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阶智慧生物

image
(图源: pixabay.com

“滴滴滴……”一阵急促的呼叫声中,Research Pioneer接通了来自仙女座大星系M31总部的夺命连环call。

“Pioneer,你对盖亚人的研究怎样了?”Ambition在屏幕那边不耐烦地询问。

“还在进行中。盖亚人的习性非常奇怪,我有点看不懂。”

“怎么奇怪了?”

“他们似乎还没有进化完全,还在使用四肢行走。”

“不会吧?!你已经研究了90个盖亚日了,你的情报和我们的机器人Spy之前带回的消息不一样啊!”

“是的,是不一样。”

“Why?”

“Spy是个机器人,他不懂得人性。他把一种寄生虫当做了盖亚的最高智慧生物,这是错的。

“What?!”

“智慧生命最主要的特征,应该是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文化与文明。”

“Well, go on”

“Spy说的那种2足寄生虫,整天无所事事,只会吃喝拉撒,有空了就对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屏幕指指点点或是痴痴傻傻地笑,根本不做什么事情的。”

“而我所观察到的四足生物,似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盖亚星球上的书籍记录了很多智慧的结晶,我们只要看看在盖亚什么生物还在看书就知道谁是高阶智慧生物了。

“Who?”

“看书最多的就是我说的那种四足行走的生物。”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这种四足生物每天除了四处乱跑,就是停在那里静静地看书。”

“他们为什么乱跑”

“应该是到处搜集书籍,收集好了就停在路边,或者专门跑到一块空地,很多的四足生物汇合,在一起看书。”

“Really?”

“2足的寄生虫会带着各种书籍进入这种高智慧生物的身体里,本来我以为那些2足寄生虫会看书,经过仔细观察后,他们完全不看,连翻都懒得翻。所以,那些书籍应该是给四足智慧生物准备的。”

“书里到底记录了些什么?”

“我不懂盖亚文字,但是我看了里面的一些图片,那种2足寄生虫出现得最多,所以我推断书里主要研究的是这种2足寄生虫的生活习性,就像我们星球的《动物世界》一样。”

“那你说的四足生物会翻书吗?”

“不会。当初我也很奇怪,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后,我搞明白了。他们看书的方式很特别。”

“How?”

“他们有各种高科技,并不需要把书翻开来看,他们有各式各样的摄像头,还有各种雷达,书放在那里用射线扫描就行了,这个和M38与M250的阅读习惯有点像。”

“有点意思!”

“而且据我观察,四足智慧生物是有追求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像那些2足寄生虫,追逐一切,渴望占有一切,唯独失去了自己。

“四足智慧生物会挑选一些特别的寄生虫来服务自己,并不是所有的寄生虫都有机会服务这些高级的智慧生物。”
“他们会进行测试,测试合格的2足寄生虫才能拿到服务证书,和他们进行多一些的交流。”

“大部分通过测试的2足寄生虫会欣喜若狂,这也证明了四足智慧生物确实是高等生命,随便一个测试就能让低等生命死去活来。

“Wow!!!”
“我相信你说的了,你把这种四足智慧生物的照片发给我看一下”

“好的,他们体态各不相同,大体上长这样”:
image
(图源: pixabay.com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最高阶智慧生物

谈谈steemit的用户和价值

image
(图源: pixabay.com

哈哈,这个题目很大,应该也有很多前辈都分析过。但是呢,江湖只听旧人笑也蛮单调的,新人梦中呓语也算是百花齐放的一种吧狗尾巴草偶尔也有当花的梦想

我来了2个月,纯纯的新人,看到了一些现象,也经历了一些事情。随便说说,各位也随便看看,觉得好则赞之,觉得扯则骂之忍之莫踩之~

steemit并非是一个纯内容创作平台,它是当下社会的反光镜,是个浓缩的万花筒。

用户:

  • 按照是否投资steem,可以分为付费用户,免费用户;

  • 按照发帖类型来看,又可以分成艺术党(原创各种美文,画作,感想,说明书)和生活党(喝酒喝茶喝咖啡吃冰激凌炒个菜也喜欢来一贴)。

实际上,每一个类别还可以继续细分下去:

  • 投资党有佛系的,有急吼吼的,也有热心团建社区自治的;
  • 艺术党还有美文派,技术派,绘画派,哲学派……

一般来说,有党派就有纷争……

以下内容纯属宅男内心活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付费用户看着一群免费用户在一边叽叽喳喳,突然就想起了王朔说的:

年轻算屁呀,谁没年轻过 你老过吗?

潜台词就是:浮游生物有啥了不起,你见过的我都见过,你潜不下去的深海我也见过其风景,喳喳个鸟啊?!要不是我买steem托市,你们玩个屌~~

免费用户看到付费用户海豚,大鲸喝杯咖啡,散个步都能有几十上百$的点赞,心想:NND,发财是不可能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虚拟世界也和现实社会一样,阶级固化了!!!

