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与坚守 | 月旦评

image
(图源: pixabay.com

每次看到媒体上轰轰烈烈的报道“逃离北上广”或者“逃回北上广”,并由此引发全民大讨论,我内心没有丝毫波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样的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的两个好朋友身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无意评断他们的行为,说到底我也不知道谁的选择最佳,只是想记录下来,纪念一下曾经的青春岁月。


我的朋友L,也是知青子女。高考落榜,回到上海,我们经常在一起。要么在我的大学宿舍,要么在他家,或是他一个初三就回上海的朋友P家里。他们都是4团的。

L住在爷爷家里,他哥哥也是早回上海了。他家在复兴中路,有20多平方,和我爷爷家相比已经相当大了,我很羡慕。

我从小就喜欢上海。上海对我来说,是夏天弄堂口垃圾桶中香蕉皮腐败的味道,是思南路上蔽日的幽静,淮海路的喧嚣和路旁粗大的梧桐树,以及建国中路弄堂口食品店里的豆沙月饼。我喜欢这一切。

L不同,他很不习惯这一切:房子太小,卫生间共用,连楼梯灯都是每家一个不能开错,到处都有逼迫的感觉。他在上海工作了将近一年,比较辛苦。工作和上学完全就不同了,会有白眼,咒骂。不过工作有薪水收入,L经常支援我一些钱,这对于我这个穷学生而言,那是久旱逢甘露,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种感觉,患难兄弟啊!

我和L一起在学校里接过一个暑假超市促销的活,2天时间,好像一天是50块钱吧。在一家华联超市促销淘大酱油,发传单,送小礼品,一起的还有一个上海女生。天气热,我和L买了很多冷饮,请她一起吃。她对我们的行为很是奇怪,明明是来赚钱的,却在打工的过程中把钱花了个精光,到底图什么呢?我的想法只是为了多接触一下社会,而L应该只是不想呆在那么逼仄的空间里而已。

L家也是顶楼,因为嫌空间小,他准备在楼梯上方搭一个小木屋出来。这件事情对几个年轻人(我,L,P,LC,还有一个同学Q)很有吸引力,没有钱,我们四处收集材料。碰到有人装修或是某幢房屋拆迁,我们就去工地上捡一些横梁,木板回来,所有的建筑材料基本就是这样凑齐的。

双休日我们就聚在一起建造,大约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工了。这里面大部分的木工活是我做的,为此我颇为得意。对面的邻居曾经抗议说我们的横梁太低,走楼梯会撞头,为此还改造过一次。当时觉得这个邻居吹毛求疵,但现在想想人还是不错的,至少默许我们搭建违章建筑。我们甚至还破墙开了个窗。

这个小屋建筑面积大约有3平方,4.8个立方左右,可以直挺挺地躺2个人。老P叫它“爱的小屋”,我们也想不出更好的名字,就接受了这个肉麻的称呼,经常在这里聚会。

我和L经常在小屋里回忆过去,谈论彼此的感情经历,时而开心,时而悲伤。

image
“爱的小屋”现状

后来听说这间小屋作为既成事实已经合法了,徐汇区房地局来检查过,还加固了外墙上的窗。这让我们有些许后悔:当初趁着监管不严,应该把房顶掀了多盖一层啊,那可就是复式房了!

想想咱哥几个好歹也算是在大上海做过房地产的人,还是挺开心的。

我们另一个根据地是P的小屋。

P在我看来是个传奇。

他初三回到上海,亲戚家落的户。恰逢亲戚家拆迁,由于多了P的户口,多分了些面积与钱财。最后亲戚在现在的亚新生活广场边上的棚户区里买了一个9.9平方的小阁楼,就把P的户口迁了过去,从此以后P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独居生涯,陆续把父母和弟弟的户口也迁了进来。

P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有时甚至让人感觉密不透风压力颇大。这大概是他一人独居久了,迫切地希望表达吧。

这间小破房啥都没有,四处透风,冬冷夏热。在路边有个水龙头,我们夏天时就穿个裤衩,在路边对着水龙头洗澡。上厕所要去几百米外的公厕。我们晚上偷懒,不愿出门,就用饮料瓶装小便,几天扔一次。每次要扔的时候,好几排黄色液体排列整齐,蔚为壮观。

有一次扔瓶子的路上,看到路边小摊贩用的一样的饮料瓶装着炒菜油,颜色和我手中拿的极其相似,从此以后我对路边的排档就有了心理障碍。

L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人生没有奔头,于是辞职回新疆又读了一年高三,准备重新考大学,这就和P的弟弟做起了同学。可惜他俩最终都差了几分,没考上填报的学校。

