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累

image

之前说了,“”主要是由人的情绪产生的,那么,照料好自己的情绪,就有可能让自己“不累”,至少是,少点“累”。

比如,很多上班族都在为自己的中餐苦恼,饭点一到,不知道该吃什么。理论上的那么多选择,往往落到实际根本没有东西可吃;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出门应该怎样穿戴,往往在家磨蹭了半天,结果还是一团糟地出去见人了。

类似的琐事会吞噬我们的情绪,如果一件连着一件接踵而来,很容易将人拖垮。

有心人就会给自己想点办法,摆脱这些琐碎的牵绊。

比如李笑来请人吃饭,他觉得这家店的鲈鱼不错,他在请人吃饭的时候,就直接点了8条纸包鲈鱼,每人一条,简单粗暴,拒绝选择焦虑,也杜绝了那些问他要求随口而出就是“随便”的人。不仅省下了时间,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吞噬情绪的黑洞

那些不愿意浪费精力在自己穿戴的人,比如乔布斯,比如扎克伯格,他们最终选择的方法是:不换衣服。不是说穿在身上一直不换,而是同样的衣服买上一柜子,每天穿一样的,自己舒服了,也避免了额外的操心——所以我没看到的乔布斯总是黑色T恤+牛仔裤,扎克伯格总是一件一件圆领T恤+套头衫。

把这些琐事变成一个固定的流程,有美妙的好处。尽量确定一些无关紧要事情的流程,能够让自己不会因此而“累”。

还有一种情况,非常影响我们的情绪,就是面对负能量过多的人。

负能量过多的人,一天从早到晚都在抱怨,都在向周围倾倒“垃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很容易习惯于一个环境而不自知,“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时间长了,自己也会被这样的情绪影响,向“垃圾人”发展。

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要主动地,有意识地远离这些负面情绪的导火索,保持一个轻松愉快地好心情,才能让自己“不累”,至少是,少点“累”。

最后,还有一条最重要的,让自己“不累”,最好的方法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睡眠不足的人自控能力会变差,会更轻易地服从于短期冲动,不能合理决策,注意力也不集中。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睡眠不足时,情绪冲动,会做一些事后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然后又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弥补,疲于奔命,这样不累才怪!!

希望我们都“不累”,永远走在快乐之路上~~

图源:pixabay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kissfirer.000webhostapp.com/2018/10/%e4%b8%8d%e7%b4%af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不累

image

每个人都有累的时候,可能有的时候,你会感到已经到极限了,累趴下了,不能再动了,哪怕就是再动一下小手指头,都会要了亲命了。

有科学研究,当一个人感觉到累得无以伦比简直一根汗毛都不能再动的时候,给他们的四肢一点刺激,比如微小的电信号,肌肉还是可以很活跃地动起来的。这说明,“累”这个感觉,是大脑发出的指令让人休息,而不是真的“肌无力”了。

大脑有一个机制,就是预判到身体可能吃不消的情况下,会下令停止,让身体休息。但是,这个机制留下的余量很大,往往都是超前判断,提前下令,目的就是保证“物质不灭”。

一个人如果能够冲破这种机制,战胜这种自限性,那就成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挖掘自身潜力,突破自我了。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突破自我呢?

是那些有信仰,相信“意义”的人。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建筑工人们在干什么?三个工人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工人回答:

“我正在砌一堵墙。”

第二个工人回答:

“我正在盖一座大楼。”

第三个工人回答:

“我正在建造一座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

可能很鸡汤,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个人会在每天8小时搬砖加水泥之后再考虑些什么吗?不会的。他会觉得自己每天都“累趴了”,下了班最好是啤酒小龙虾伺候着,犒劳一下自己;第二个人会稍微用心一点,因为他知道,自己决定着这幢楼的诞生;第三个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他能够给整个城市的人们带来点什么,他会不断地思考总结进步,实现突破。

这个世界本没有意义,你赋予它什么,它就是什么。

没有意义的生活,最大的感觉就是“累”。

你觉得世界没有意义,那就真的没有任何价值。几乎所有的自杀者都是这样的: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没有任何意义,活着太累了,我需要解脱。

然后,他们就真的解脱了。

所以,想要自己不那么累,就给自己多找些意义。

图源:pixabay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你决定了你的孩子

image

今天带儿子去公园玩,碰到了一个他的同学。平时很少碰到他。

他的妈妈坐在椅子上专心地看着手机,他拿着一把手枪玩着。看到同学2个小人都很开心,兴奋地叫着对方的名字,儿子骑着滑板车,他在后面追。

玩了一会,同学也想玩滑板车,儿子很大方地给他了。在这整个期间,母亲只是偶尔看看小孩子的状况,然后接着玩手机。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的同学竟然不会玩滑板车,这让我感到惊奇。这时,那位妈妈过来了,说:

这个玩具很危险,还是不要玩了吧!

