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并曾经一度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我。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才发现,当初年幼的我,实在是蠢爆了,深刻地体会了什么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阅读分两种,一种是获得型的资讯类阅读,一种是提高型的理解类阅读。
资讯类阅读是看读得懂的东西,只能作为消遣而已。而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则是必须要进行的且不一定能轻易看懂的东西。
只有能够提升认知,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我们需要通过理解类阅读来持续地获得知识,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满足于得到一个数据或者信息,记住更多的资讯。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阅读有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系统化略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比较阅读)。
前两个层次应该在我们初中毕业时就已经掌握的;第三层分析阅读是特别追求理解的,要求阅读时能提出许多系统问题,最迟也应该在大学毕业时完全掌握;最高层次的主题阅读,是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
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有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很多人都知道读书有好处,嘴上说要多看书多学习,但其实他们只看自己喜欢的内容,只接受和他们自己相同的观点,阅读并没有让他们进步。
他们看事情不客观,不相信科学的理念,靠想象判断是非。爱评论别人,喜欢不了解情况妄下结论。
相当部分的人们,在从学校毕业后,就没有了阅读习惯,或者恢复到基础阅读的层次。这从今日头条庞大混杂的读者群那些群魔乱舞的评论中可见一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跟大多数人一样,观察到的是偏倚,感受到的是枷锁,意识到的是失望。
有些事情暂时想不清楚,需要重新回到阅读的状态。因此真的有了“三日不读书而觉面目可憎”的感觉。
就以《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例,我早就拥有了这本书,之前也翻过,但是看不进去:里面枯燥的概念让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毫无实用价值,现实繁杂苦累,有这时间还不如闭目养神。
但是,对世界的思考,对于知识的渴求让我恢复了之前的阅读习惯,这才又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吸收前人智慧的重要性和巨大的好处。
文字沟通的损耗非常大,阅读障碍几乎成了通病。
快点治病吧~~
综合自微信公众号:吻火者说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读读读 | 品乐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