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Vulture for CNers Issue 13 |《文化讀癮.一週譯報》第13期:到新年市集走一圈

Culture Vulture (#culturevulture) is a Steemit writing challenge initiated by @eroche. You may read here for more details and the latest update.

Culture Vulture for CNers is a cross-culture translation project in collaboration with @eroche and carried out by @deanliu and @ygern. We’ll pick at least one article every week and translate it into Chinese, aiming to bring cultural diversity to the #CN community. All translated articles from this series will be published with permissions from the original authors.

《文化讀癮.一週譯報》是一個翻譯行動,我們每週將至少精選一篇來自 #culturevulture 的文章,經原作者同意後翻譯成中文,以 #cn-culturevulture 標籤刊出,希望把這些有趣、多元的內容透過我們認真的篩選與精細的翻譯,帶到cn社區人面前呈現,拓展視野、豐富生活。

—-

CN區的朋友,

祝大家新年快樂!

《文化讀癮.一週譯報》第13期,讓菲律賓的朋友 @watersnake101 帶我們到市集去走一圈。

你或許也發現了一件有點奇特的事——市集裡的「平安符」竟然寫著中文方塊字!

好奇心驅使之下,我向作者問起這事。他說,這確實是因為受到華人文化的影響。而且,從他較早的另一篇文章裡,我們發現了另一件更奇妙的事。

原來,在菲律賓的聖誕節,長輩會給後輩「紅包」,紅包封套也印著「萬事如意」之類的中文字,就像是華人在農曆春節使用的紅包封一樣;只是,華人春節的紅包,竟然出現在天主教國家菲律賓的聖誕節。而且,菲律賓人將之稱作「Ang Pao」,即「紅包」二字的閩南方言發音。

這真是有趣的文化融合。

—-

到新年市集走一圈

Original title: Market Friday - Lucky Charm
Authored by @watersnake101, translated by @ygern

我正在長假中,因此終於又可以再次倍我太太到市場去。我愛逛市場,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去;因為那裡有太多關於我們的文化,以及我們這個國家的生活方式,可以跟大家分享。

這一天,我們去逛新年市集。

一來到市集的入口處,我眼角就瞥到了這個東西。我們經過這個攤子時,不以為意,但沒走幾步路,我就跟太太說:「等我一下,我去看看。」我們走回到入口處,詢問這是什麼東西。原來是新年平安符,是乾稻穗製成的,看似支掃帚。這是掛在門上的東西,在新的一年把好運氣都「掃」進你的家裡。

管他的,就買一個吧,試試也無妨!

這一趟我原本想要買一些慶祝新年的煙火,卻沒找到。以往在這個時候,路邊早已是一整排的攤販在賣煙火。有人告訴我,說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你只能在城市的特定範圍內燃放煙火。攤販們可能還在猶豫,不知道還可不可以繼續販售。但我還是希望可以買到,明天再來找找看吧。

原本賣煙火的地方,此時出現許多這類小喇叭,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形狀;跟煙火比起來,用這種小喇叭來慶祝新年,確實安全得多。

我們繼續走,我想要買一個傳統式的土鍋;這種鍋子叫作「Palayok」。這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用來烹煮食物的器皿。我一直想要嘗試用Palayok來做菜。今天,我決定要買一個,沒有人可以阻止我!

這裡也售賣各種餐具和廚具,價格廉宜。我還想買傳統的勺子,我們稱之為「Sandok」。那是椰殼製成的,非常別緻,甚至可以當作裝飾品。希望我可以找得到這個東西。

是時候買一些水果了。在每一個菲律賓人的家裡,餐桌上必定會放著圓形的水果。如果你能夠備齊12種圓形水果,你就會迎來豐饒的一年。所以,長輩們會這樣跟你說:在新一年的開端,把12樣圓形水果擺上餐桌。

好吧,玉米和洋蔥不是水果,可以略過——我把這些照片貼上來,只是因為我覺得那真是好看。😀

這是我第一次在我們這裡的市場看到李子。我沒嚐試過這種水果,所以買了一些。還有,我喜歡這顏色。

我喜歡奇異果,這也是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我們買了一些,以增添水果的種類。

我想,我們無法準備12種,因為逛著逛著,今天的預算就差不多了。我們總共買了8種,還不錯。這樣,或許我們會享有8個月的豐饒。明年吧,我們也許會準備好12種。種類不拘,只要圓形的就好了。

我們也該買一些鮮花裝飾餐桌。市場裡有太多漂亮的花朵,但我不知道這些花的名稱。真好看,有些還飄著香味。我的阿姨或許會知道這是什麼花,因為她非常喜歡這些花花草草。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市集記事。希望以後還有時間多來逛逛,因為這裡實在太有趣了。現在,我要來把平安符掛到門上,祈願這將為我們帶來好運。

—-

—-

  • All translated articles from this series will be published with permissions from the original authors.
  • Part of the author’s reward from this series will be used for supporting the Culture Vulture Challenge project and the selected participating original author. The remaining author’s reward will be shared among two project collaborators.
  • Article selection for this translation series is independent of, and hence has no impact on the Culture Vulture Challenge winner selection.
  • Articles pertinent to the Chinese culture would only be considered under special circumstances, as our primary purpose is to enable people from the cn community to see beyond their usual surroundings and connect with the versatile cultures around the globe.
  • 文章發布皆已取得原作者同意。
  • 這系列文章的作者收益,部分將資助Culture Vulture Challenge項目,部份回饋給原作者;剩餘部分則由兩位合作者共享。翻譯工作主要是由 @ygern負責。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Culture Vulture for CNers Issue 13 |《文化讀癮.一週譯報》第13期:到新年市集走一圈’

翻譯與讀後心得分享:關於 Adam Ludwin 的那封信

新年好,我終於從翻譯Adam Ludwin這封信,A Letter to Jamie Dimon,這個工作中解脫,可是花費了我一年呢!^_^

翻譯的繁體版在,簡體版在,還沒看過的請慢慢享用啊。

儘管我在去年11月已經大致把這篇文章略為看過,請印象深刻,但還是在這次翻譯的過程中,才真正的非常仔細看了內容,好文章真的是要細看,而強迫自己翻譯是細看的好方法之一。當然,我在翻譯前曾稍微搜尋過中文版未果(但事中與事後分別看到有兩次翻譯過),否則我可能也不會來翻譯了。

把這次翻譯的收穫,打鐵趁熱跟大家分享下!


寫作策略


我也是從這封廣為流傳的公開信,才知道Adam Ludwin這號人物。我想他應該是區塊鏈界的一號人物,只是我太孤陋寡聞。但是比起摩根大通的董事長Jamie Dimon,我想雙方知名度是差異很大的。在Dimon以批評比特幣聞名之際(你看看他入選Coindesk的2017年區塊鏈十大風雲人物之第二名,可見其”負向幫忙”影響力之廣啊!^^),Ludwin選擇其為對象,發出此一公開信,你該不會以為真的是無處投遞所以只好放網上吧?看看人家多厲害(無負面批評之意),精準的選擇對象、選中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在適當的時機(Dimon發言以及比特幣熱)出手,我猜這封信對其影響力(正面來說可以是教育許多人包括我)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這點我們也可以好好學習,但千萬別亂用,厚積而薄發,集中力量於關鍵一擊,才有機會向上躍升哪!


關鍵觀念


這封信/文章的關鍵點,就在於把加密資產/貨幣,跟分散式應用(或稱去中心化應用)的連結予以強化。這也是我激賞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因為我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論述,是個非常棒的觀點。我覺得這個觀點很清楚地把加密貨幣是什麼以及新在哪裡點出來,藉此對照一窩蜂的ICO與投資狂熱,顯得非常清新又犀利。意思是,你可以去炒作,但至少你要知道在炒什麼。就像光是賣車買車,卻不懂裡面新的引擎(發動機)其實已經換成新一代太陽能驅動的,這是不對的!