理解,很重要,但是很难,要不怎么多少年来多少人都高喊着“理解万岁”呢?

付费用户和免费用户心态上会不一样,这很正常。

就像你炒股票模拟盘时,似乎洞悉了神秘规律,百战百胜,感觉自己就是股神的化身;但当你投入真金白银入市之后,才发现之前一切都是幻影,之所以那么顺利,是因为忽视了“人性”这个最大的变量。

贪婪时恐惧,恐惧时贪婪,说起来容易,关心则乱——千百年来,概莫能外。
特别是在这“币市一日,人间一年”的氛围下,能淡然处之的少之又少。

在这个以SP作为指挥棒的社区里面,买入SP拿着股息也是很正常的,免费用户也不必纠结,这是他们原有付出的回报,应得的。你要想也混成这样,很简单,砸钱入市当韭菜大鲸啊!
自己的钱,怎么花,自己做主,这样都可以:
image
印尼富商乘飞机撒钱宣传新书引发哄抢

真没钱或暂时不想投钱,也没有问题。大腿们看到优质内容时,一般也不会吝惜自己的赞,毕竟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被忽略一时,但不会被忽略一世——前提是你可持续地提供价值,撑得到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哈哈~

或者毫不在乎是否有人观赏,自嗨发帖,开心就行~

价值

steemians来自世界各地,就算外语不好,在cn区也能看到散落在这颗星球各个角落的使用中文描述这个世界的各种帖子。这对于像我这样既没有钱又没有时间环游世界的宅男来说,是个学习观赏的好地方, @myfirst说过:

steem是一个广泛的知识库,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不同行业的人群分享了自己的知识。

这是其一。

其次,人们研究历史的时候,喜欢搜集翻看以往的报纸(如果被研究时代有的话)或文物,从中看出当时的社情民意,那是第一手的沾满着烟火气的资料。

在我看来,众多steemains提供的海量内容——不论是一杯咖啡多少钱,一个软件怎么用,一个社会热点如何解读,还是一个游记,一则感悟,一篇美文,这都是当下社会的实实在在的影子。

若干年以后,这些信息要比那些机构把控的历史报纸更能反映真实——steemit没有那只无形的手操纵基数如此之大的每一个普通人的言论。

多元的信息及其朴素的真实,不被磨灭,就是steemit最大的价值。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谈谈steemit的用户和价值

书的归宿是书房吗?

image
(图源: pixabay.com

我这十几年疲于奔命,基本没有买过也没有好好看过工作以外的书。这两年借口教育儿子,家里买了不少书,理论上是给儿子买的,实际上,一半是儿子的,一半是我和爱人的。

刚搬家过来的时候,书基本上全是放在书房的,只是挑选了几本书放在床头,准备给儿子看的。只是过了两周,我发现这个方法不对。我所挑选的书籍,儿子不一定感兴趣,但他还不能明确表达出想听想看什么书。我这种做法,相当于限制了他的阅读范围,而这是我一直以来极力避免的。若书只在书房存在,那么离开了书房,将无书可读!

儿子众多的玩具也有相同的问题。搬家过来,地方大了,橱柜多了,玩具可以整齐地收纳在不同的地方,一切都显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只是,我们挑选出来有限的几个放在外面的玩具,儿子很快也腻了,在这期间,那些被收纳的玩具,似乎儿子从来不曾拥有过。

这些必须要改变。现在,在我的策划下,沙发上、电视柜上、钢琴上、地垫上有书,餐厅、床头、窗台上也有书。而且,基本上有书的地方,就有玩具。这一点要感谢CCTV,鸣谢我的爱人,有洁癖的她,没有反对,感谢God。

虽然房间显得有些乱,有时会绊到玩具,我也心疼一些书的下场(对于书籍,我的洁癖,相当于厨房之于爱人),但我觉得,就算书上有了手印,有了水痕,掉了书皮,也比置于书房,虚幻的存在于脑海中强。

儿子玩的很开心,有时玩着玩着,会拿本书过来要我讲。

我不是育儿专家,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有问题。目前这样,会带来什么结果,对此我既无知,也保持不可知论的态度。毕竟,百年树人。只有践行,经年累月之后,才可能窥得一二。

林语堂认为书籍绝对不能进行分类,我比他更进一步:书籍绝对不能进行收纳,玩具同理。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书的归宿是书房吗?

