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个河岸边上的寺庙,山门两边的石狮子就滚到了河里。多年以后,人们准备重修山门,想要把那对石狮子打捞起来。
但是时间过了这么久,到底去哪里打捞呢?有人就想着石狮子掉进水里,应该是被水冲着跑了,应该去下游打捞。可是沿河搜了十几里都没有找到。
一个教书先生就说石狮子这么重,怎么可能被水冲跑呢,它们应该就在掉落的地方,因为河底泥沙松软,石狮子在里面会越陷越深,所以应该就在山门附近的泥沙中寻找。但是人们深挖了一遍这周围的区域,还是没有。
一位老河工说,石狮子坚固沉重,泥沙松软,它刚掉入河中,应该就在附近。河水的力量不足以把石狮子冲走,但是由于狮子的阻挡,流水会不断地冲刷石狮子底下的泥沙,时间长了就会冲出一个坑,石狮子就会倒进这个坑里,然后流水接着冲刷,又会形成新的坑……如此这般,石狮子应该在掉落地点的上游。
人们于是逆流而上,果然在上游几里远的地方找到了这对石狮子。
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人们按照直觉,肯定是选择是狮子会被水冲跑,这就属于基本上没有思考,随便下了个结论。
而教书先生呢,他见识比较多,潜意识里面有密度的概念,思考一番后认为石狮子会留在原地,这个结论实际上是有思维活动迹象,不是信口开河得来的。
最牛逼的是老河工。他对流水和泥沙有着深刻的认识。流水,泥沙和石头之间的动态关系,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想象得到的。这个过程被总结成一个结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人们其实有很多类似的经验,局外人是不知道的,但这些都是这个世界的规律。这些规律口耳相传或者被记录入书籍,流传了下来。这样的经验越来越多,人们就把类似的属于同一范畴的放在一起,形成了学科。
图源:pexels
一个人要想获得这样的经验,当然可以去亲身体验,但是这需要时间的积累,效率实在是不高。并非所有的经验都需要亲身经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必要性。
不要重复发明轮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有可能看得更远,抵达更高的层级。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学习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