刻意囉嗦


翻譯文章有朋友留言說文章太長,我也同意。尤其是在翻譯比特幣工作原理時,我實在很想跳過不翻譯或是簡單說說得了… 然後常常總結,又重複說些話,所以其實後半段比較無可觀之處。但我後來想想,作者可能也是刻意的,想表現出一種「諄諄教誨」的觀念散播者姿態,或許確實這些細節有助於真的不懂的人能夠更容易理解,畢竟副標題就是這麼宣稱的。這樣的話,我也不好說他囉嗦,姑且稱之為刻意囉嗦吧!^^


免於審查?


文章強調分散式應用唯一也是最大的優點是「免於審查」(censorship resistance)。我雖然也同意,但我其實認為他這邊太過簡略了,我認為這種體系的優點不應該被這麼簡略帶過,雖然也懷疑這是刻意(面對反對者不能太張揚?不想搶主觀點風采?),但我還是認為這是一個小缺點。就像是你說Google最大優點就是「掌握資料」,似乎也沒錯,但如果你把掌握資料展開,是可以分成更多面向的衍生優點的。這點或許可以日後另外為文說說我的想法。另外,censorship resistance這個詞其實很不好理解,雖然他有給定義「對於分散式應用的使用是公開且不受限制的,服務交易是不可被停止的」,但這詞總是容易被聯想到政治層面的言論審查,我覺得這對於教育大眾可能反而會有些誤導的,但我也提不出太好的替代詞就是了…


信心加持


當我看到這句「儘管為時尚早,但如果目前Ethereum上已經創造的730多個分散式應用都還沒有一個似乎有用處的話,那麼似乎代表些什麼」時(如有翻譯不對請不吝指正),我讀之再三,確定他真的是在暗批以太的ERC-20代幣,才這樣翻譯的。當然,Ludwin先生通篇其實是比較傾向認為目前加密貨幣是過度追捧的負面意見,似乎也不意外。但,雖然他沒有提到Steem甚至是石墨烯家族,但從他一些批評觀點中,例如「買進數位資產的人,與使用其關聯服務的人,重疊部分很小」來檢視Steem,反而我們可以對Steem感到樂觀,因為有這麼多的人每天都在使用它啊!沒有Steem,怎麼有辦法能run這個分散式應用呢?看來,我們是在一搜充滿前景的船上啊!^^ (不代表本人對Steem的意見,我還是比較保留的,只是從該觀點來檢視我們自己而已)


好啦,總算把感想/讀後感也完成了。我算是完成這篇文章了,繼續,往區塊鏈的下一站趕車去了~~下次見囉!


images - pixabay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翻譯與讀後心得分享:關於 Adam Ludwin 的那封信’

致戴蒙先生,以及任何努力想了解加密货币的朋友。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dam Ludwin's "A Letter to Jamie Dimon" --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This post i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Letter to Jamie Dimon, which I consider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ryptocurrencies. I did this from the end of 2017 and finish all in Jan 2 of 2018.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and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will be posted soon. I did not get a permission from Mr Ludwin but I did try to ask for it through his facebook. Unfortunately I did not get a response from him. I still go ahead and translate so I can only hope Adam doesn’t mind if he knows.

这篇是译A Letter to Jamie Dimon这篇我认为对于理解加密货币(或是加密资产,如此文所偏好)很重要的文章。我曾试图从脸书得到Ludwin的许可再来翻译,但我等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回音,所以我决定还是翻了,希望他如果知道后不会介意。

繁体中文版在此


致戴蒙先生,以及任何努力想理解加密货币的朋友。


戴蒙先生您好,

我是Adam Ludwin,我有一间公司叫做「Chain」。我已经在加密货币领域工作好多年了。

上周你曾公开论及比特币: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600/1*VRBeMNjTRlD-CehW4lWsbg.jpeg
source

要人们相信加密货币没有内在价值,或是政府将轻易将之毁灭等说法是不难的。

与此同时,另一种说法也越来越流行:就是加密货币将改写银行与政府的运作方式,然后硅谷巨头们将一统世界。

两种极端的说法,都不是真的。

真正的事实是必须细心理解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决定写这封信给您,希望它能协助您更深入了解加密货币真正是什么。

让我从我相信的事实开始说起:

  • 目前加密货币市场过热且非理性的蓬勃
  • 目前有许多装懂的人在创造加密货币,诈骗到处都是
  • 目前有许多利害冲突、人造热潮与晕头转向的投资者
  • 媒体界很少有人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 金融界很少有人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 科技界很少有人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 学术界与政界很少有人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 买加密货币的人们里很少有人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 很可能我也不懂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还有:

  • 银行与政府不会消失的
  • 传统的软件也不会消失的

简单来说:干扰很多,但这里面也有真信息。要能掌握它,我们需要先从定义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开始。

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具体定义,当大部分人在争论加密货币时,其实都在各说各话。因为他们不曾停下来问问对方对于加密货币的定义。

以下是我的定义:『加密货币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它的特色在于能够驱动分散式应用的发展。 』


如果我这样说有道理的话,那么,你对于加密货币的观点,其实必须来自于你对于分散式应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及其对比于当前软件模式的价值,而与你从传统货币或证券的观点对其评价无关。

如果你对于分散式应用没有观点的话,那么,很抱歉,你就还不能对于加密货币有任何观点。请继续看下去吧!

既然并不是要进行加密货币与传统货币的比较,让我们不要再使用「货币」这个词汇。这是个错误的用语,这词有太多既有的内涵。戴蒙先生,我注意到当您公开谈论比特币时,您常常将之与美元、欧元与日圆等相提并论。这样的类比没办法帮助您理解事情的真相。事实上,反而会造成阻碍。所以,接下来,我会使用「加密资产」(crypto assets)来指称所谓的加密货币。

让我们复习一下:加密货币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它的特色在于能够驱动分散式应用的发展。

一如其他类别的资产,必存在一种机制来分配资源给一种特定形式的组织。尽管近来各方短视的焦点,都在于加密资产的交易上,但它们存在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被交易而已。也就是说,至少在原则上,加密资产并不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为了协助各位理解,我们可以参考其他资产类别以及其对应服务的组织形式:

  • 公司股份 vs 公司
  • 政府债券 vs 国家、各级政府
  • 抵押贷款 vs 资产持有者

然后,现在我们讨论的是:

  • 加密资产 vs 分散式应用

分散式应用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以及一种新的软件形式:一种全新的、完全以分散方式,来创造、支援、运作软件服务的模式。这并不代表这种新模式,对比于目前既存的软件运行方式或公司,一定要比出孰优孰劣。我们等一下就会讨论这当中主要的利弊得失。我们只能说,加密资产与分散式应用,与当前我们熟知的软件运作与其对应之组织形式,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有多不同?想像这个比喻:你在热带雨林里长大,然后我给你一株仙人掌,告诉你这是一棵树。你会如何反应?你可能会大笑然后说这不是树,因为一棵树没必要把一堆水储存在身体里,然后用盔甲来保护。是啊,毕竟热带雨林里,水到处都是啊!这,差不多就是许多在硅谷工作的人对于分散式应用的第一个反应。

我离题了,应该好好给你一个解释:

什么是分散式应用?


