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品读(二):艺术奇特的起源 | 品乐书会

《艺术的故事》品读(二):艺术奇特的起源 | 品乐书会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系列的文章是对《艺术的故事》一书的品读和自我体会,因此不光是会总结概括这本书,还有自己的想法以及从别处得来的启发,也会一并记录下来。

多方综合,集中理解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当然现在仅仅是刚刚起步,一切学习方式还在摸索当中。


在人类社会伊始,没有纯粹艺术,无论是绘画或雕塑,都是有明确用途的东西。

不知道一件东西是为了满足何种需求,就没有办法对这个物件作出恰当的评价。同样,如果对过去艺术的服务目标不了解的话,也就很难了解过去的艺术。

作为人类祖先的“原始人”,对于实物和图画之间的区别不是很清楚,因此会出现对着人像实施法术的行为。

就使用而言,建筑和制像(image-making)之间没有区别,他们建造茅屋是为了遮身蔽雨,挡风防晒,为了躲避操纵自然现象的神灵,制像则是为了保护他们免遭其它超自然力量的危害。他们把超自然力量看得跟大自然的力量一样,实有其物。换句话说,他们制作绘画和雕塑用来行施法术。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原始人类在洞穴内部画的那些野牛,鹿等图像,绝不是为了装饰住所,很有可能是原是狩猎者认为只要他们把猎物画下来,用他们的工具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就会被捕获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原始人在经历了围猎,搏斗的生死体验之后,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们记录下这些图案,又或者只是想讲述一个故事呢?一切不得而知。

画画是人的本性,尽量将自己代入到作者当时的环境中,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作品。

image
野牛,约公元前15000-前10000年,洞窟壁画

image
马,约公元前15000-前10000年,洞窟壁画

原始人类有很多特殊的仪式,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作为信仰,那时的艺术品就是要在这些部落活动中实际使用的,当然仍然给当时的艺术家们留有表现自己气质的余地。

那些艺术家们的技艺经过长时间的磨练都已经非常惊人。像信息栏的毛利人在木刻方面就已经非常娴熟了:

image
毛利人酋长房子上过梁雕刻,19世纪初期,木雕

同样,在尼日利亚发现的12~14世纪的青铜塑像也非常精美逼真,跟现在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部落艺术品看起来那么粗糙生疏呢?

以人像为例,部落艺术家可能发现了五官的形状不重要,只要它们的相对位置大致照旧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因此

他用自己最喜欢和最顺手的形状去构成人物或面孔。结果或许不大像实物,但它会保持一种图案(Pattern)的统一与和谐。

下图是一个面具,

那种面具也许使我们觉得巧妙诙谐,但它的寓意却恰恰不是好玩。它表示一个吃人的山鬼,满面血污。但是,尽管我们也许不理解它的意思,却仍然能欣赏它周到细致地把自然的形状改变为一个协调的图案的手法。还有很多这类的伟大艺术作品,就产生于艺术的这种奇特起源时期,我们也许永远也不知道它们的寓意何在,然而却仍然能够赞赏它们。


伊努伊特的舞蹈面具,约1880年

这个雕刻被认为代表雨神。我们初看之下会觉得形象怪异。但想像一下他们的想象:天空的闪电好像巨蛇,以蛇作为闪电的标记,成了一个字。这个雨神的雕像,其口,鼻,眼都由蛇构成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阿兹特克的雨神特拉劳克,14-15世纪

当然,我们对这种神秘的起源认知有限,但是,如果我们想了解艺术的故事,那么有时想一想书画同源是很有帮助的。

由此可见,原始民族的作品与我们现在不同,不是由于技艺,而是由于观念。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艺术的故事》品读(二):艺术奇特的起源 | 品乐书会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