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熟,慈善,区块链

前段时间被“大数据杀熟”给刷屏了:什么阿里飞猪、滴滴、携程、猫眼,大到机票旅游,小到一张电影票,都没能幸免。一方面是各路网友齐上阵展示各自的“杀熟”证据;另一方面是各大公司忙着辟谣:

“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到底谁在说谎,是真的杀熟还是正常的“价格歧视”,我是没有精力去辨别,有的时候为了一点点方便,也不可能去货比三家。

这几天互联网上一对老冤家:崔永元和方舟子又开始互掐。这两个人从转基因之争开始结仇,到后来老方揭发小崔慈善账目造假,涉嫌贪污,双方简直就要升级到谩骂,按照小崔的说法:

我来今日头条还有件痛快事,打方骗子。这孙子天天撒谎,连标点符号都是假的。它污蔑我贪污公益基金2000万元,弄得满城风雨。到法庭上说:我们只是怀疑,公益基金谁都可以怀疑。就是这么个渣子,躲在美国,时时在中国网络上欺负人耍流氓。我事先声明,在网上文明发言,对方舟子除外。

同样的,我也没有兴趣去一辩真假——专业的事情自有专业的人去做,要避免上面这些猜测怀疑,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所有信息上“区块链”了。

大公司说我没有杀熟,那么好,请公开你的算法,将程序开源,自有一大帮码农来帮我们检查,就像行长 @justyy的自动点赞算法开源公示,大家一目了然;慈善被误解,那好,请及时公布每一笔款项的进出,放到链上,可追溯不可更改,多好啊,自有一群热心的审计来鉴定,就像在steemit上,只要你有兴趣,无论大鲸还是浮游,他们的钱包统统向你敞开。

所以说,快点上链吧,区块链不止有币,还真的能改变生活。

图源:pixabay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kissfirer.000webhostapp.com/2018/10/blockchain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杀熟,慈善,区块链

《艺术的故事》品读(三):追求永恒的艺术 | 品乐书会

系统地看同类书籍的好处现在初步显现出来(之前看了《艺术哲学》和部分《美的沉思》),有一些艺术品看起来比较熟悉了,脑海中留存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再次看到,有久别重逢的感觉。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够坚持下去,估计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再进入博物馆或是打开艺术画册,不会再一脸懵逼状。

埃及

我们现在的艺术,和大约五千年前尼罗河流域的艺术之间,是有联系的。

那时的艺术,源于人们的信仰。

埃及人相信,如果灵魂要在冥界继续生存,就必须保持完整的身体。因此他们制作木乃伊防止尸体腐烂,举全国之力建造金字塔来存放国王的身体,帮助他走向另一个世界。

吉萨金字塔,公元前2613~前2563年

这还不够,他们认为如果国王的肖像也保存下来,便能进一步保证国王永生。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永生,因此雕刻家得以塑造更多的肖像。在埃及,雕刻家的本意就是“使人生存的人”。

这些肖像并不原始,但也不像前面说的尼日利亚的自然主义肖像那么逼真,在真实和总体均整之间取得了平衡。

男子头像,石灰石,约前2551-2528年,出自吉萨的一座墓室,高27.8cm

埃及艺术的特点是将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二者相互兼顾,达到合理的平衡。

人像艺术的发展,还得益于陪葬制度的废除。正如之前在《美的沉思》品读(二):人像艺术的欣赏说的一样,在埃及陵墓中就发现了替代真人陪葬的图画和模型。

因为这个用途,因此墓穴中的图画最要紧的不是好不好看,而是完不完整——要让真实世界尽可能多的元素陪伴主人。实际上,这些画作更像是地图。

他们是根据记忆作画,所遵循的一些严格规则使他们能把要进入画面的一切东西都绝对清楚的表现出来。


陵墓壁画,埃及底比斯内巴蒙墓出土

图中的池塘是俯视的角度,而池塘中的动物和边上的树木,用的是侧视图。埃及人无论画什么事物,都是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