分散式应用是一种创造无单一执行者服务的方式。

稍待我们会讨论其是否真的有存在价值,但现在,你需要先了解它们的运作方式。

让我们回到这个想法诞生之伊始。

那是2008年11月,金融风暴正席卷全球。

一个匿名作者发表了一篇论文,解释如何在没有可信赖的第三方(如Chase、PayPal或联邦储备银行等)的情况下,如何建构一个可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这是历史上首次提出的,此类型的分散式应用。

这是关于支付的分散式应用。

这篇论文的标题是:Bitcoin

这怎么运作呢?怎么可能没有预先指定的单位可以追踪更新每个人的帐户余额,而能传送一笔电子化的款项?电子资料并不是无记名票据,资料需要可信赖的中介与认证。

这篇论文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组成一个点对点的网络,公开网络,把每一笔交易发布给网络上每一个人。在你发布交易时,要指向此交易所牵涉到的此网络上的帐户信息。运用加密原理,以帐户的软件钥匙,对你的发布进行签名,以便于他方能够确认这是你的帐户。

快要可以运作了,还需要一个要件:如果有两个发布相互竞争(亦即,你想一笔钱花两次)则只会有一个发布被采用。

错误的解方:设计一个单位可以对交易进行时间戳,然后把最先到的纳入。但这样一来,又得要信赖第三方单位,等于白弄了。

划时代的解方:让各单位竞争来当”时间戳执行者”!我们势必要有一个单位来执行这个动作,但我们可以避免事先指定特定人,或是每次都用同一人,来执行这项动作。

「让大家竞争吧!」听起来像是市场经济。缺了什么呢?竞争的奖励。激励。或是,资产。

让我们把这个资产称为「比特币」。让我们把竞争认证最新交易批次时间戳的各方称为「矿工」。让我们公开代码与网络,让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加入这场竞赛。

现在,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竞赛。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方式:预备,开始!找出一个网络产生的乱数!这乱数非常非常难解,难到唯一方法就是使用大量运算力,耗费电力,来把它找出来。就像是《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被宠坏的薇鲁卡要她爸爸跟可怜劳工们帮她找出可以参观巧克力工厂的幸运金票,矿工们用计算暴力搜寻他们的幸运金「数」。

https://youtu.be/b9mba2qb9do

为什么要这么刻意且耗费资源地竞争,来做一件对网络进行时间戳这么简单的事?因为,我们要确保竞争者们,都会因此付出真正的成本,如此一来,如果他们真的赢了这一场寻找乱数的竞赛,成为这次指定的时间戳执行者,他们不会这个权力作恶(例如审查交易)。反之,他们会戮力地扫描每一笔待确认交易,消除任何想要双花同一笔资金的使用者,确保所有规则都被遵守,并广播认证过的批次给网络其他参与者。

因为如果他们好好遵守规则的话,网络就会按照设计来奖励他们…

…以新产生的比特币,以及想交易的人以比特币来支付的交易费用。 (现在可以知道他们为何称为矿工,而不是时间戳使者了吗?)

也就是说,矿工遵守规则是因为自利的动机,而做出对整个网络有益的行为。

你知道,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过:

我们的晚餐不是寄望于肉商、酒商或面包师傅的仁慈心,而是他们对自已利益的重视。

加密资产:互联网里,那只看不见的手。

比特币就是资本主义,纯粹的。您应该很爱的!

所以,既然这些矿工们有帐单要付(主要是电费),他们应该会在公开市场上卖掉他们新赚来的比特币来换取任何他们需要的法币来支付,剩下来的就是利润。因此,比特币将会开始流通,需要的人可以购买,甚至投机的人也可以参与(后面会再谈到谁“需要”它,以及谁在投机。)

明白了吗?这是一石二鸟之计啊:这个金融资产以一个由竞争性时间戳执行者们所构成的市场,来取代我们对于可信赖的集中机构的需求,与此同时,此一资产也在此无中心电子支付网络中,被用来当作数位无记名票据来流通使用(对!这是循环论证了,我知道。)

现在你了解比特币了,让我们进一步把这逻辑扩展到整体分散式应用的讨论上。

一般来说,分散式应用就是让我们可以在缺乏可信赖中央机构的情况下,完成现在原本就可以做到的许多事情(例如支付)。

再举一个例子:Filecoin这个分散式应用可以让使用者们在点对点网络的电脑里储存档案,而不需要中心化的档案储存服务如Dropbox或是亚马逊的S3。这个应用的加密资产也叫做Filecoin,用来激励大众与该网络共享多余的硬盘空间。

数字档案储存并不是新的概念,电子支付也不是。新的地方在于,这些服务可以不需要一个公司来运营,这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再谈一个例子。

先警告一下,这个可能会有点令人困惑,因为这个应用是更底层的概念。

有个分散式应用称为「Ethereum」(以太坊),Ethereum是用来建构分散式应用的分散式应用。我相信读者们多半都已经听过ICO(第一次代币发行)与Token(代币)这些词了,这些大部分都是在Ethereum上发行的。要建构分散式应用,不是一定得像比特币一样从头开始,你可以选择在Ethereum上做比较方便,因为:a) 这网络已经在运作,以及b) 它就是专门设计来建构各种应用的中性平台。

Ethereum的protocol就是设计来激励各方贡献计算资源到该网络上,以便赚取以太币(Ether;以太坊的加密资产)。这使得Ethereum成为分散式应用这些新类型软件的新型计算平台。这不是云计算,因为Ethereum本身就是分散式的(可以查查以太一词在物理学历史上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其创办人Vitalik Buterin会把Ethereum称为「世界电脑」。

总结一下,在这短短几年内,这世界找到了一种无需中心运作者就能建构软件服务的方式。这些服务称为分散式应用,主要关键在于利用加密资产来激励网络上的非特定人来贡献提供服务所需的资源,包括运算、储存、计算等等。

至此可以稍喘口气,来感受一下这件事其实很神奇。只需要互联网,一套公开协定,一种新类型的资产,我们就可以建构起一个可以有机整合资源,提供各式服务的网络。

有许多人认为这是所有软件未来终将走的道路,认为这可以从根本挑战FANG这四大天王(译注:Facebook, Amazon, Netflix, Google)与风险创投等。

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认为…分散式应用,相对于传统软件应用,对于大部分人是否真的那么有用?这可能是个问题。

简单来说,你无法证明对于所有人而言,比特币都比PayPal或Chase好,或是Filecoin都比Dropbox或iCloud好,或是Ethereum都比Amazon EC2或Azure好。

事实上,几乎在每一个面向,分散式服务的效率都比中心化的服务要差:

  • 分散式服务比较慢
  • 分散式服务通常更贵
  • 分散式服务比较难放大规模
  • 分散式服务的用户体验较差
  • 分散式服务的运作比较容易有问题或是不确定性高

而且,这些都不是只因为它们还太新。就算我们把区块变大,就算是加入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s),分片处理(sharding),分叉,自我修复式帐本技术,或是其他任何改进方案,也是一样的。这是本质问题。

这是因为这些服务设计的主要初衷就是为了去中心化(分散)。任何目标都必须臣服于此一大前提下,而这就是结构性的取舍所导致的问题。

记得前面说过的“刻意且耗费资源地竞争”吗?确实,这就是以throughput(处理能力)的下降为代价的。记得前面说过的”运用加密原理,以帐户的软件钥匙,对你的发布进行签名”吗?这里的私钥得比普通的密码要更注意保存保护的问题(普通的密码可以想办法恢复)。记得说过“网络没有单一维护者”吗?那么,就代表要治理这个网络或做出决策,没有太好的方法。

当然,你可以想办法让分散式应用更有效率或体验更好,例如以受信任的单位来中心化管理使用者的签名秘钥与代币,但这样又回到中心化的老方法上,不如直接就用中心化的方式来做了。

因此,以比特币来说,对它最好的描述不是「去中心化的PayPal」,更诚恳的一种说法会是:「一种极度无效率的电子支付网络,但因此可以换得去中心化的体系」。

不争的事实是:中心化应用几乎在每个面向都完胜分散式应用。

除了一个特性以外。


而且这个不只是所有分散式应用的优越特性而已,这是我们唯一知道的达成方式。

我在说什么呢?

