 (Kurt Friedrich Gödel) ,在1931年發表了「不完備定理」(Incompleteness Theorem)。
哈佛大學在1952年即譽為是該世紀最重要的數學真理,其深遠之影響性可見一斑。
駑鈍如我,當然不敢奢望能懂,但是努力啃過科普版之後,發現還真是頗有啟發的感覺啊
1 |
|
不完備定理背景
1927年,荷蘭數學家布勞威爾 (Brouwer) 對以往古典邏輯的確實性提出挑戰,特別是對所謂的排中律 (Law of the excluded middle),即,對任一命題「A」,A或A之否定命題必有一為真, 他認為我們不可無條件的接受,布饒兒堅持有其他的可能性, 因此也就有了數學哲學中的直觀主義 (Intuitionism) 學派,若接受了此一說法,連帶的,數學中許多的證明將不再被接受,特別是所謂存在性的證明。
上面這段話就是在說,如果你透過證明反命題為偽來間接證明命題為真的話,則布勞威爾要挑戰你,說這樣的證明方式是有問題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
這樣還得了!數學家們當然要跳腳了
1 |
|
戈德爾24歲時,就完成此一定理,並獲得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他是個要求嚴格的人,很多的想法在生前都沒有正式發表甚至記錄,要逝世後從其手稿找出。不喜歡談論自己或受到注目,亦討厭旅行。
妻子 Adele Nimbursky 比哥德爾大六歲。兩人認識時,Adele 已婚且在夜總會工作。他們的婚姻遭到哥德爾家人反對,但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普林斯頓時,哥德爾和愛因斯坦成了很好的朋友。後人常將他們比較。哥德爾和愛因斯坦都在自己的範疇有極為重大的貢獻,很聰明,有好奇心,直率。但愛因斯坦性格開朗外向,這點和哥德爾大相逕庭。愛因斯坦的死對哥德爾的情緒有很大打擊。
參考資料
- “戈德爾不完備定理”,董世平。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mm/mm_15_4_11/index.html
- 庫爾特·哥德爾,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93%E5%B0%94%E7%89%B9%C2%B7%E5%93%A5%E5%BE%B7%E5%B0%94
待續……….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我的新偶像-戈德爾 Kurt Friedrich Gö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