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有趣”

谈谈“有趣”


 

不可否认,有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是天赋。有些人有趣,有些人无趣;有些人理性,有些人感性;有些人悬梁刺股探究逻辑,有些人仅凭直觉就能力透纸背。




这,就是差距。




想想看,那个曾经拥有过于灵敏的感觉,拥有竭力追求微妙差别的好奇心,时刻寻找有趣的小孩,现在长成什么样子了?



==1==

我是个内向的人,很多时候,内向似乎和“无趣”画上了等号,我需要改变一下自己。




要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就得明白什么是有趣。作为一枚IT直男,可能很难想明白这个问题。




目前大致的结论,有趣有两种:野生的和学术的




生活经历丰富,阅读量巨大,擅于观察生活,让自己变成有故事的人,间接附带“有趣”属性。这也是大部分人的趣味养成路径,可以简称“野趣”。

像梁实秋描写男人的懒,说洗脸时只洗正面迎风部分,


“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

寥寥数字,跃然纸上。无趣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不热爱生活的人不会如此有趣。




另一种有趣,可以通过研习艺术来获取,像是人工培植,学习,认识趣味,可以简称“知趣”。(按照这个定义,不学艺术的人,是不是可以说他“不识趣”)




培养一点审美,认识到我们身边的艺术原则和影响,提升对周围世界的感悟能力,对万物有着更深刻点的评价,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有意思。



所有的艺术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表达感情。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整。




艺术,用共情的力量使现实显得更美丽。




艺术家本身具有夸张的本能和过度的幻想,所以他能扩大特征,推之极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但是每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学习来获取增强这种能力——日常生活中难以发现特质,在被艺术家们夸张表现出来后,还看不到吗?




简言之,暂时压制理性,培养幻想,放飞思绪,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发现生活的闪光。




与其幻想着成为高富帅白富美,梦醒后发现依旧一无所有依旧屌丝从而引发情绪的愤怒羞愧不满,还不如洗净尘埃,打开全身所有的传感器,通感体会这个世界,获得愉悦启迪升华。




让幻想成为美好的翅膀,别沦为现实的傀儡。 





 前段时间,穿着特步去相亲的阿里程序员被拒的事情闹得挺火。要在几年前,我肯定是坚定的鄙视女方阵营中的一员,而现在,我深刻反省中……




女孩说:“我喜欢精致一点的男生”,这真的一点错都没有。不精致的男生,很大概率缺乏艺术修养,神经大条,陌于表达情感,最要命的是,他意识不到这些都是缺陷。




是的,这是缺陷!这些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无趣。




像下面这位求助者,应该惩罚他孤独终老。没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还没心没肺没趣。很可惜,大多数直男都有这种毛病。如果稍微精致一点,有些艺术素养,就不会有如此幼稚的提问和如此扎心的回答了。 



 生活和生存,差别大了。



现代文明发达,给我们带来了极多的便利。但文明过度的特点是观念越来越强,形象越来越弱。对于码农来说,这点尤甚。


教育,谈话,思考,科学彼此不断发生作用,使原始的印象变形分解消失。代替印象的是赤裸裸的观念,分门别类的字儿,等于一种代数。日常的精神活动从此变为纯粹的推理。

一般女生,她不需要你扒拉扒拉键盘整出个“hello world”,也不需要你给她讲解到底java还是python更高级;她只需要亲戚来了一杯糖水一只暖手一个拥抱就够了。可是很少码农懂这个,他会给你分析大姨妈的前世今生而喋喋不休……




当初结婚时,我让爱人和我一起住了5年毛胚房,那时真的是家徒四壁。没钱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似乎从没想过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委屈,是一种下嫁,傻傻单纯的觉得世界已经很美好了,毕竟比我在9平方的陋室蜗居要好很多了。被唯物主义洗脑了,也从没想过在精神层面补偿一下爱人,很是内疚。




还好那时多多少少还有些“野趣”,并非硬生生血淋淋地度过了那段时光。如果那时就“知趣”的话,此时的回忆会更加甜蜜。




就情感特质与趣味要求而言,保守地估算一下,男人就像史前动物,距离女人还差几亿年的进化。不信我们看图: 



 

==2==

埃德温·J·德拉特(Edwin J. Delattre)比较了学习技术学科和学习人文/艺术学科的目的:


当一个人学习内燃机的机械构造时,学习目标是他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建造或维修这类发动机,有时他应该更容易因此而找到工作,从而改善生活……

当一个人学习人文学科(艺术)时,学习目标是他应当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建造或者修复一种人生……

看到没?差距就在这里。前者是器,后者是道。人家姑娘追求一个有趣的灵魂,更细腻的人生,何罪之有!