就是,免于审查(censorship resistance)。

这就是我说的干扰里,不容易掌握的的真信息。

免于审查的意思是:对于分散式应用的使用是公开且不受限制的,服务交易是不可被停止的。

更具体来说,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传送比特币给任何我想要传送的人,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在以太坊上执行代码,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在Filecoin网络上储存档案…只要我能连接网络,能以其对应之加密资产付给网络交易费用,我可以自由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如果比特币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它也是纯粹的自由。这也是自由主义者可能会着迷的地方。)

如果你们是加密货币的狂热信徒,不愿意相信我说的话,那么至少你们愿意听听Adam Back跟Charlie Lee说过的话?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800/1*2-__f-phfkMgEQcwvEc9hw.png

所以,我们当然不能说比特币对所有人来说都比Visa好,但有可能对于某些用户来说,比特币是他们付款的唯一方式。

我们可以问这个问题:「对谁来说,这样的取舍是有道理的?」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800/1*LqpR_ta2GBl8LUiw4bOyQg.png

谁需要免于审查的自由,更胜于中心化服务的速度、成本、扩张力与使用者体验?

分散式应用如果要对特定族群有价值,那么他们一定是出于能够免于审查的考量来选择这类服务方式。当然,这不是从投资投机的观点来看的,而是从本质上来说的。

这些人是谁呢?

尽管并没有很完整的资料可以分析,但似乎分散式应用的使用者可以大概分为以下两类:

  1. 想与世界连接的人:世界上有许多地方的人民无法得到足够的以传统方式运营的服务,但还有办法上网。

  2. 不想与世界连接的人:任何不希望他们的交易被审查或知道的人。

在这个架构下,可以进一步问:

  • 对谁而言,比特币是最佳或唯一的支付方式?
  • 对谁而言,Filecoin是最佳或唯一的档案储存方式?
  • 对谁而言,Ethereum是最佳或唯一的执行程序的方式?

这些问题,直指此一科技背后的最终价值之所在。

目前,大部分分散式应用都还没有太多用处。以比特币来说,目前接受其为支付选项的美国主流商家数目比2014年还少。很多人论及开发中国家可以使用比特币作为支付系统,但是例如在中国,传统软件应用如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才是真正在这里驱动支付大变革的方式。

同时,在暗网或是勒赎软件使用比特币的考量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大家不是为了「价值储存」的原因来使用比特币吗?当然,这只是另一个说人们投资比特币是为了长期持有的说法。但请记得我还没有谈论到加密资产的投资,我是在谈由此项资产驱动的分散式支付应用是否对于某些人有用处。房地产只有在未来人类还愿意在建筑物内生活与工作的前提下,才有长期保值的功能。分散式应用也是一样的。

那又该如何从免于审查的角度来理解Ethereum呢?毕竟,现在似乎有非常多开发者在使用它。既然Ethereum是分散式应用的开发平台,难道说有很多开发者是被审查或是被限制了吗?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想开发金融产品的开发者们或是新创业者,并没有开放而无限制的,对于世界金融基础设施的使用权。 Ethereum当然也没有办法提供这样的使用权,但是它提供了另外一种不同的基础设施,让各方使用,例如创建并执行一个金融合约。

因为Ethereum是一个平台,它的最终价值来自于建构于其上的应用的价值总和。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看看在Ethereum上建构出来的东西是否有用,来评估Ethereum是否有用。例如,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免于审查的预测市场?免于审查的Meme?免于审查版的YouTube或Twitter?

尽管为时尚早,但如果目前Ethereum上已经创造的730多个分散式应用都还没有一个似乎有用处的话,那么似乎代表些什么。即使在当年网络兴起的第一年里,就已经诞生了聊天室、电子邮件、猫咪相片与运动比赛分数等值得说嘴的应用。当今Ethereum的杀手级应用在哪里?

所以,这代表什么呢?

分散式应用与我们熟悉且热爱的软件应用有如此不同的特性,真的有人要使用这些应用吗?它们有机会变成经济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吗?这很难说,因为这的答案,虽然与此技术的科技演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它们的接受程度。

例如,传递加密讯息通常只有黑客、间谍跟神经质的用户在使用,这现象似乎不会改变,直到最近史诺登与特朗普时代之后,几乎从硅谷到Acela corridor的每个人都开始用Signal或是Telegram,WhatsApp是端到端加密的,新闻界采用SecureDrop来交付费用…这方面的技术是有一些提升,但最主要的还是社会的变化在推动着普及化。

换句话说,我们在雨林长大,但有时候环境会变化,知道如何适应其他环境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这就是目前在加密资产与分散式应用上投资的基本论述:要有定论还为时尚早,这个改变太大了,要是这里面有一两个分散式应用真的成为未来世界的一部分,那么相关的加密资产将会有极高的价值,所以及早投资下注再看看事情怎么变化,不要只因为还没看到杀手级应用就半途退出。

这个论述还不错,我也倾向同意。

我来总结一下:长期来说,加密资产的价值是由其支持的分散式应用的使用来驱动的。尽管还早,但目前的高估值仍有其道理,因为就算大量普及的机率不高,但潜在影响巨大,所以先上车来跟着一起看看未来的发展也不错。

但怎么解释最近的疯狂?

比特币一年内翻五倍,以太翻了三十倍。加密货币总市值从一年前的120亿美元窜升到高达1,750亿美元。为什么? (译注:这是2017.10.17的统计数字)

就跟所有疯狂的历史一样,目前非理性是最理性的选择。

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让我们检视一下买家与卖家的思维逻辑。从买家开始。

如果你很早就开始投资比特币或以太币,那你就发了笔横财。在心理学上称为「庄家效应」,你开始不把这钱当自己真的钱,觉得你很厉害且更愿意冒险,可能还会把风险分摊到其他一两个加密资产上。

如果你还没投资,怕错失机会的心理持续累积,直到那个豁出去的时刻来临然后买入。也许你刚好看到比特币的消息,搞不懂所以遵循巴菲特的(好)建议没买进,你身边的朋友们买了赚了钱,但你还是不理会他们。然后你又看到以太坊的消息,更不懂了,也不买,然后你的朋友们有买的已经开始准备规划退休。这一堂课似乎有违背巴菲特的教诲,似乎应该只投资你不懂的东西?于是人们开始从头检查自己的投资逻辑,然后当比特币创新高时,他们终于进场了。

这并不是好事。

因为,市场上总是会有卖家来满足需求,尤其是当需求是来自于一群觉得他们永远也无法理解,所以决定把钱押在任何听起来复杂且能画大饼的东西上时。

现在看看卖家。我指的不是买进又卖出的人,而是发行者,创造新加密资产的团队。

基本的模式是:在规划的分散式应用上线前,预售一定比例的新创加密资产,来供开发资金使用。这表示如此募集的资金是a)不具稀释性,不是证券,以及b)不是债务,你没有义务要还钱给任何人。基本上就是免费的钱,即使是90年代的网络泡沫时期也没这么好的事,这是创业者的黄金时期。因此,此一诱惑吸引各路人马抢进ICO,甚至还不是要开发分散式应用。毕竟,ICO可以让你在上线前就退场啊!

还有一种效应催化创业者来创造新加密资产:提早销售加密资产创造了一群「有远见的投资人」,他们提早购买了你的资产,因此积极协助你推广,如果不是有金钱诱因的话,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种思考的问题在于:其将早期投资者与早期使用者的角色合一。买进数位资产的人,与使用其关联服务的人,重叠部分很小,尤其是像目前这种市场情况。这创造了一种产品与市场的错觉。确实,人们是买进了你的加密货币,但那只是因为他们想致富,而你卖的东西其实就是「致富的方式」。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800/1*KwQ9xdCcSGOWvxGDWCEsHA.png

但「没关系」,因为现在每个人都在发财。

现在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不理性。

只要那条线图永远向上走。

只有退潮时,你才会知道谁没穿裤子。

与此同时,我也不会看空加密资产。

靠水晶球维生的人最后终将吞下碎玻璃。

考虑以下情境:加密资产总市值每几年就增加一个量级,那么2022年时会到达多少?可以确定的是当前创建的许多(或是大部分?)加密资产到时都不会存在,但2013/2014年开始的许多加密资产(被称为山寨币)现在也都早已消失。只有以太坊是例外,它靠着支持其他加密资产的平台功能,推动了这一波热潮。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800/1*W0BqredNU2ydWC0jkGKL0A.png

戴蒙先生,结论是什么?