赫亚尔肖像
像这个浮雕,头部是侧面,眼睛是正面,肩膀和胸膛则是正面最有特点,四肢又是侧面最容易表达,两只脚都是从内踝侧向外的角度。

希腊艺术不是立足于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所知道的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他以自己学到和知道的形状去构成作品,非常近似于部落艺术家用他所能掌握的形状去构成人物形象。

艺术家表现的不只是他对形式和外貌的知识,还有他对所画之物的意义的知识。这样埃及人所画的主人就比他的仆役大,甚至也比他的妻子大。

当我们知道这些规则时,就不会再对埃及的艺术品感到别扭,甚至于可以饶有兴趣地看整个画面所讲述的故事:

克努姆赫特普墓室壁画

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和建筑形式仿佛都遵循着同一条法则,各得其所。如果一个民族的全部创造物都服从于一个法则,我们就把这一法则叫做一种“风格”(style)。很难用语言来说明一种风格是由什么构成的,但是用眼睛去看就容易得多。支配全部埃及艺术的那些规则使每一个作品的效果都是稳定的,质朴而和谐的。

埃及的艺术风格先是一成不变地保持了几千年:

坐着的雕像必须把双手放在膝盖上;男人的皮肤必须涂得比女人的颜色深;每一位埃及神的外形都有严格的规定:太阳神荷拉思必须表现为一只鹰,或者要有一个鹰头,死神阿努比斯必须表现为一只豺,或者要有一个豺头。每个艺术家还得练出一手优美的字体。他得把象形文字的图形和符号清楚无误地刻在石头上。他一旦掌握了全部的规则,也就结束了学徒生涯。谁也不要求他别出心裁,谁也不要求他“创新”(be “original”)。相反,要是他制作的雕像最接近人们所备加赞赏的往日名作,大概就会被看成至高无上的艺术家了。

有豺头的死神阿努比斯正监督称量死者的心脏,有灵鸟头的神使在右边记录结果

在这几千年当中,只有第十八王朝的国王阿米诺菲斯四世曾短暂改变过埃及艺术的风格。他喜欢的画作完全摒弃了之前那种神圣刻板的尊严气派,不要虚假的美观,缺陷也要画出来(长得丑):

阿克纳顿(阿米诺菲斯四世)和妮菲尔提提抱着孩子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摇篮之一。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不像埃及艺术那样有名。有一部分是出于偶然的因素:那些河谷地区没有采石场,大部分建筑用砖建成,天长日久,就风化了。连石雕也比较罕见;恐怕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们跟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不同,他们并不认为灵魂要继续生存就非保存人的尸体和肖像,所以流传下来的早期艺术作品之所以较少。

苏美尔人爱好对称和精确,这从这架竖琴可以看出:

竖琴残部,公元前2600年

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很早以前就习惯于竖碑勒石纪念他们的辉煌战绩,后来,这种纪念碑就成为了完整的编年史画了。
像下图的浮雕就完整展现了一个战役的全部情节,而且在死伤的人员当中,没有一个是自己人。这说明即使是一幅画(一座浮雕),还是有超越艺术本身的东西存在:具有宣传作用,甚至于有一点点迷信思想,把敌人画死有助于自身的胜利。

亚述军队围攻要塞(局部),约公元前883-前859年

在《艺术的故事》这本书里,第二章的名字是“追求永恒的艺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只是,我反复看了几遍,真的没有看到有关克里特的部分在哪里。

实际上,第三章开始是介绍希腊的艺术,克里特应该被包含在那里。为什么第二章会起这样的名字,我不明白,希望有人可以答疑。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艺术的故事》品读(三):追求永恒的艺术 | 品乐书会

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另一个极点的:三和大神

图源:pixabay

我是前几年在某个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介绍“三和大神”的文章,看完之后,对这个群体惊为天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什么是三和大神?有网友总结:

“所谓的三和大神,精神已升天、吃喝全不管、以天为盖、以地为席,今日有钱今日花,明日无钱才打工。第一要求来钱快,第二要求活轻松,第三要求公司日结。“

 