The Bucket List《遗愿清单》,遗愿清单

image

我总是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也常常想到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死去是否还有遗憾。说实话,我不怕死亡。呵呵,至少在死亡真正来临之前,是不怕死亡的。

看了这部电影,更加坚定了决心,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好好赚钱,好好花钱。

钱是个很好的工具,等够帮我达成心愿,在使用它的时候,能带来快乐。其实,钱对于我自身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没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嗜好,也不想吃好喝好,相反,我有点讨厌自己,这也许是一直想着死亡的原因之一吧。有时候很想过那种苦行僧的生活——只是身体没有那么好,受不了那种折腾。

但是我喜欢花钱的感觉,喜欢那种给亲人们购买礼物的感觉,喜欢看着亲人们在我的努力下过上更好的生活。

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愿望,也实在是想不出在临死前是否会有难以割舍的遗憾存在。至少在我活着的时候,我会努力控制自己,消除这种可能的遗憾——如果不是很容易达成,那就打消自己的想法。

不过世事难料,谁知道我在真的临死之前会不会有一定想要去完成的清单呢?真的不知道,所以现在最好努力挣钱,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遗愿清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活着的时候也可以更好的让亲人们生活。

影片没有一直这样发展下去,逐一完成欲望的清单。在最后,摩根还是回到了家里,回到了亲人身边,回到了这辈子唯一的一个女人身边,完成了自己的一生。这,才是整个清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亲人们呆在一起


节选自微信公众那个号:吻火者说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The Bucket List《遗愿清单》,遗愿清单

冲绳自由行——那霸鱼市场之旅

Thumbnail

今天闲的没事,看了一下手机里的视频,发现前2年去日本自由行的在鱼市场的“金枪鱼肢解大赛”还是挺有意思的。

那个鱼市场在当地非常有名,很多游客都会慕名而去。基本上相当于上海原来的铜川路吧,只是更新鲜,种类更多,价格更便宜。还有各种娱乐节目。像这个金枪鱼肢解大赛也是一个搞笑小品。

我们吃了新鲜的海胆,各种生鱼片,虾………………

还是自由行靠谱,跟团是体验不到这样的乐趣的。

My video is at DLive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冲绳自由行——那霸鱼市场之旅

你的大脑还健在吗?

image
(图源: pixabay.com

前几天各位看过《大脑和小勺》,是不是认为自己只要带上钢盔,藏好小勺就能保护自己的大脑了吧?

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大脑会自己消失,也就是它会——自杀!

人的大脑大约有120亿个脑细胞,最多只有10%的脑细胞被充分利用(这已经是天才了),其余的都在休眠。也就是说,有用的不过12亿。脑细胞处于持续的凋亡过程,据说每天有10万个脑细胞死亡,且越不用脑,死亡数量越多。

处于休眠的原始脑细胞不会死亡,他们在一定的刺激之下会被逐步唤醒来替代那些死去的先驱们。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死亡10万个脑细胞,一年就是3650万,到二十岁的时候,死了0.73亿了。是不是觉得还好?20年只死了6%,毛毛雨啦~

可惜,这只是最正常理想的衰减速度。大脑在人类20岁左右到达巅峰,其后开始加速衰减。假设过了20岁以后,每天死亡数量比前一天多死万分之一,也就是每天多死10个脑细胞,那么,20岁到40岁这20年,死亡的脑细胞为
image

也就是说,一个人到40岁的时候,脑细胞已经死亡0.73+10.75 = 11.48亿个,另外还有过度劳累,悲伤,止痛药,安眠药,农药,苏丹红,地沟油,福尔马林,三聚氰胺等等都会加速脑细胞死亡。

最最重要的是,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的贫穷会加速脑部的衰减!所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个穷屌丝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到40岁的时候,脑细胞已经死了至少95.67%,你的大脑基本上已经木有了!

这时候你会说,不是还有90%的脑细胞备用着呢?嘿嘿,造物主冷笑地看着你,图样图森破啊~

用进废退,世间万物,概莫如此。如果你只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你能指望你的脑细胞勤快地出来替补吗?人是最喜欢欺骗自己的,脑细胞就是如此。

如果你整天只是满足于餐桌炕头之苟且小事,长此以往,你的大脑自然会滋生”杀鸡蔫用牛刀”的想法,那么,很自然的,你的脑细胞数量,会维持在保证你吃喝拉撒睡基本功能的水平上,不会再多一分一毫,和大猩猩趋同

曾经觉得没有讲不清的道理,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教不好的人。脸撞得多了,才发现人的分类,远甚于这星球上的物种多样性。总有人蛮横无理,总有人坚守阵地,固执己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咬定青山不松口。如果用脑细胞的多寡来分析,人这纷繁复杂的表现就很容易理解了。脑细胞的数量是智商的必要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可惜的是,一个人有没有脑子,从外观上看不出来。我们无法随身携带一台X光机随时扫描所遇之人,只能在交往以后,听其言,观其行,辨其人,识其心,直到某一天才突发感慨:当初怎么就TMD瞎眼认识了这么一个大傻X!

赶快自测一下吧,看看你的大脑还剩多少!!!顺便再扫描一下你身边的人~哈哈哈~~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你的大脑还健在吗?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