让我最后总结一下。

  • 加密货币(我偏好称之为加密资产)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用来发展分散式应用。
  • 分散式应用提供我们现在早已经享有的服务,例如支付、储存或计算,但差别在于这里的服务不需要中心化的机构。
  • 这种新的软件运作模式对于需要免于审查的人有用,通常他们不是无法使用正常服务,要不然就是不想被识别。
  • 大部分人使用目前正常的应用服务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它们在所有面向都比分散式应用好上10倍,至少目前是如此。
  • 社会对于新科技的拥抱或是拒绝很难预测(想想加密通讯的例子)。
  • 长期来说,加密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提供的分散式应用是否有使用价值。
  • 短期来说,波动将非常剧烈,FOMO与FUD竞争,疑惑与理解竞争,贪婪与恐惧竞争(买卖双方都是如此)。
  • 大部分购买加密资产的人都已重新检视了投资逻辑。
  • 大部分创造新加密资产的卖家们并不是真的在建造分散式应用,只是顺着疯牛市场在贩卖他们的新代币;这并不代表分散式应用不好,只是代表有人在利用无知牟利,甚至他们自己都一知半解。
  • 不要长期看坏加密资产的发展:我们即将迎来比特币论文满十周年,加密资产仍无衰退迹象,分散式应用很可能在这世界取得一席之地,就像是我们长久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组织形式一样。


祝您顺心,

Adam



ps —您可能注意到我没有使用「区块链」这个词,我认为这个词所创造的疑惑可能比创造的知识还多。

pps —我这里没有提及领一个相关话题:企业使用的加密帐本。我对此的观点可以参考这里

译注:所有图片来自于原文内容。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致戴蒙先生,以及任何努力想了解加密货币的朋友。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dam Ludwin’’s “A Letter to Jamie Dimon” –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Happy New Year of 2018 - TAIPEI 101 Fireworks!!


This video belongs to a friend of mine who was there near Taipei 101 last night. He gave me permission to publish this so Steemians can all share the excitement here in Taipei last night.

Hello 2018! To a great year ahead!!

Cheers!!


▶️ DTube
▶️ IPF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Happy New Year of 2018 - TAIPEI 101 Fireworks!!’

Steemit Weekly for CNers - Issue 15 / 《社區"週"邊事》 - 第 15 期

https://i.imgur.com/2Qlx6uK.png

The Steemit Weekly series initiated by @deanliu and @wilkinshui aim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whole community and the CN-subcommunity by summarizing important events, projects, announcements and etc on Steemit in the past week and present them in a concise way in Chinese for all CNers to keep up-to-date with others out there. We sincerely hope that this little act benefits Steem as a whol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Steem-CN for many years to come.

第 15 期 | 1 January 2018



——




###
STEEMIT 動向 / Apps 消息

Hardfork 20 (“Velocity”) development update

by @steemitblog

> 繼上一次的 HF,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了,還記得上一次的HF 是多麼令人興奮嗎?。是時候公佈有關HF20 的資訊了。HF20取名 “Velocity”,其中已知的項目包括把Curation 的懲罰時間由 30分鐘改成 15分鐘,把自我投票的Curation Reward 減少等。其他的改動項目也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Steemit Creator Dan Larimer on How Steemit Is Changing Social Media Forever

by @joshsigurdson

> @joshsigurdson 跟 Steem 創辦人 Dan Larimer 進行訪問,雖然Dan目前專注於 EOS的發展,但他還是認為Steem 有著非常巨大的潛力。他認為Steem 其中一個最特別的特色就是就算賬戶被竊也有機會重設,這是其他貨幣沒有辦法提供的。他也就 SBD 最近的升幅進行簡單的解釋。

STEEMIT 動向 / Apps 消息


Vlog 170: Steemify downloads up to 15-20 times per day + Invest in blockchains that can scale.

by @exyle

> 你有聽說過手機應用程式 Steemify 嗎?這應用程式會讓你得知在Steem 上的一舉一動,例如你的發文被Upvote,你的帳戶被 mention 等等。最窩心的是你只需要輸入賬戶名稱便可開始收發通知,並不需要輸入任何 Private Key。

Bitshares 消息


Bitshares - State of the Network - 27th December 2017

by @steempower

目前Bitshares 在跟 tradingview 進行融合。相信如果對於交易熟悉的你也知道 tradingview 是交易圖表的提供者,並且可以用簡單的指令便可以製造交易信號,相信未來bitshares 會更好用。

另外一月二十號會在上海舉辦石墨烯開發者大會,有興趣這技術的你將不能錯過此大會。


其他社區的發展


Open Mic #65 My Christmas Gift To STEEMIT. A Christmas Song Carol / Sing Song Vlog.

by @sirlunchthehost

> 聖誕節剛過去了,你有過著愉快的聖誕節嗎?此作者非常大膽,為大家獻唱聖誕歌,並得到非常好的點讚金額。。所以說,這跟你的歌喉沒有太大關係。讀者們,是時候準備為農曆新年高歌一曲吧!

Happy HOLIDAYS🎄 from the entire SGT HQ AND sponsor @ADSACTLY ! Wishing you ALL a blessed Holiday Season! Dont Miss your chance at some awesome prizes!

by @bambam808

> 你知道 Steemit’s Got Talent 這個活動嗎?如果你有特別才藝,可以考慮參加啊,獎金相信會非常好。近期隨著Steem 的價格上升,活動便變得越多,相信這對社區也是一個正向的發展!

BlockTrades re-enables Steem Power delegations, limited availability

by @blocktrades

> Blocktrade 的 Steempower delegation 回來了,相信聰明的你也知道SBD 最近的上升令到買delegation 有利可圖,可是由於需求太大,目前只有pre-order 這個選擇,請購買前要留意一下啊。

關於〈社區週邊事〉

〈社區週邊事〉是由 @deanliu與 @wilkinshui 發起合作,我們將會定期總結整個Steemit社區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或項目進展等,例如Steemitblog的新公告,社區重要人物的談話,社區重大事件或活動,Steem重要Apps的發布與進度,其他Steem相關社區的發展新動向,或是一些界面的更新等。主要目的是希望協助各位CN區的朋友們,能夠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掌握社區動態,讓大家能夠不只是來發帖賺錢,也不要只單單關注CN區內部的消息動態,好好利用這一平台的國際化特色,與其共同成長。另一方面,也期許大家多多以此為基礎,去向外互動與發展,促進CN區與大社區的和諧共榮。

Disclaimer - images from respective sources. please notify us if you do not wish to share the image and accept our sincere apology for not asking you in advance as we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ask permissions one by one; logo and boarders designed by @nicolemoker.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Steemit Weekly for CNers - Issue 15 / 《社區”週”邊事》 - 第 15 期’

致戴蒙先生,以及任何努力想暸解加密貨幣的朋友。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dam Ludwin's "A Letter to Jamie Dimon" --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This post i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Letter to Jamie Dimon, which I consider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ryptocurrencies. I did this from the end of 2017 and finish all in Jan 2 of 2018.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and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will be posted soon. I did not get a permission from Mr Ludwin but I did try to ask for it through his facebook. Unfortunately I did not get a response from him. I still go ahead and translate so I can only hope Adam doesn’t mind if he knows.

這篇是我翻譯A Letter to Jamie Dimon這篇我認為對於理解加密貨幣 (或是加密資產,如此文所偏好) 很重要的文章。我曾試圖從臉書得到Ludwin的許可再來翻譯,但我等了一個多月都沒有回音,所以我決定還是翻了,希望他如果知道後不會介意。簡體中文版本將另外發布。

新年快樂!


