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品读(三):尼德兰的绘画 | 品乐书会

品前呓语:

《艺术哲学》的品读已经完成了2篇,有些朋友问我这个有啥用?我也说不清。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要增进自己的理解能力。科学和艺术共同指引人类的发展,而科学常常信马由缰不太受控,艺术会矫正由此带来的偏差。

那些直觉强烈美学造诣好的人,不用过多的解释,看到艺术品就直接能够理解,进入作者的意境,达成共鸣;而像我这样曾经沉溺于科学而无法自拔的人,只有通过看这些理论书籍来增进理解。

一旦需要学习,就意味着要进行分类,人总是需要概念简化分门别类后才能方便自己认识主要特征——虽然问题本身是不分学科的,但是基于知识学习的需要,人为划分了那么多学科。

在看《艺术哲学》这本书时,我这方面的感受是越来越强烈的:丹纳没有提及,但是他本身所做的努力实际上使用了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理想类型”这一理论结构作为工具。

按照丹纳的类比,艺术要这样进行整体分析:

  • 种子:分析种族和基本性格——先天特性,不受时空影响
  • 植物:民族本身及其特性——后天特性,由历史/环境产生影响而改变
  • 花朵:就是艺术,特别是绘画——由以上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

而要分析类似种族特征这样的情况,只能建立“理想模型”来进行。

人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当然会有偏差,但是这方便我们抓住主要特征增进理解。所以凡事不要以特例来否定分类,再加上我这个艺术小白的初次理解阐释,误差或错误一定会有,但我们要记住目的是什么。

方向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一只手给我们指出了太阳在哪里,我们就不要苛责这只手亦或是攻击它了……
希望有更多的手出现,指点更正确的方向……下面我们正式进入丹纳的尼德兰艺术之旅:


image
卢本斯:罗西普的女儿被劫

尼德兰

尼德兰一词在日耳曼语的意思就是“湿地”,今荷兰就称为“尼德兰王国”。但这里所指的尼德兰是一个区域更广的地理名称,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和法兰德斯地区地区多有重叠。《艺术哲学》提到的区域解释有些前后冲突,这里就不深究了。

《艺术哲学》品读(二)介绍的是意大利绘画史,今天则是要介绍尼德兰绘画史。它们分属于拉丁民族艺术史和日耳曼民族艺术史。
要研究艺术之花,先来看看艺术之本:

种子:

尼德兰人属于5世纪时入侵罗马帝国的种族,他们把土著赶走,消灭,取而代之,所以基本上这块土地还保持着相对纯粹的血统。整个中世纪,尼德兰被称为下日耳曼,官方语言一直都是德语。

日耳曼民族外貌相对粗糙,身体机能和基本需求要比拉丁民族粗犷,行动和精神似乎完全受物质和肉体控制。他们非常好吃,喜欢烈性饮料,感觉和动作迟钝笨重

在日耳曼人身上,感觉与表情之间的交通似乎受着阻塞;心思的细巧,情绪的曲折,动作的轻灵,好像都是不可能的。
而拉丁民族生活简单,头脑敏捷能说会道,似乎轻而易举就有了修养和文化。相形之下,日耳曼民族似乎处处低人一等。

只是,凡事不能以第一印象为准。

拉丁族天生的早熟和细腻也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 要求舒适,对幸福苛求,气质很快变得文雅而过于精致,要求微妙的刺激不满足平淡的感觉。

    他们很容易变为修辞学家,附庸风雅的鉴赏家,享乐主义者,肉欲主义者,好色之徒,风流人物,交际家。由于这些恶习,他们的文明逐渐腐化,以至于灭亡。(古希腊和古罗马衰微,十二世纪的普罗旺斯,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十八世纪的法兰西)

  • 感觉太敏锐,行动太迅速容易忘记责任和理性,没有耐性,不守规矩

    把他们的性情气质和人生的过程相比,那么人生的一切对他们太机械,太严酷,太单调;而对人生的过程来说,他们太激烈,太细巧,锋芒太露。

日耳曼民族的优点:

