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因为小时候生病,在19个月大的时候成为了一个聋盲人。
在这里,我不想说这本著作看待生命的积极的一面,太多的人都用各种花样姿势解读过,我想说的是另一面——
对盲人来说,追求光明可能是一种执念。
正常来说,海伦·凯勒应该不记得她在生命最初19个月世界的样子,你能记得你那时的情景吗?
所以说,她对光明的追求,可能仅仅源于她和一般人不一样——正常人都能看到光明,她不愿意特立独行,很向往正常人的生活。
如果她真的有了三天光明,很有可能她最终无法承受。
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写过一首诗: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曾经拥有有些时候比永不曾见过要残忍得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担这样的后果。
得不到比已失去要幸运的多。
况且,很多时候,黑暗比光明更适合思考。
黑格尔就说过:
智慧女神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才起飞。
昏暗的环境更容易产生思想,发生奇迹,而光明容易让人分散注意力,朗朗乾坤往往无事可做,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一般两个人谈恋爱,总喜欢往黑的地方跑,而不愿意有第三者出现他们中间,如果有,就会被称为“电灯泡”。电灯泡是什么?电灯泡就是带来光明的东西啊!
还有不少关系会“见光死”,本来好好的,大家感觉良好很幸福,光来了,就死了,着实是可惜。
所以说,黑暗比光明重要得多,我们还是应该安于黑暗,喜欢黑暗,拥抱黑暗,黑暗是人类繁衍的重要条件!!!
零一二三历史汇总:
列表太长,具体请看:
三(七十七)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三(七十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