致戴蒙先生,以及任何努力想理解加密貨幣的朋友。


戴蒙先生您好,

我是Adam Ludwin,我有一間公司叫做「Chain」。我已經在加密貨幣領域工作好多年了。

上週你曾公開論及比特幣: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1600/1*VRBeMNjTRlD-CehW4lWsbg.jpeg
source

要人們相信加密貨幣沒有內在價值,或是政府將輕易將之毀滅等說法是不難的。

與此同時,另一種說法也越來越流行:就是加密貨幣將改寫銀行與政府的運作方式,然後矽谷巨頭們將一統世界。

兩種極端的說法,都不是真的。

真正的事實是必須細心理解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寫這封信給您,希望它能協助您更深入了解加密貨幣真正是什麼。

讓我從我相信的事實開始說起:

  • 目前加密貨幣市場過熱且非理性的蓬勃
  • 目前有許多裝懂的人在創造加密貨幣,詐騙到處都是
  • 目前有許多利害衝突、人造熱潮與暈頭轉向的投資者
  • 媒體界很少有人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 金融界很少有人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 科技界很少有人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 學術界與政界很少有人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 買加密貨幣的人們裡很少有人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 很可能我也不懂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還有:

  • 銀行與政府不會消失的
  • 傳統的軟體也不會消失的

簡單來說:干擾很多,但這裡面也有真訊息。要能掌握它,我們需要先從定義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開始。

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具體定義,當大部分人在爭論加密貨幣時,其實都在各說各話。因為他們不曾停下來問問對方對於加密貨幣的定義。

以下是我的定義:『加密貨幣是一種新的資產類別,它的特色在於能夠驅動分散式應用的發展。』


如果我這樣說有道理的話,那麼,你對於加密貨幣的觀點,其實必須來自於你對於分散式應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及其對比於當前軟體模式的價值,而與你從傳統貨幣或證券的觀點對其評價無關。

如果你對於分散式應用沒有觀點的話,那麼,很抱歉,你就還不能對於加密貨幣有任何觀點。請繼續看下去吧!

既然並不是要進行加密貨幣與傳統貨幣的比較,讓我們不要再使用「貨幣」這個詞彙。這是個錯誤的用語,這詞有太多既有的內涵。戴蒙先生,我注意到當您公開談論比特幣時,您常常將之與美元、歐元與日圓等相提並論。這樣的類比沒辦法幫助您理解事情的真相。事實上,反而會造成阻礙。所以,接下來,我會使用「加密資產」(crypto assets)來指稱所謂的加密貨幣。

讓我們複習一下:加密貨幣是一種新的資產類別,它的特色在於能夠驅動分散式應用的發展。

一如其他類別的資產,必存在一種機制來分配資源給一種特定形式的組織。儘管近來各方短視的焦點,都在於加密資產的交易上,但它們存在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被交易而已。也就是說,至少在原則上,加密資產並不是為了存在而存在。

為了協助各位理解,我們可以參考其他資產類別以及其對應服務的組織形式:

  • 公司股份 v.s. 公司
  • 政府債券 v.s. 國家、各級政府
  • 抵押貸款 v.s. 資產持有者

然後,現在我們討論的是:

  • 加密資產 v.s. 分散式應用

分散式應用是一種新的組織形式,以及一種新的軟體形式:一種全新的、完全以分散方式,來創造、支援、運作軟體服務的模式。這並不代表這種新模式,對比於目前既存的軟體運行方式或公司,一定要比出孰優孰劣。我們等一下就會討論這當中主要的利弊得失。我們只能說,加密資產與分散式應用,與當前我們熟知的軟體運作與其對應之組織形式,有著 根本性的不同。

有多不同?想像這個比喻:你在熱帶雨林裡長大,然後我給你一株仙人掌,告訴你這是一棵樹。你會如何反應?你可能會大笑然後說這不是樹,因為一棵樹沒必要把一堆水儲存在身體裡,然後用盔甲來保護。是啊,畢竟熱帶雨林裡,水到處都是啊!這,差不多就是許多在矽谷工作的人對於分散式應用的第一個反應。

我離題了,應該好好給你一個解釋:

什麼是分散式應用?


分散式應用是一種創造無單一執行者服務的方式。

稍待我們會討論其是否真的有存在價值,但現在,你需要先了解它們的運作方式。

讓我們回到這個想法誕生之伊始。

那是2008年11月,金融風暴正席捲全球。

一個匿名作者發表了一篇論文,解釋如何在沒有可信賴的第三方(如Chase、PayPal或聯邦儲備銀行等)的情況下,如何建構一個可行的電子支付系統。這是歷史上首次提出的,此類型的分散式應用。

這是關於支付的分散式應用。

這篇論文的標題是:Bitcoin

這怎麼運作呢?怎麼可能沒有預先指定的單位可以追蹤更新每個人的帳戶餘額,而能傳送一筆電子化的款項?電子資料並不是無記名票據,資料需要可信賴的中介與認證。

這篇論文提出一個解決方案:組成一個點對點的網路,公開網路,把每一筆交易發布給網路上每一個人。在你發布交易時,要指向此交易所牽涉到的此網路上的帳戶資訊。運用加密原理,以帳戶的軟體鑰匙,對你的發布進行簽名,以便於他方能夠確認這是你的帳戶。

快要可以運作了,還需要一個要件:如果有兩個發布相互競爭(亦即,你想一筆錢花兩次)則只會有一個發布被採用。

錯誤的解方:設計一個單位可以對交易進行時間戳,然後把最先到的納入。但這樣一來,又得要信賴第三方單位,等於白弄了。

劃時代的解方:讓各單位競爭來當”時間戳執行者”!我們勢必要有一個單位來執行這個動作,但我們可以避免事先指定特定人,或是每次都用同一人,來執行這項動作。

「讓大家競爭吧!」聽起來像是市場經濟。缺了什麼呢?競爭的獎勵。激勵。或是,資產。

讓我們把這個資產稱為「比特幣」。讓我們把競爭認證最新交易批次時間戳的各方稱為「礦工」。讓我們公開程式碼與網路,讓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這場競賽。

現在,我們需要一個真正的競賽。這篇文章出了一個方式:預備,開始!找出一個網路產生的亂數!這亂數非常非常難解,難到唯一方法就是使用大量運算力,耗費電力,來把它找出來。就像是《查理與巧克力工廠》裡,被寵壞的薇魯卡要她爸爸跟可憐勞工們幫她找出可以參觀巧克力工廠的幸運金票,礦工們用計算暴力搜尋他們的幸運金「數」。

https://youtu.be/b9mba2qb9do

為什麼要這麼刻意且耗費資源地競爭,來做一件對網路進行時間戳這麼簡單的事?因為,我們要確保競爭者們,都會因此付出真正的成本,如此一來,如果他們真的贏了這一場尋找亂數的競賽,成為這次指定的時間戳執行者,他們不會這個權力作惡(例如審查交易)。反之,他們會戮力地掃描每一筆待確認交易,消除任何想要雙花同一筆資金的使用者,確保所有規則都被遵守,並廣播認證過的批次給網路其他參與者。

因為如果他們好好遵守規則的話,網路就會按照設計來獎勵他們 …

… 以新產生的比特幣,以及想交易的人以比特幣來支付的交易費用。(現在可以知道他們為何稱為礦工,而不是時間戳使者了嗎?)

也就是說,礦工遵守規則是因為自利的動機,而做出對整個網路有益的行為。

你知道,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說過:

我們的晚餐不是寄望於肉商、酒商或麵包師傅的仁慈心,而是他們對自已利益的重視。

加密資產:網際網路裡,那隻看不見的手。

比特幣就是資本主義,純粹的。您應該很愛的!

