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其实从小就听说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而经过这段时间的艺术学习,我对于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你可以从艺术当中看到该民族的典型特征,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
从各个民族的艺术品,艺术史当中发现他们的文化符号,并和现实生活对照比较,不但能让我们更快理解他们,同时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看到不同的著作对同一类问题看法的相互印证,补充,甚至于相争,也是非常有趣的。
我目前处于单纯的学习阶段,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整合概括,所以仍以读书笔记为主,主要是记录从书上得来的信息和灵感。估计看上十几本相关书籍之后,就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和见解了,我很期待~
在几个古老民族的早期艺术中,人像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埃及
埃及是一个统治者迷罗河上下游的庞大帝国,埃及的人像雕塑,是这个庞大而接近严密纪律,一丝不苟的大帝国精神的象征。
拉美西斯二世坐像
如同巍巍的金字塔,这个造型已不再是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而具备了代表一个共同生活的民族更内在的精神,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的符号,蕴含了复杂的民族历史共同的记忆和情感。这是一个巨大而准确的三角形,一个从下至上,层层叠加,逐步趋向服从于最高的唯一的一个顶尖的归属过程。
图源:pixabay
几何造型几乎遍布在他们的艺术中,甚至于把复杂柔软的人体也尝试简单化成更简单准确的几何图形。
希腊
正如之前在《艺术哲学》品读(四):希腊的雕塑里讲的一样,
在制作雕塑的人以前,他们先制造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第一流雕塑,和造成完美的身体的制度同时发展。
希腊的塑像艺术不但造出了人,最美的人,并且造出神明,而据所有古人的判断,这些神明是希腊雕像中的杰作。
公元前470年前后,希腊的人像雕塑完成了至今西方人人奉为典范的形式。
学艺之神和小酒神
印度
埃及是在不动的基础上,树立了重心永不移动的造型典范,希腊是在平均的力的布置上求重心的相互和谐,印度的人像雕刻,一开始既惊心动魄的姿势,夸张了这重心的不稳定性。
印度舞蹈中肢体的曲线,恐怕没有一个民族能够比拟,和他们的人像雕塑一样,他们的肢体以腰部为中心,常常错离了上身和下身的关系,产生不平衡和强烈律动的视觉经验。
印度人像工艺品
没有一个民族比得上印度在潮湿多雨,热气氤氲的蔓藤丛林中视觉经验的朦胧,他们接触的是自然界的繁茂,缠曲,丰硕,是热带丛林旺盛的原始生命。
造型上的曲线,舞蹈上的婀娜多姿,和他们音乐上近于呢喃的梵唱的催眠效果,都是同一个系统,是审美上的选择,成为了印度的文化符号,是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和情感的母题。
中国
中国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比较起来是十分逊色的。西奥多•鲍伊说
“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发展,主要是源于西方对于个人的重视”。
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从不把伟大的概念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使得中国漫长的上古时代没有留下重要的人像艺术,而是以千变万化的兽面符号代替了每一个个人。
春秋青铜壶
俑的历史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俑的出现,是为了替代活人用来陪葬。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
除了中国最有名的秦始皇兵马俑比较高大以外,大部分的以俑为性质的人像都十分的小,只是代替活人的符号。春秋以后,器物上的纹饰已经从周的兽面变为了人像,但这些人像仍然是人群,而不是英雄式的个人。
兵马俑
西周玉人像
脱离了以兽为代表的图腾时代,脱离了神秘的对自然的恐惧,人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与尊严。
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像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中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成为中国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美的沉思》品读(二):人像艺术的欣赏 | 品乐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