  • 更安静更慎重(感觉不灵敏),喜欢内容过于形式,有耐心,有恒心

    他们是世界上最勤谨的民族,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谁也比不过德国人。在一切学问的领域内,凡是艰苦沉闷,但属于基础性质而必不可少的劳动,都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与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凿好。

  • 他们理性的头脑,使他们能建立和维持各种社会关系
    配偶:反对通奸,歌颂婚姻。

    没有好奇心和贪欲作祟,纯粹的思想便更有控制的力量。

社团:不为空谈,只为行动。

集体行动而谁也不压迫谁,是日耳曼族特有的本领;也就是这种本领使他们能把物质掌握的那么好:他们凭着耐性与思考,适应自然界和人性的规律,不是与规律对立而是加以利用。

拉丁民族与日耳曼民族对比
image

植物:

低湿的平原,气候潮湿少变化。他们没有像英国人因为屡遭入侵而激烈好斗,紧张与骄傲,也没有像美国人由于天气原因养成的烦躁好动;由于从古代开始改造恶劣的生存环境,也不能像德国人那样耽于思考,只能为了行动而思考。

尼德兰人精神更平衡,更容易知足。他们没有一流的哲学家,没有广为传颂的小说,而是擅长实用技术,他们精耕细作,物产丰富。

他们注重外表,喜欢整洁——在那么潮湿的地方,很容易发霉,所以屋顶瓦片,墙面油漆,恨不得把牛的尾巴用绳子吊起来以免被粪便弄脏,几乎被清洁奴役。

整洁的环境外加资源的丰富,使尼德兰人更加大吃大喝,学会了享受。

这种文化,尽管我们嫌它笨重粗俗,有一个第一无二的优点:就是健康;那边的人有一种我们最缺少的天赋,就是明哲。他们得到一种我们已经不配得到的报酬,就是满足。

花朵:

绘画在其他日耳曼民族中都流产,唯独在尼德兰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自然;这个优异的特点,原因就在我们以上看到的民族性中间。
要了解并爱好绘画,眼睛要和嘴巴一样贪馋,绘画是供养眼睛的珍馐美味。
因为这个缘故,德国和英国没有产生第一流的绘画。

德国:纯粹的观念力量太强,没有给眼睛享受的余地。
image

英国:

气质太好斗,意志太顽强,思想太实际,太冷酷,太忙碌,太疲劳,没有心思对于轮廓和色彩的美丽细腻的层次流连忘返。

尼德兰人:
为了形式而爱形式,为了色彩而爱色彩,摆脱哲学意向,不走文学道路。运用形体而不受拘束,运用颜色而不流于火爆的绘画。
他们创立了一个写实的画派,风景画派。在他们的笔下,你不太感觉到心灵与肉体的不平衡。

他们表现了一个特殊典型的完整的人,因为能适应人生而怡然自得的人。

他们的绘画色彩美妙细腻,调子浓厚丰满。

以上,种子,植物,花朵都分析了一遍,

天性与拉丁族截然相反的一个种族,在拉丁族的后面,也在拉丁族的旁边,在世界上取得了他的地位。这个种族包括许多民族,但只有一个民族,靠着土地与特殊的气候,发展成一种特殊的性格,使他天生地擅长艺术,而且擅长某一种艺术,绘画在那个民族中诞生,存活,发育完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创立绘画的民族特性,使这一派的绘画有它的题材,有它的典型,有它的色彩。

尼德兰绘画的四个时期:

image

附图:
image
于倍•梵•埃克 《神秘的羔羊》局部

image
丢勒: 《祈祷的手》

image
卢本斯 埃兰纳•富芒像

image
伦勃朗: 《夜巡》


相关链接:
《艺术哲学》品读(一)
《艺术哲学》品读(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艺术哲学》品读(三):尼德兰的绘画 | 品乐书会

人为什么容易上当?

image
(图源: pixabay.com

这个世界终究还是太复杂,套路太深,远非常人所能洞见。

就算你的神经绷得再紧,你的知识储备再丰富厚重,你识别出来的骗子比你死掉的脑细胞还多,总有一种套路让你猝不及防。

关心则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虽说经常看到有人感觉“碎了三观”,但一个真的成熟了的人,要真能粉碎三观谈何容易!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是自己的卫道士,这和智商无关,和心态无关,和自己“三观”的优劣也无关。

