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十):中庸

三(六十):中庸

三(五十九)提到了“中”,这可是有大学问的。中国人一辈子都在受到“中庸”的影响,也是国人千百年来一直研究的重点。

我们说一个人有着良好的传统教育,一定会说一句话:

自幼熟读四书五经。

这其中,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针对四书解释解读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就算一个中国人没有直接看过这些书,也早就在无形中被影响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图源:pixabay

《中庸》是一部讲解人生道德修养的哲学著作,是这样论述中庸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内心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感的时候,就叫做“中”,一旦有情况发生,点燃了你情绪的小宇宙时,用“中”的这个状态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就是“和”。

这就是要求我们平和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不要被自己一时的情绪所左右。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我们内心对于事物的观点,已经不自觉的受到了我们自身地位的限制和影响,如果再加上情绪的左右,那一个人做出的决策,堪称软哥咖喱,简直就不能看了。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唾面自干,扪虱而谈是雅士们追求的境界,平头百姓如果一时做不到,那么先试试上得厅堂在外吃得了满汉全席,下得厨房在家也能泡一碗老坛酸菜牛肉面吧。

摒弃外在价值的判断,不为外物所影响,“中”一点,才能看清楚一点,快乐一点。

结合到昨天说的三(五十八):张三,一个人,既不是somebody,也不是nobody,或者说,身为nobody却有着somebody的眼界格局,身为somebody也能了解nobody的琐碎细微,这样“中”得就可以毕业了。


零一二三历史汇总:
列表太长,具体请看:
三(五十九)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三(六十):中庸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