图源:sanhe66.com

三和,指的是深圳龙华区的三和人才市场,这里聚集着从全国各地来深圳寻找机会的有志青年。

看过古惑仔系列电影的人都知道,“劳力士”是硬通货,古惑仔们需要跑路的时候,总会有兄弟奉上一块金闪闪的表,以备亡命路上的不时之需。在三和大神预备役这个群体里面,当他们一无所有的时候,也有一个硬通货能帮他们渡过难关——身份证。

一张身份证可以卖100块钱,这一百块钱至少可以让大神们快活3天。拥有身份证的人,是不配叫做三和大神的。出卖自己的身份证,是人通往神的那道龙门。

图源:sanhe66.com

三和大神有名到日本NHK电视台专门做了纪录片来研究这群人。

他们的成神之路各不相同,绝对值得社会学家们研究一辈子,也不是我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不过,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网站:三和大神网,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里面有人物专栏,大神故事,大神日常及大神视频。相信我,看了这些,才会让你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加深刻。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现象。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kissfirer.000webhostapp.com/2018/10/sanhe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另一个极点的:三和大神

《艺术的故事》品读(二):艺术奇特的起源 | 品乐书会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系列的文章是对《艺术的故事》一书的品读和自我体会,因此不光是会总结概括这本书,还有自己的想法以及从别处得来的启发,也会一并记录下来。

多方综合,集中理解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当然现在仅仅是刚刚起步,一切学习方式还在摸索当中。


在人类社会伊始,没有纯粹艺术,无论是绘画或雕塑,都是有明确用途的东西。

不知道一件东西是为了满足何种需求,就没有办法对这个物件作出恰当的评价。同样,如果对过去艺术的服务目标不了解的话,也就很难了解过去的艺术。

作为人类祖先的“原始人”,对于实物和图画之间的区别不是很清楚,因此会出现对着人像实施法术的行为。

就使用而言,建筑和制像(image-making)之间没有区别,他们建造茅屋是为了遮身蔽雨,挡风防晒,为了躲避操纵自然现象的神灵,制像则是为了保护他们免遭其它超自然力量的危害。他们把超自然力量看得跟大自然的力量一样,实有其物。换句话说,他们制作绘画和雕塑用来行施法术。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原始人类在洞穴内部画的那些野牛,鹿等图像,绝不是为了装饰住所,很有可能是原是狩猎者认为只要他们把猎物画下来,用他们的工具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就会被捕获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原始人在经历了围猎,搏斗的生死体验之后,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们记录下这些图案,又或者只是想讲述一个故事呢?一切不得而知。

画画是人的本性,尽量将自己代入到作者当时的环境中,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作品。

image
野牛,约公元前15000-前10000年,洞窟壁画

image
马,约公元前15000-前10000年,洞窟壁画

原始人类有很多特殊的仪式,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作为信仰,那时的艺术品就是要在这些部落活动中实际使用的,当然仍然给当时的艺术家们留有表现自己气质的余地。

那些艺术家们的技艺经过长时间的磨练都已经非常惊人。像信息栏的毛利人在木刻方面就已经非常娴熟了:

image
毛利人酋长房子上过梁雕刻,19世纪初期,木雕

同样,在尼日利亚发现的12~14世纪的青铜塑像也非常精美逼真,跟现在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部落艺术品看起来那么粗糙生疏呢?

以人像为例,部落艺术家可能发现了五官的形状不重要,只要它们的相对位置大致照旧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因此

他用自己最喜欢和最顺手的形状去构成人物或面孔。结果或许不大像实物,但它会保持一种图案(Pattern)的统一与和谐。

下图是一个面具,

那种面具也许使我们觉得巧妙诙谐,但它的寓意却恰恰不是好玩。它表示一个吃人的山鬼,满面血污。但是,尽管我们也许不理解它的意思,却仍然能欣赏它周到细致地把自然的形状改变为一个协调的图案的手法。还有很多这类的伟大艺术作品,就产生于艺术的这种奇特起源时期,我们也许永远也不知道它们的寓意何在,然而却仍然能够赞赏它们。