当人们看到和自己三观契合的人,事,文章,所有的分辨信息的经验都消失不见了,没有一丝丝防备,潜意识里总是觉得这是真的,美的,和善的。

你可能不会因为贪婪而受骗,但仍有可能因为信任而上当。

世事纷繁,人性多变。假恶丑见到的多了,情感自然会变得波澜不惊,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而一旦看到善的,积极的,很容易被击中心灵,被捕获情感。

就像一个饥肠辘辘的孩子,在秋收过后的土地里,四处翻刨终于挖出个漏网之地瓜。你会因为这个地瓜,而感谢这片土地。

不管一个人是积极还是消极,是睿智还是愚昧,是历经沧桑还是少不更事,众多的骗子细分市场,在各自的领地深耕细作,总有一款适合你,总有一种骗术套住你。

怀疑一切,会让一个人在这个世界寸步难行;相信与互助不仅仅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

世上总是好人多”,这是事实,也是你上当的前提。

只要你还继续关心这个世界,继续在红尘之中摸爬滚打,总有一天,你还是会被某个人,某件事,某个行为,某个词语,击中内心,为了自己的信任而相信,化身为奴,进而入套。

前路迢迢,还有更多的魑魅魍魉和无数个骗局挖坑以待,继续前行吧~~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人为什么容易上当?

从呆若木鸡到永动机 - from adorkable to perpetual motion machine

image
(图源: pixabay.com

人类的情感,有三种等级:自发,自觉,自为

  • 自发就是出自本能的选择,是一种原始性的行为;
  • 自觉是指将手段与目标直接联系,优化资源配置,主动采取措施达到目标;
  • 自为是以目标为导向,不会再三权衡利弊,无所谓付出-得到比值,产生内心认同感,变成了信仰。

在黑格尔哲学中,同一个东西从”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发展是由存在到思维的转化和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

小朋友手里拿着变形金刚说“我爱你”,和少年时期看着暗恋对象的背影喃喃自语“我爱你”,再到婚礼现场含情脉脉地看着爱人说“我爱你”,最后坐在夕阳下,拉着爱人的手,一起看着这平凡的一切,说“我爱你”——都是“爱”啊,但是很不一样。

每个人第一次”我爱你”只是自发本能的呆萌,中间若干次是书本知识给的理论回应,最后历经沧桑的“我爱你”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

这是不同维度的情感,低维永远无法理解高维,甚至于不知道高维的存在。

就像一个“点”,不知道“线”的遥远漫长;而一条“线”,也很难体会”面”的广阔宽容。

每个人自发的原始的情感,往往是单薄靠不住的。

到了“自为”,才有可能不再受到纷繁琐碎的影响,像永动机那样不再需要外力注入而依靠自身运行下去。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从呆若木鸡到永动机 - from adorkable to perpetual motion machine

大脑和小勺

image

古人喜欢用自己的脑子做礼物送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装剧或者描写古代的小说里面出现:阁下大恩无以为报,在下愿意/不惜肝脑涂地之类的。

那知此翁心,肝脑作布施—— 宋 · 彭龟年《药翁吟》

你看,肝啊脑子都不要了,施舍给别人了。

我们有理由怀疑,在古代,人的脑袋上都有一个洞,方便人们把脑子拿出来涂地。只是后来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不再随便送人,也越来越不喜欢动脑子,慢慢地进化后,颅骨就长起来了。

囟门这个位置,应该就是古人脑袋上的洞。
image

囟门指婴幼儿颅骨结合不紧所形成的颅骨间隙。有前囟和后囟之分。后囟门靠近头枕部,是两侧顶骨与枕骨之间的骨缝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前囟门在头顶部,是两侧额骨与两侧顶骨之间的骨缝形成的菱形间隙。

一般会有2种疾病:囟门提前闭合推迟闭合。提前闭合这是真的疾病,推迟闭合呢,其实就是简单的返祖现象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挖脑洞,就是从这里来的。