姑娘和码农的差别,就像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区别。




拉丁民族天生的早熟细腻,对幸福十分苛求,要求微妙的刺激,不满足平淡的感觉。他们感觉敏锐,行动迅速,往往趁一时之兴,遇到刺激high得太快太厉害,甚至于忘记了责任和理性。




而日耳曼人感觉不大敏锐,更安静更慎重,对快感要求不强,喜欢内容过于形式,不容易受急躁和使性的影响,有恒心,能锲而不舍,从事于日久才见效的工作。比如德国,是一个创立形而上学和各种主义的国家。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和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都凿好了。




很惭愧,至今为止,我活得还是像那个程序员,目前是努力从日耳曼特性向拉丁特性学习转化中。如果可能的话,下辈子希望我是个拉丁族人,活得更随性有趣一些。




不过,“知趣”的过程,对纯理性患者来说,绝对是一条苦逼的道路。要从理性回归感性,从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概念跳出,重回本真,


那是要花足了力气,经过剧烈的病态的抽搐,依靠一种混乱的危险的幻觉才能办到。

最近在看丹纳的《艺术哲学》,它的中心思想是:艺术不是孤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环境把艺术带来或带走,犹如温度下降的程度决定露水的有无。丹纳将此发展为一个严密与完整的学说,并以大量史实来论证。




艺术就像是花朵,开得最艳长得最高的那朵;要分析艺术,就要从种子(种族及其基本性格)和植物(民族本身及其特性)开始研究。




我从小对历史和地理都不太感兴趣,觉得没用。那时真的想过:怎么会有人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现在倒好,丹纳所提之论据都是历史,外国人名字又长,地理又影响文化,看起来简直苦不堪言。在介绍艺术家风格时,长篇的作品描述与分析幻想看起来高深莫测……




有艺术细菌的人,看了这些例子,应该是对作者的论述更加信服,而我,往往迷失在各种长达几页几十页的例子中,一叶障目……

丹纳说:


人的心灵好比一个干草扎成的火把,要发生作用,必须它本身先燃烧,而周围还得有别的火种也在燃烧。两者接触之下,火势才会更旺。

时至今日,已经存在很多火种了,有些业已燃烧了上千年。历史上那么多艺术家,生活中那么多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品,散落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只待我们去发现,去经历那一场场的邂逅。




有趣的灵魂很多,关键是要能感受到他们,让原本彼此孤立的生命在寂寥宇宙的某时某地,相印成趣。 



 

==3==

艺术有其基本的定义和概念,而且通常非常复杂充满争议。只有通过比较系统地学习,才能更容易接近作者的审美体验,产生共鸣。




希望经过我刻意的学习,能有一些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感受,能够以认知联系更多的事物与现象。联系越多,意外越多;意外越多,惊喜越多;惊喜越多,趣味越多——目标达成~


我们看的书报和我们的知识在我们精神上堆满了抽象的符号;我们凭着调度的习惯,以有规律的合乎逻辑的方式,在各个符号之间来来往往。至于五光十色的形体,我们不过瞥见一鳞半爪,而且还不能久留,在我们内心的幕上才映出一些模糊的轮廓,马上就消失了。如果能记住形象,有个明确的印象,那是全靠意志,靠长期的训练和反教育的力量。

这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教育让我们迷失了具体的形体,可是我现在需要依靠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来掌握一定的原则,像是奥罗波若蛇。 



 要看多少书?要想死多少脑细胞?何时能达到?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无法预测。可能今后对于神话,对于哈利波特之类的题材,不会再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了吧。




这个旅程,我刚刚开始,少学点“有用的”知识,多了解点“无用的”东西,你,要一起吗?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吻火者说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谈谈“有趣”

# cn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