发榜以后的一天,P在收音机里听说有外地学校在上海的招生名额没有满,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进行补招,就通知L和弟弟去碰碰运气。很幸运,他们被一所外地的院校招了去,在经受短暂打击的几天后,成了一名大学生。命运就是这样神奇。

都说大上海充满了机会,大学招生这个就是实证之一。这个机会是人生的重大转机,而在新疆的话,永远没有这种可能性。每年上海不知道要浪费多少这样的名额,那些宁愿混社会也不去外地读大学的上海人,我是难以理解的。

而实际上P并不是偶尔听到这个消息的,他一直在关心招生的事情,报纸买了很多,招生电话也打了不少。这就是工作以后人的阅历经验丰富了才能想到要去做的事情,至少我就真不知道这些。

按照P的说法,这个社会是多元的,很多制度并行,我们要知道哪些是对自己有利的,这需要多观察,深入了解——机遇不常在。

他们毕业以后,P弟回了上海,L直接留在了当地,连上海户口也不要了,算是告别了一直感到不适的上海。因为父母都在上海,L过年都会回来,只要没特殊情况,我们总会一起聚聚。

P的弟弟当时对P的言行多有不满,认为P管得太宽也偶有闹情绪的时候。我有时会提醒他弟弟几句。一直觉得兄弟俩里面,先回上海的那个人要辛苦得多,万事都靠自己,面对满屋子的孤寂,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而之后回来的就好很多,基本只要操心自己的学业就成,别的都被当哥的担住了。在父母还没回来的时候,这是真正的相依为命。

P的弟弟小P,已经工作16个年头了,也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他跳了3次槽,混得很不错了。从外表上看他和普通的上海人也没有任何区别了,只是,至今为止,他对于自己是哪里人这个问题,还觉得很难回答。

P在刚住进小破屋时,极其苦闷。每天睡觉就当自己挂了,醒了,又活过来了,感觉正在一点点把自己埋葬。后来都恍惚了,不知道自己睡了没,似乎几年都没睡过。那些年每天在床上就呆5个多小时,不管睡没睡着,就像是例行公事完任务一样。

他说,没有阿Q精神是活不到现在的,其实早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漫无目的地游荡着,时时刻刻处在悲欢离合之中。似乎在为一个目标前进,其实方向早就错了,但是无路可退。

他时常会半夜醒来写点东西,但又怕自己陷得太深,不敢再深思。当年他写的东西是记叙文的风格,再抒发些感想,后来在电脑上做了些整理,就变成了这种文风:

花样年华,
在悲欢离合的月台上,
阴晴圆缺;
我立风中守望着
笛声,呼唤,青涩的容颜,
在那金色的田野上,
欢歌伴蝶舞,
歌声带给我久远的追忆,
沧桑同真情化作泪水。

如此看来,漂泊和寂寞,会让人拥有无穷的诗意。老P类似的作品还有一些,各位如果喜欢,今后可以单成一文。

P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至今为止他偶尔还会做些在我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和他的经历应该是密切相关的。不过十几年前马云也很不靠谱啊!希望老P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能近距离地看着他成功,会让我非常快乐。

我和L到了上海,一起完成了“爱的小屋”,对P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写这篇文章时,P对我说,“爱的小屋”是他重生的地方。

我能够理解老P,他落单太久了,有了根据地,找到了大部队,有一种孤雁归巢的感觉。我有试想过我来经历一次P的遭遇会是什么情况,答案是撑下来是肯定可以的,只是可能会多一些变态。

知青子女DNA里面有一段共同的密码,彼此碰面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就是那种“我懂你”的奇妙感觉,然后彼此相互吸引,组合,聚集。

尼采说,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而我们,当年其实并不十分清晰自己的目标,不知道人生的路到底在哪里,但也忍受了各种生活。

我工作以后还在P的小屋里住了半年左右,那时真没觉得苦,就是和P一起盼着拆迁。96年回来我就听说这里要拆迁了,P也盼了十几年,最后终于在2009年拆了。P的坚守有了回报,一家人在江桥分了三套房。现在他是土豪了,我得抱紧他的大腿。

遗憾的是P的小屋我们没有照片流传下来,那时我们用不起手机,还被BP机统治着。

L现在在一个西北的省会城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昆山买了一套投资房,小日子也是过得有滋有味。


这就是在光怪陆离的魔都,逃离的L,和坚守的P的故事,对应着这个世界上2个极端的选择。

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在这2极之间来回震荡,命运之神冷冷地俯视着众生,不说一句话。


节选改编于微信公众号:吻火者说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逃离与坚守 | 月旦评

《艺术哲学》品读(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 | 品乐书会

image
米开朗基罗《上帝创造人》

乔治•桑塔亚那在《人性与价值》说:

任何艺术都不是为了让人们进入神秘主义,如果艺术会有这样的后果,那只是偶然的,也许与我们的创作过程有关。因为任何艺术都是为了建构某种东西。正是由于眼前的和科学的东西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需要充实感性的东西,所以,当我们不满足时,这正是需要诗意的时候。

所以,让我们一起学习,告别针对艺术的神秘感吧!