需要动脑子的时候,古代人就会拿把小勺,放到这个脑洞里面搅一搅,让脑子动一动,然后就能想出一个点子——整个这个过程,就叫做“挖脑洞”,或者叫“动脑筋。现代人的颅骨虽说是长密闭了,但是这个古典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再关心一下勺子的诞生。

按照已有的线索,勺子的使用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河姆渡文化时期,那时已经出现了很典型的骨头做的勺子。

拥有这么久远的历史,难道勺子的出现仅仅是为了人们吃饭喝汤吗?我们需要拿出科学的精神来考证一番。

你想啊,直到现在,印度人用餐还在用手抓来吃,中国人用2根小棍子就解决了问题。单纯的为了吃,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发明勺子。

据我研究,勺子的出现,就是为了挖脑洞用的——

  • 碰到需要报答的人,用勺子挖出脑子涂地;
  • 需要动动脑筋的时候,用小勺搅拌一下脑子,刺激脑神经的活动。

古人们每人随身携带一把小勺,平时非常注意清洁卫生,不但洗得干干净净,还绝不外借混用。

这绝不是因为那时就有了分餐制,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的餐具。而是为了防止同一把小勺在不同的脑子里面搅和,万一碰到不健康的脑子后引起脑膜炎的交叉传染。

以前我在《“吃”的恶趣味 》说过,中国人对吃是非常痴迷的。

人头上有这么一个现成的洞,脑子整天在眼前晃来晃去,就一定会有人研究怎么吃了。

有诗为证:

病为兀兀安身物,酒作蓬蓬入脑声—— 宋 · 苏轼《病后醉中》
若要还精补脑时,除非一盏醍醐饮 —— 宋· 白玉蟾《万法归一歌》

这都是说,吃脑子的时候要喝酒,大概和现在吃刺身要加芥末的道理差不多。

鹿胎点点上轻裘,脑片飘飘入宝篝—— 宋 · 赵时韶《落梅》

这是不堂食,要加工成香蕉片一样的脑片,打包带走。

行年将四士,素标已插脑—— 宋 · 五迈《白发叹》

挑选了4个人,脑袋上插了白色标签,晚饭就是他们了!

野草涂肝脑,贪心怒虎狼—— 宋 · 孙冲《过古夹寨城》

这个是太讲究,吃脑子的时候还要加作料慢慢享受,连虎狼都觉得没人性看不过去了。

谁起心中炎,夺我脑上凉—— 宋 · 蒲寿宬《送使君右司赵是斋》

有人发火了,吃了我的脑子让我觉得头上凉凉~

忆昔当年富贵时,如今头脑尚依稀—— 唐 · 张保胤《又留别同院》

回忆当年发迹的时候,都是吃别人的脑子;现在落魄了,但是吃脑子的嗜好改不掉,只能吃自己的,导致脑子也被吃得七零八落没剩下几口了。

脑子不灵尤怪事,竟将腔血洒燕京—— 明 · 徐渭《读文信公仙岩祠集焚吊》

饭店吃到了不太新鲜的脑子,又不满意赔偿,竟然在京城大闹事!!

只是脑袋属于每个人的制高点,你稍微长得矮一点,就没可能看到别人的脑子,更别说吃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有史以来就喜欢做官,往上爬

皇上那是天子,谁当皇帝都是天注定的,凡人求不来。所以人们普遍追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样,只有皇帝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脑子,被吃的风险一下子降到马里亚纳海沟,而自己可以任意挑选感兴趣的脑子食用,这是人生一大享受啊!!

像诗里面说的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车马多如簇

这些都是障眼法。作者宋真宗赵恒是个大吃货,尤其对人脑着迷,他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书中自有万人脑。

身为皇帝,不能直接表现出统治阶级吃人啊,所以他隐晦地来表达,激励那些悬梁刺股的读书人,寒窗苦读时要想想美味的人脑。

所以啊,各位还是要好好读书,虽说颅骨已经长闭合了,但你要爬得够高的话,还是可以吃到人脑的。

那些不愿意好好读书的人呢,要注意保护你们的脑子,最好是睡觉也带个钢盔,戴的结实一点,以免有人来偷吃。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大脑和小勺