伊努伊特的舞蹈面具,约1880年

这个雕刻被认为代表雨神。我们初看之下会觉得形象怪异。但想像一下他们的想象:天空的闪电好像巨蛇,以蛇作为闪电的标记,成了一个字。这个雨神的雕像,其口,鼻,眼都由蛇构成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阿兹特克的雨神特拉劳克,14-15世纪

当然,我们对这种神秘的起源认知有限,但是,如果我们想了解艺术的故事,那么有时想一想书画同源是很有帮助的。

由此可见,原始民族的作品与我们现在不同,不是由于技艺,而是由于观念。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艺术的故事》品读(二):艺术奇特的起源 | 品乐书会

寒露与叠词

今天是农历的寒露,表示秋天正式结束了。

关于寒露,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白居易的《池上》,开头即是:“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在还不知道它具体含义的时候,就喜欢上它了。因为觉得叠词用起来很优美。

李清照的 《声声慢》开头: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更是让我如痴如醉。

看到叠词的时候,似乎耳边会响起柔美的音乐,就像《致爱丽丝》那种,后来进一步学习,才知道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通感”,就像“暮色清凉”,“歌声甜美”,“小星闹若沸”“红杏枝头春意闹”……

据说有些人会从数字看到颜色,音乐中闻到味道一样,这样的经历是多么的美妙。我没有如此强大的天赋,似乎就有这么一点点叠词的特殊感受了,不知啥时候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了。

叠词比较多的一首歌,最喜欢这首了:

B小调雨后


演唱者:叶蓓


词曲:高晓松


一斜斜乍暖轻寒的夕阳
一双双红掌轻波的鸳鸯
一离离原上寂寞的村庄
一段段断了心肠的流光
两只手捧着黯淡的时光
两个人沿着背影的去向
两句话可以掩饰的慌张
两年后可以忘记的地方
我的心就像
西风老树下人家 池墉边落落野花
雨后的我怎么舞啊舞啊舞啦…
一斜斜乍暖轻寒的夕阳
一双双红掌轻波的鸳鸯
一离离原上寂寞的村庄
一段段断了心肠的流光
两只手捧着黯淡的时光
两个人沿着背影的去向
两句话可以掩饰的慌张
两年后可以忘记的地方
我的心就像
西风老树下人家 池墉边落落野花
雨后的我怎么舞啊舞啊舞啦…
西风老树下人家 池墉边落落野花
雨后的我怎么舞啊舞啊舞啦…

每年的寒露,我都会有莫名的感触,想想还真是挺奇妙呢。

图源:pixabay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kissfirer.000webhostapp.com/2018/10/hanlu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寒露与叠词

《艺术的故事》品读一:艺术和艺术家 | 品乐书会

《艺术的故事》用朴素的语言,平实的笔法讲述了美术发展史,是一代百科全书式大师的巅峰巨著,适合作为一本初级的艺术指南。

作者贡布里希在编写此书时,遵循了以下准则:

  • 没有给出插图的作品不评论
  • 只讨论真正的艺术品,排除一切只作为趣味或时尚的标本。
  • 自我克制,尽量避免个人偏好
  • 不要任何绝对的准则

贡布里希在导论第一句就说:
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对于“艺术”的定义并不相同,有些时候,“艺术”这个词甚至于成为了叫人害怕或膜拜的东西。而且,艺术不是孤立的,不会独立存在。艺术的故事,其实就是艺术家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了人,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渴望独出心裁也许不是艺术家的最高贵或最本质的要素,但是完全没有这种要求的艺术家却是绝无仅有。鉴赏这种有意识的独出心裁,往往也就打开了理解往昔艺术的最易行的坦途。


当然,这是作者从他的角度来解释的结果,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艺术哲学》的作者丹纳的解释:
艺术的目的:
将事物的基本特征表现得彰明较著。

艺术品的目的
是表现某个主要/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所用的方法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总体,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由艺术家调配的。