所以,既然這些礦工們有帳單要付(主要是電費),他們應該會在公開市場上賣掉他們新賺來的比特幣來換取任何他們需要的法幣來支付,剩下來的就是利潤。因此,比特幣將會開始流通,需要的人可以購買,甚至投機的人也可以參與 (後面會再談到誰“需要”它,以及誰在投機。)

明白了嗎?這是一石二鳥之計啊:這個金融資產以一個由競爭性時間戳執行者們所構成的市場,來取代我們對於可信賴的集中機構的需求,與此同時,此一資產也在此無中心電子支付網路中,被用來當作數位無記名票據來流通使用(對!這是循環論證了,我知道。)

現在你瞭解比特幣了,讓我們進一步把這邏輯擴展到整體分散式應用的討論上。

一般來說,分散式應用就是讓我們可以在缺乏可信賴中央機構的情況下,完成現在原本就可以做到的許多事情(例如支付)。

再舉一個例子:Filecoin這個分散式應用可以讓使用者們在點對點網路的電腦裡儲存檔案,而不需要中心化的檔案儲存服務如Dropbox或是亞馬遜的S3。這個應用的加密資產也叫做Filecoin,用來激勵大眾與該網路共享多餘的硬碟空間。

數位檔案儲存並不是新的概念,電子支付也不是。新的地方在於,這些服務可以不需要一個公司來運營,這是一種新的組織形式。

再談一個例子。

先警告一下,這個可能會有點令人困惑,因為這個應用是更底層的概念。

有個分散式應用稱為「Ethereum」(以太坊),Ethereum是用來建構分散式應用的分散式應用。我相信讀者們多半都已經聽過ICO(第一次代幣發行)與Token(代幣)這些詞了,這些大部分都是在Ethereum上發行的。要建構分散式應用,不是一定得像比特幣一樣從頭開始,你可以選擇在Ethereum上做比較方便,因為:a) 這網路已經在運作,以及 b) 它就是專門設計來建構各種應用的中性平台。

Ethereum的protocol就是設計來激勵各方貢獻計算資源到該網路上,以便賺取以太幣(Ether;以太坊的加密資產)。這使得Ethereum成為分散式應用這些新類型軟體的新型計算平台。這不是雲計算,因為Ethereum本身就是分散式的(可以查查以太一詞在物理學歷史上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其創辦人Vitalik Buterin會把Ethereum稱為「世界電腦」。

總結一下,在這短短幾年內,這世界找到了一種無需中心運作者就能建構軟體服務的方式。這些服務稱為分散式應用,主要關鍵在於利用加密資產來激勵網路上的非特定人來貢獻提供服務所需的資源,包括運算、儲存、計算等等。

至此可以稍喘口氣,來感受一下這件事其實很神奇。只需要網際網路,一套公開協定,一種新類型的資產,我們就可以建構起一個可以有機整合資源,提供各式服務的網路。

有許多人認為這是所有軟體未來終將走的道路,認為這可以從根本挑戰FANG這四大天王(譯註:Facebook, Amazon, Netflix, Google)與風險創投等。

但我不這麼認為,因為我認為 … 分散式應用,相對於傳統軟體應用,對於大部分人是否真的那麼有用?這可能是個問題。

簡單來說,你無法證明對於所有人而言,比特幣都比PayPal或Chase好,或是Filecoin都比Dropbox或iCloud好,或是Ethereum都比Amazon EC2或Azure好。

事實上,幾乎在每一個面向,分散式服務的效率都比中心化的服務要差:

  • 分散式服務比較慢
  • 分散式服務通常更貴
  • 分散式服務比較難放大規模
  • 分散式服務的用戶體驗較差
  • 分散式服務的運作比較容易有問題或是不確定性高

而且,這些都不是只因為它們還太新。就算我們把區塊變大,就算是加入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s),分片處理(sharding),分叉,自我修復式帳本技術,或是其他任何改進方案,也是一樣的。這是本質問題。

這是因為這些服務設計的主要初衷就是為了去中心化(分散)。任何目標都必須臣服於此一大前提下,而這就是結構性的取捨所導致的問題。

記得前面說過的“刻意且耗費資源地競爭”嗎?確實,這就是以throughput(處理能力)的下降為代價的。記得前面說過的”運用加密原理,以帳戶的軟體鑰匙,對你的發布進行簽名”嗎?這裡的私鑰得比普通的密碼要更注意保存保護的問題 (普通的密碼可以想辦法恢復)。記得說過“網路沒有單一維護者”嗎?那麼,就代表要治理這個網路或做出決策,沒有太好的方法。

當然,你可以想辦法讓分散式應用更有效率或體驗更好,例如以受信任的單位來中心化管理使用者的簽名秘鑰與代幣,但這樣又回到中心化的老方法上,不如直接就用中心化的方式來做了。

因此,以比特幣來說,對它最好的描述不是「去中心化的PayPal」,更誠懇的一種說法會是:「一種極度無效率的電子支付網路,但因此可以換得去中心化的體系」。

不爭的事實是:中心化應用幾乎在每個面向都完勝分散式應用。

除了一個特性以外。


而且這個不只是所有分散式應用的優越特性而已,這是我們唯一知道的達成方式。

我在說什麼呢?

就是,免於審查(censorship resistance)。

這就是我說的干擾裡,不容易掌握的的真訊息。

免於審查的意思是:對於分散式應用的使用是公開且不受限制的,服務交易是不可被停止的。

更具體來說,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傳送比特幣給任何我想要傳送的人,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在以太坊上執行程式碼,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在Filecoin網路上儲存檔案 … 只要我能連接網路,能以其對應之加密資產付給網路交易費用,我可以自由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如果比特幣是純粹的資本主義,它也是純粹的自由。這也是自由主義者可能會著迷的地方。)

如果你們是加密貨幣的狂熱信徒,不願意相信我說的話,那麼至少你們願意聽聽Adam Back跟Charlie Lee說過的話?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800/1*2-__f-phfkMgEQcwvEc9hw.png

所以,我們當然不能說比特幣對所有人來說都比Visa好,但有可能對於某些用戶來說,比特幣是他們付款的唯一方式。

我們可以問這個問題:「對誰來說,這樣的取捨是有道理的?」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800/1*LqpR_ta2GBl8LUiw4bOyQg.png

誰需要免於審查的自由,更勝於中心化服務的速度、成本、擴張力與使用者體驗?

分散式應用如果要對特定族群有價值,那麼他們一定是出於能夠免於審查的考量來選擇這類服務方式。當然,這不是從投資投機的觀點來看的,而是從本質上來說的。

這些人是誰呢?

儘管並沒有很完整的資料可以分析,但似乎分散式應用的使用者可以大概分為以下兩類:

  1. 想與世界連接的人:世界上有許多地方的人民無法得到足夠的以傳統方式運營的服務,但還有辦法上網。

  2. 不想與世界連接的人:任何不希望他們的交易被審查或知道的人。

在這個架構下,可以進一步問:

  • 對誰而言,比特幣是最佳或唯一的支付方式?
  • 對誰而言,Filecoin是最佳或唯一的檔案儲存方式?
  • 對誰而言,Ethereum是最佳或唯一的執行程式的方式?

這些問題,直指此一科技背後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目前,大部分分散式應用都還沒有太多用處。以比特幣來說,目前接受其為支付選項的美國主流商家數目比2014年還少。很多人論及開發中國家可以使用比特幣作為支付系統,但是例如在中國,傳統軟體應用如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才是真正在這裡驅動支付大變革的方式。

同時,在暗網或是勒贖軟體使用比特幣的考量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大家不是為了「價值儲存」的原因來使用比特幣嗎?當然,這只是另一個說人們投資比特幣是為了長期持有的說法。但請記得我還沒有談論到加密資產的投資,我是在談由此項資產驅動的分散式支付應用是否對於某些人有用處。房地產只有在未來人類還願意在建築物內生活與工作的前提下,才有長期保值的功能。分散式應用也是一樣的。

那又該如何從免於審查的角度來理解Ethereum呢?畢竟,現在似乎有非常多開發者在使用它。既然Ethereum是分散式應用的開發平台,難道說有很多開發者是被審查或是被限制了嗎?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的。想開發金融產品的開發者們或是新創業者,並沒有開放而無限制的,對於世界金融基礎設施的使用權。Ethereum當然也沒有辦法提供這樣的使用權,但是它提供了另外一種不同的基礎設施,讓各方使用,例如創建並執行一個金融合約。

因為Ethereum是一個平台,它的最終價值來自於建構於其上的應用的價值總和。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看看在Ethereum上建構出來的東西是否有用,來評估Ethereum是否有用。例如,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免於審查的預測市場?免於審查的Meme?免於審查版的YouTube或Twitter?