孩子当然不愿意,一定要玩。我请儿子教他的同学,没想到儿子教学生还是有模有样的,也挺有耐心。同学学得也挺认真,看得出他运动机能完全没有问题,只是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玩具。
image

我儿子在3岁不到就已经可以做一些花样了,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不会滑这样的滑板车,挺颠覆我的认知的。家长到底要怎样养育孩子呢?是远离一切潜在的风险,还是鼓励孩子去冒险?这两种情况养育出来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表现大概率是不一样的。

每一个孩子刚出生时其实差别不大,在随后的十几年迥异的教育环境下,差别会越来越大,大到令人惊诧的地步。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的想法是,男孩子尽量去折腾吧,挫折受伤都是小意思,不必太在意。但在实际生活中,我还是比较宅,导致儿子似乎也比较宅,胆子也小。但是在最近这一年的陪伴中,我发现小孩子还是喜欢外面的世界的。往往他在看pad的时候,只要我邀请他出去玩,基本上都会很开心地和我一起出去。

前2个月在公园碰到了他另一个同学,那个同学很厉害,爬高探低特别利索。儿子和他在一起胆子也大了很多,跟着他学了不少东西。
image

image

所以说,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同龄人,完全由家长,老师这些大人教出来的小孩,是有缺憾的。

那位妈妈带着同学走了以后,儿子又找了几个小伙伴一起玩到天黑,我们才回家吃饭。
image

image

image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开心成长,拥有一个完善健康的起跑线~~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kissfirer.000webhostapp.com/2018/10/kid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你决定了你的孩子

关于“聚贤阁”的一点点说明

当我5个月前来到steemit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懵懵懂懂地发了一贴,然后和 @kingwriting有了互动,加了微信号以后,她拉我进了一个微信群,记得那时叫“steemit 大鱼点赞群”吧。在这个群里,我慢慢地知道了steemit的一些规则,也和群友们有了互动。再后来,被群友宽宽的大马路 @wwstreet介绍到了新手村 @team-cn,认识了龙虎豹和更大的一帮人,然后才有了现在的我。

这个“steemit 大鱼点赞群”是我在steemit的起点,后来在 @kingwriting的建议下改成了“聚贤阁”。其实里面没有什么贤人,就是一群俗人。当时群里最活跃的当属 @kingwriting了,她喜欢那些所谓的“有质量”的帖子,并发起了“巅峰美文”活动。

再后来, @kingwriting不知所踪,连带着活动也烂尾了。

再再后来,“聚贤阁”犹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机。

再再再后来,因为我的“初恋”情结——毕竟这是我来steemit进的第一个群吧,于是和实际生活中忙得不可开交的原群主 @forrestrun商量了一下,接任了群主。

接了群主,是想做点事情。但是做什么事情呢?还没想好。只是心里隐隐有些期盼,有了点要求,希望自己能够给社区带来点什么,希望能有不一样的玩法。这点点小心思都在乌托邦游戏里面说了。

虽然说目前这个所谓的“聚贤阁”里都是一帮俗人,暂时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在探寻各种可能,但还是有点小小的要求:尽量不要把自己大部分的SP都代理出去。

具体的理由可以说很多,但是缺点显而易见——新人不代理sp出去,大概率得不到较多的点赞。而cn区的2大良心项目,确实可以给新人提供10倍以上的回报,这是很诱人的。我自己也曾代理出去很多(以拥有sp的百分比计。我至今也没有几个sp,绝对值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一个SP为王的社区,SP决定了你发帖的价值,因此很多人都想抱大腿,我也想。只是,如果每个人都代理出去了,大腿又从何而来?