艺术家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家:
是因为他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辨别事物的基本特征,别人只看到部分时,他就能见到全貌,还能领会精神。艺术家具有辨别和扩大事物主要特征的那个特殊而高级的能力。


大部分人喜欢在画上,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也爱看的东西,这是非常自然的倾向。但如果我们由于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那么这种偏见就很容易变成艺术欣赏的绊脚石。

我们来看下面这2幅肖像画:

image
·鲁本斯:画家之子

image
丢勒:画家之母
看得出来,鲁本斯对孩子的喜爱在画中展露无遗,画家之子的美貌,会引发观众的称赞;而丢勒画的母亲,真实地表现了老人饱经沧桑忧患的桑榆晚景,初看之下会使得观众感到震惊和不快。而实际上,这幅画也充满着画家真挚的情感,栩栩如生的素描也堪称杰作。

对于什么是美,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鉴赏趣味大不相同,在艺术表现上面也是如此。

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爱憎之情,往往是因为画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法,有些人喜欢自己容易理解,因而也能深深的为其所动的表现形式

image
圭多·雷尼 头戴荆冠的基督像,画布油画

image
托斯卡纳画师基督头像,木板蛋胶画

圭多·雷尼画的荆冠基督像表现的感情如此强烈和明显,以至于流传广泛,连不懂艺术的人都会有共鸣;而托斯卡纳画师的木板蛋胶画,表现方法就不是那么明显了。我们必须首先学会理解艺术家的绘画手法,然后才能了解他的感情。即使艺术家可能并不很精通描绘人物的容貌,但是他那留有余地的技法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刚接触艺术的小白,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喜欢看上去“逼真”的绘画。比如像下面这幅丢勒的水彩画《野兔》,精心描绘了每一个细节:
image
丢勒:野兔

这样栩栩如生的作品简直就像真的,但是,对于细节描绘少的作品,是否也同样有感染力呢?我们看看下面这幅粉笔画就知道了,同样传神:
image
伦勃朗:大象

不同的表现手法都能有佳作产生,我们要记住:
艺术品是表现某个主要/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
像毕加索同样画鸡,对于母鸡和公鸡的处理就完全不同:
image
毕加索:母鸡和小鸡

image
毕加索:小公鸡
母鸡和小鸡写实的画法无可挑剔;在描画小公鸡时,毕加索不满足于简单的外形描摹,使用了漫画的手法,将小公鸡的争强好斗愚昧无理的特点表露无遗,令人信服。

在我们欣赏一幅画的时候,有2个问题需要时刻提醒自己:

  • 艺术家是否无端地更改了他所见到的事物的外形;
  • 除非已经证明了画家的错误,否则就不能指责画的不正确。

欣赏艺术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原有的习惯和偏见。我们要知道:

所谓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什么神秘行动的产物,而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制作的东西。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考虑的东西往往非常琐碎——可能对背景的一棵树的增减,对于日光的处理,配色的间隔,甚至于是买主的特殊要求都在考量范围内。

艺术品的创作并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规则。

某些时期,确实有一些艺术家或批评家,曾经想方设法总结他们的艺术法则,然而关于那些法则,事实总是证明,低手庸才循规蹈矩却一无所获,而艺术大师离经叛道,反倒求得一种前所未闻的新和谐。

最后,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要陷入一种陷阱:贴标签。

每一个艺术家都被后人贴过“合适的”标签,人们看到相应的作品时,首先并不是止步欣赏,而是搜肠刮肚地寻找标签来表达看法。这是一种很难抵挡的诱惑,但是

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一幅画,深入画中去探险发现却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意义的工作。人们在这种旅行中可能会带回什么收获,则是无法预料的。

愿你我在艺术的旅途中,赏心悦目,满载而归。


希望喜欢我文字的人,去看看这个吧,说说对我的看法,请我吃星星5 cred stars,谢谢啦~
我的 @ReviewMe 凭证留言板!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艺术的故事》品读一:艺术和艺术家 | 品乐书会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