儘管為時尚早,但如果目前Ethereum上已經創造的730多個分散式應用都還沒有一個似乎有用處的話,那麼似乎代表些什麼。即使在當年網路興起的第一年裡,就已經誕生了聊天室、電子郵件、貓咪相片與運動比賽分數等值得說嘴的應用。當今Ethereum的殺手級應用在哪裡?

所以,這代表什麼呢?

分散式應用與我們熟悉且熱愛的軟體應用有如此不同的特性,真的有人要使用這些應用嗎?它們有機會變成經濟體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嗎?這很難說,因為這的答案,雖然與此技術的科技演化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社會對它們的接受程度。

例如,傳遞加密訊息通常只有駭客、間諜跟神經質的用戶在使用,這現象似乎不會改變,直到最近史諾登與川普時代之後,幾乎從矽谷到Acela corridor的每個人都開始用Signal或是Telegram,WhatsApp是終端到終端加密的,新聞界採用SecureDrop來交付費用 … 這方面的技術是有一些提升,但最主要的還是社會的變化在推動著普及化。

換句話說,我們在雨林長大,但有時候環境會變化,知道如何適應其他環境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這就是目前在加密資產與分散式應用上投資的基本論述:要有定論還為時尚早,這個改變太大了,要是這裡面有一兩個分散式應用真的成為未來世界的一部分,那麼相關的加密資產將會有極高的價值,所以及早投資下注再看看事情怎麼變化,不要只因為還沒看到殺手級應用就半途退出。

這個論述還不錯,我也傾向同意。

我來總結一下:長期來說,加密資產的價值是由其支持的分散式應用的使用來驅動的。儘管還早,但目前的高估值仍有其道理,因為就算大量普及的機率不高,但潛在影響巨大,所以先上車來跟著一起看看未來的發展也不錯。

但怎麽解釋最近的瘋狂?

比特幣一年內翻五倍,以太翻了三十倍。加密貨幣總市值從一年前的120億美元竄升到高達1,750億美元。為什麼?(譯注:這是2017.10.17的統計數字)

就跟所有瘋狂的歷史一樣,目前非理性是最理性的選擇。

為了瞭解事情的真相,讓我們檢視一下買家與賣家的思維邏輯。從買家開始。

如果你很早就開始投資比特幣或以太幣,那你就發了筆橫財。在心理學上稱為「莊家效應」,你開始不把這錢當自己真的錢,覺得你很厲害且更願意冒險,可能還會把風險分攤到其他一兩個加密資產上。

如果你還沒投資,怕錯失機會的心理持續累積,直到那個豁出去的時刻來臨然後買入。也許你剛好看到比特幣的消息,搞不懂所以遵循巴菲特的(好)建議沒買進,你身邊的朋友們買了賺了錢,但你還是不理會他們。然後你又看到以太坊的消息,更不懂了,也不買,然後你的朋友們有買的已經開始準備規劃退休。這一堂課似乎有違背巴菲特的教誨,似乎應該只投資你不懂的東西?於是人們開始從頭檢查自己的投資邏輯,然後當比特幣創新高時,他們終於進場了。

這並不是好事。

因為,市場上總是會有賣家來滿足需求,尤其是當需求是來自於一群覺得他們永遠也無法理解,所以決定把錢押在任何聽起來複雜且能畫大餅的東西上時。

現在看看賣家。我指的不是買進又賣出的人,而是發行者,創造新加密資產的團隊。

基本的模式是:在規劃的分散式應用上線前,預售一定比例的新創加密資產,來供開發資金使用。這表示如此募集的資金是 a) 不具稀釋性,不是證券,以及 b) 不是債務,你沒有義務要還錢給任何人。基本上就是免費的錢,即使是90年代的網路泡沫時期也沒這麼好的事,這是創業者的黃金時期。因此,此一誘惑吸引各路人馬搶進ICO,甚至還不是要開發分散式應用。畢竟,ICO可以讓你在上線前就退場啊!

還有一種效應催化創業者來創造新加密資產:提早銷售加密資產創造了一群「有遠見的投資人」,他們提早購買了你的資產,因此積極協助你推廣,如果不是有金錢誘因的話,根本不可能存在。

這種思考的問題在於:其將早期投資者與早期使用者的角色合一。買進數位資產的人,與使用其關聯服務的人,重疊部分很小,尤其是像目前這種市場情況。這創造了一種產品與市場的錯覺。確實,人們是買進了你的加密貨幣,但那只是因為他們想致富,而你賣的東西其實就是「致富的方式」。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800/1*KwQ9xdCcSGOWvxGDWCEsHA.png

但「沒關係」,因為現在每個人都在發財。

現在最理性的選擇就是不理性。

只要那條線圖永遠向上走。

只有退潮時,你才會知道誰沒穿褲子。

與此同時,我也不會看空加密資產。

靠水晶球維生的人最後終將吞下碎玻璃。

考慮以下情境:加密資產總市值每幾年就增加一個量級,那麼2022年時會到達多少?可以確定的是當前創建的許多(或是大部分?)加密資產到時都不會存在,但2013/2014年開始的許多加密資產(被稱為山寨幣)現在也都早已消失。只有以太坊是例外,它靠著支持其他加密資產的平台功能,推動了這一波熱潮。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800/1*W0BqredNU2ydWC0jkGKL0A.png

戴蒙先生,結論是什麼?

讓我最後總結一下。

  • 加密貨幣(我偏好稱之為加密資產)是一種新的資產類別,用來發展分散式應用。
  • 分散式應用提供我們現在早已經享有的服務,例如支付、儲存或計算,但差別在於這裡的服務不需要中心化的機構。
  • 這種新的軟體運作模式對於需要免於審查的人有用,通常他們不是無法使用正常服務,要不然就是不想被識別。
  • 大部分人使用目前正常的應用服務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它們在所有面向都比分散式應用好上10倍,至少目前是如此。
  • 社會對於新科技的擁抱或是拒絕很難預測(想想加密通訊的例子)。
  • 長期來說,加密資產的價值取決於其提供的分散式應用是否有使用價值。
  • 短期來說,波動將非常劇烈,FOMO與FUD競爭,疑惑與理解競爭,貪婪與恐懼競爭(買賣雙方都是如此)。
  • 大部分購買加密資產的人都已重新檢視了投資邏輯。
  • 大部分創造新加密資產的賣家們並不是真的在建造分散式應用,只是順著瘋牛市場在販賣他們的新代幣;這並不代表分散式應用不好,只是代表有人在利用無知牟利,甚至他們自己都一知半解。
  • 不要長期看壞加密資產的發展:我們即將迎來比特幣論文滿十週年,加密資產仍無衰退跡象,分散式應用很可能在這世界取的一席之地,就像是我們長久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那些組織形式一樣。

祝您順心,

Adam

p.s. — 您可能注意到我沒有使用「區塊鏈」這個詞,我認為這個詞所創造的疑惑可能比創造的知識還多。

p.p.s —  我這裡沒有提及領一個相關話題:企業使用的加密帳本。我對此的觀點可以參考這裡

譯注:所有圖片來自於原文內容。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致戴蒙先生,以及任何努力想暸解加密貨幣的朋友。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dam Ludwin’’s “A Letter to Jamie Dimon” –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