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的焦虑感普遍越来越严重,说到底还是知识的渴望,认知的提升方面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学习是终身的事,即使离开学校几十年,如果一个人持续阅读,这种焦虑感将会比社会平均水平低很多。
那么究竟应该看些什么书呢?很多人没有答案,疏于思考,被杂乱无章的思绪所牵引,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他们始终等待着,等待别人现成的答案。于是到处追着公知大V,讨要各种推荐书单。
只是,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认知水平不一,当你得到的书单越多,就越容易陷入迷茫。况且,有些人推荐的书单,可能大部分连他自己都没有读完过,之所以给出建议,仅仅是想彰显自己的逼格而已。
对于想要看书,但还没有完整知识架构,不知如何选书的初学者,本不应该讨论什么书单。
初学者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一本书我看不下去?深究下去,他们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从一本书里面读不到对我有用的东西?
原因是阅读理解问题。作者和读者从来就是一对矛盾,作者能否让读者完全理解,并且尽可能得到最多感悟,这是专业活,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知名作家和专业记者了。而人类之间的沟通又是何等的艰难!
大部分书单考虑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可读性。各大电商都有畅销书排行榜,读畅销书会有一种快感,类似于吃油炸食品喝可乐那样,当时感觉很爽,但是营养价值和带来的身体危害就见仁见智了。
现代人追求效率,比较常听到的一句话是
“你喜欢喝牛奶,难道还要去养一头奶牛吗?”
因此,很多作者写作时,想的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广大读者也乐得吃鱼的痛快,而无需忍受钓鱼的孤寂。
只是,思想认知这种事情,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形成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深入底层原理,才能更快融会贯通,将书本知识据为己用。只读畅销书,容易浮于表面。就像在冰山上游历,固然有奇峰险峻,旖旎风光,但是水面以下的体量9倍于你日常所见。
当然了,据报道2015年国人平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在一个人连水面上的风光还没见识足够,谈什么还要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这种状态不会长久。一个人要想寻求意义和价值,最终获得Inner peace,深度阅读是有效的途径。深度的阅读和思考,必然逃不掉哲学。
作为被唯物主义从小洗脑的迷信数理化的屌丝们,在没有人引领的情况下,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广泛的思考,才有可能突破原有认知限制,主动地步入哲学殿堂。
这时,阅读算是开始上了一个台阶了。你会惊喜地发现,原以为干瘪枯燥的哲学所关注的,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生死死。
借用《哲学的故事》序中一段话:
哲学,这个曾经集众学科于一身,主持构建世界和谐景象和行为之真善美的“带头人”,如今却在不同知识洪流的激荡冲撞中心力交瘁,不得不逃离寻求普遍真理的战场,走上隐蔽的羊肠小道以回避人生的种种问题与责任。人类掌握的知识已远远超出其理性所能承受的极限。
你不可能总是想着只读那种对自己的人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书籍。事实上,在一生的经历中,碰到这种书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所有你读过的书籍,会沉淀在你的身上,思想中,最终会蚀刻到骨子里去。
经验的累积在于前期的浪费,大量阅读包含垃圾书在内的浪费。因为你事先很难判断人生的核桃到底是什么。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才能自主判断这是一本好书,还是坏书,渐渐就会有经验从前言,序,甚至是书名来预判一本书的价值。
所谓书单,说的是这个list对于一个人刚好合适。所谓合适,是在诸多的不合适中尝试出来的唯一通路。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吻火者说,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扫码关注。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没有什么书单不书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