谈谈百度

我在一个小公司是个挂名网管,前几年一直接到百度竞价排名的推销。我一般都是直接拒绝的,可是百度的推销人员锲而不舍地打电话,有一次我鬼使神差地回答说”我会好好考虑一下”。或许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而且经过人性培训知道就会是这个效果吧。

说完了就有些后悔,认为自己不该一时心软给了对方没有可能的希望,因此后面两次有所逃避,再接到电话借口没空。直到第三次接通电话,痛下决心,回答说”我考虑好了,不准备开展这个业务”。对方突然怒了”你怎么能这样?!怎么可以不做推广?这会对你公司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自认为没有什么食言的行为,就挂了电话。过了一段时间,偶然发现输入公司名字,在百度上根本找不到公司官网,而别的搜索引擎都是第一个链接就是官网。

当时就震惊了,二B公司一个底层的推销人员,就有办法让一个精准搜索的结果产生如此的扭曲,这是一家有着怎样价值观的公司?简直就是业界毒瘤啊!

在这之后我偶尔想起这件事,就会用百度来搜一下公司。直到那年魏则西事件过后,才有了正常的搜索结果。

这个市值几百亿美金的公司,完全不讲商业伦理,吃相如此难看,令人发指。一个没有道德良心的公司,反而一家独大生机勃勃,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耻辱。

当欲望比收入多一块钱的时候,就是贫穷。从这个角度看,B公司真是穷到根部了,不能再有更多的欲望了,否则,连根都没有了……
image
(图源: ef360.com

到底是什么,让B公司如此大胆?我仔细想了想,原因在我,我们的”我”,问题在我的纵容。

即使明明知道二B公司如此丑恶,但我还是在用百度搜索(Google被挤走了),在用百度输入法,百度网盘,使用百度糯米,还买过百度理财。习惯使然,进而麻木。

这种麻木,比某些人提倡的”不要买任何日本产品,你现在所花的每一块钱,会变成将来射向我们的一颗子弹”这样的观念更具危险性,这个习惯,直接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而倒日派担心的,目前还只存在于臆想之中。

无耻就在那里,流氓就在那里,脱了底裤丢了节操的百度就在那里,可悲的是我们习惯了,所以它一直就在那里。我们甚至已经觉查不出它的存在,我们在它的控制引导之下,已经被异化了。

现在再让我给百度定位,我觉得它是一家广告公司,而且是只要有钱来者不拒不分真伪的广告公司。

这个B公司只有销售,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用户发现的,他们自己从没发现过任何问题。

往昔已逝,静如止水;我们无法再做改变。而前方的未来正生机勃勃;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影响着它。 默默地告别百度全家桶~~

往事只能回味,现在开始改变,未来并非不可预知。


改编自微信公众号:吻火者说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谈谈百度

发烧,虱子,和K线,趋势图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非洲某土著部落,长期与世隔绝,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总结出一个治疗发烧的良方:捉尽可能多的虱子放到病人身上

为什么会发展出这样一个处方?这是他们观察、思考的结果——他们发现,只要人一发烧,他身上的虱子就会变少,便由此认定虱子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健康的程度。

但实际原因是:一个人发烧,体温升高,寄宿在病人身上的虱子对高温感觉不适,纷纷逃离。

我们可以把这当成一个笑话来看,但这也说明了现今社会上为什么那么多看似奇葩的现象总是层出不穷——那也是人们观察思考的结果,只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个作为文学修辞是意境深远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真的以为是公鸡叫醒了太阳,那就太幼稚了吧?!

正确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分辨是非因果的能力,遵循客观规律理解社会。

如果在我们生长的过程中,总是拿着结果来评判遭遇,这是本末倒置无用可笑毫无意义的。

对于金融,我不懂,是个崭新的小白,俗称韭菜——还没有入场的韭菜。总觉得各种K线啥的有点类似于病人身上的虱子。

什么macd金叉,均线指标,身怀六甲,仙人指路,这些总感觉是用结果来评价过程,甚至于现在大热的EOS RAM炒作,也有人在用k线和趋势图来分析
image

实在是不懂这些东东,有木有各位神仙出来指指路呢?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发烧,虱子,和K线,趋势图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