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大腿,如果掉了,那一定是一桩恐怖的肢解案件。

所以,欢迎想要不一样玩法的steemians加入“聚贤阁”,和一群俗人一起探索各种可能性。

“聚贤阁”目前有一个小活动,就是码农 @liuzhixiang 是为群里小伙伴提供的抽奖点赞活动,每天由程序随机选出前一天的两(三)个帖子进行点赞,这是大家的福利。

这是昨天的抽奖帖,欢迎围观:聚贤阁群友小乐透2018-10-23

图源:pixabay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关于“聚贤阁”的一点点说明

难和易


中国有句俗语,叫“万事开头难”。各位有没有想过,这说的到底对不对?

有人还拿“飞轮效应”来举例说明:

我们在刚转动飞轮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刚开始的每一圈都要非常用劲才行。但是随着飞轮越转越快,在突破了临界点以后,飞轮本身的重量就会成为推力的一部分,我们只需要用很小的力气来推动,它也能飞快地转下去。

看着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刚开始转的时候,因为要打破它静止的惯性,必须对它用很大力气。这就像到最后飞轮飞速旋转时,它本身拥有很大的运动惯性,你要让它很快停止下来同样也需要花费大力气。

按照这样的说法,那么我们也能说“万事结束难”啊!

实际上,一件事之所以难,难在两部分:怎么想到这件事,以及怎么完成这件事。

还有一句俗话,叫做“知易行难”。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真正难的,不是“行”,而是“知”。有了想法,才能依靠执行力去实现它,难就难在,其实大部分人是人云亦云,没有想法的。人生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天才的灵光乍现的想法是最难的,如果你拥有一个美妙的创意,那么现今社会很容易找有人来投资你。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成问题,关键是想法,是这个“知”。

而关于怎么完成一件事:有了方向以后,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坚持,难也就难在坚持。

行百里路而半九十”。各位能够来到steemit,多多少少是喜欢写点东西的。写东西这件事,开始也很简单——一个人活了那么久,还没有一点经验想法可以输出吗?难就难在持续地输出。据有的统计数字说,只有3%的作家最后写完作品,其余的97%都放弃了。不管这个数字是否正确,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而开始,几乎每个人都会。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万事开头难”吗?如果赞同我的说法,就来赞赞我吧。这个开始很简单,难的是你持续地每一天都来赞我。

不信?你试试就知道了,哈哈~~

图源:pixabay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kissfirer.000webhostapp.com/2018/10/easy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难和易

灌顶


说到“灌顶”,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醍醐灌顶”。

醍醐是什么呢?是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

“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醍醐灌顶就是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我就有点不明白了——劈头盖脸地浇你一头油,你怎么会感觉到清凉舒适呢?真的很不明白。难道“油头粉面”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被灌过顶吗?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还有一个词,叫“如饮醍醐”。这个方式就让人好接受多了,吃吃喝喝多好啊,还能受启发,简直就是吃货的最爱啊。

查了一下,灌顶有很多种,比如铃杵灌顶,甘露灌顶,智慧灌顶,净光灌顶等;按照顺序来分,又有第一次得到上师灌顶,就称为基灌顶。在成佛之前最后一个灌顶,被称为果灌顶;按照方式来分,又有结缘灌顶,秘密灌顶等等等等。

我不是修道之人,对于这么多的灌顶实在是区分不清楚。不过,应该还是有很多和我一样不懂的人,想要追求“灌顶”。

他们渴望一劳永逸,碰到大德之人或是权贵之人就希望对方给自己来了灌顶,从此以后就大彻大悟,顺风顺水,走上人生巅峰了。

但实际上,灌顶仅仅是一个开始。就像一粒谷子,当有了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这颗稻谷就变成了一个种子,就可以发芽。灌顶就相当于给每颗稻谷一个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正规的灌顶就是这样。

有了合适的环境,长成什么样就看每个种子自己的努力了。如果本身不用功,还是可能会烂在泥里变成别人的养料。

所以说,在自己没有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之前,不要盲目地追求“灌顶”这件事,毕竟,还有一种灌顶,叫“水银灌顶”,万一被你撞上了,可是有灭顶之灾啊!!

名词解释:

水银灌顶:一种酷刑,把人埋在土里,在头顶开一个十字,也有说法是把头皮割掉、把水银灌进去。因为比起身体里的水分、水银很重、会往下沉、人感觉到痛会挣扎、就加速叻水银往下沉、最后水银完全渗透、会把全身的皮肉分开。最后人会挣出皮肤、从土里爬出来。

图源:pixabay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灌顶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