十五世纪最后二十五年和十六世纪最初的三四十年,意大利处于一个辉煌的时代。

大师总是扎堆而来,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越的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安特莱•但尔•沙多……实在是太多了,好多我都没听说过,就不一一例举了。

这段时期界限分明,往后退一步,艺术尚未成熟,向前进一步,艺术已经败坏。

就像丹纳将艺术看作花朵一样,这个灿烂的时期,可比作一个山坡上的葡萄园:

高处,葡萄尚未成熟;底下,葡萄太熟了。下面,泥土太潮;上面,气候太冷;这是原因,也是规律;纵有例外,也微不足道,并且是可以解释的。也许在低下的地段能碰到一株单一的葡萄藤,因为树液优良,不管环境如何也结成几串甜美的葡萄。但这株葡萄是孤独的,不会繁殖,只能算作变格。

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用重重障碍和不断地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

意大利画派的特征:

丹纳对意大利画派的定义是完美的,古典的。意大利画派对风景是不重视的,主要的题材是人。

意大利古典绘画最大的限制是:精神不居于主要地位,既没有神秘的气息,也没有激动的情绪,不以心灵为主体。它们绝不强调暴烈痛苦的场景,也不表现深刻极端发杂的感情。

它绝不为了关切精神生活而牺牲肉体生活,并不把人当作受着器官之累的高等生物。

包含达•芬奇在内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

形式便是目的,不是手段;形式并不附属于面貌,表情,手势,环境,行动;他们的作品以形象为主,不重诗意,不重文学气息。

彻里尼说:“绘画艺术的要点在于好好地画一个裸体的男人与女人。”
米开朗基罗说:艺术真正的对象是人体。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画家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种族,一批庄严健美,生活高尚的人体,令人想到更豪迈,更强壮,更安静,更活跃,总之是更完全的人类。


产生的环境:

意大利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绘画形式,完全是由于民族本能。

意大利人属于拉丁民族。他们的特色是

喜欢和擅长布局,对内容不像对外表那么重视,爱好外部的装饰甚于内在的生命;偶像崇拜的意味多,宗教情绪少;重画意,轻哲理;更狭窄,但更美丽。

三个必要条件:

人要能欣赏和制作第一流的绘画,有3个必要条件:

1. 要有教养。

人必须先脱离原始的野蛮和桎梏,会静观默想,会修饰欣赏,由单纯的活着发展到想要点缀生活。

  • 意大利人头脑敏捷,即使一个下人,挑夫都能谈天,辩论,有着天生的审美感

    他们好像生来就是文明的,至少接受文明很容易。

  • 他们很幸运,不曾被日耳曼人的侵略同化
    当整个欧洲还在封建制度下,人像凶悍有力的野兽般只知道吃喝打架活动筋骨的时候,意大利差不多已经成为近代国家了。

    在运用思想,爱好典雅,讲究礼节方面,他们已经和我们一样,也许还超过我们。

    2. 精神方面的修养更加平衡。

    在同时期,我们来看看别的国家的状况,为什么伟大的绘画艺术没有出现在那些国家:

  • 德国——欧洲彼时最有学问的国家,可是太多的玄想妨碍了图画艺术,这是一个创立了形而上学和各种主义的哲学天堂。
  • 英国——忙碌于更迫切的事:温饱,孩子,政治,宗教……他们没有时间关心艺术,即使留意,不过是为了趋时和面子。他们谈不上欣赏能力,对于美丽的形体与色彩的感觉,不是出于本能,而是得之于教育。
  • 法国——人过分紧张,就像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北上广深的芸芸众生
    a. 生活昂贵:大部分生活在勤劳艰苦中消磨;
    b. 向上爬的欲望:一切职位用会考分派,凭毅力和才能去争取,每个人心中隐约有当官发财的希望,却使得心绪更加烦乱

    他们的头脑过分发热,过分消耗,过分兴奋。不论绘画或文学,都变现出这些征象,有时对艺术有利,但损害艺术的时候居多。

  • 意大利——精神更加平衡,没有野心的竞争,没有好奇心的骚扰,对生活要求不高,也不为宗教操心。
    这里的文明没有过度,一切都是恰到好处,水到渠成。

文明过度的特点是:观念越来越强,形象越来越弱。教育,谈话,思考,科学不断发生作用,使原始的印象变形,分解,消失;代替印象的是赤裸裸的观念,分门别类的字,概念等同于代数,日常的精神活动变为纯粹的推理。

3. 促使艺术表现人体的大环境

意大利那时还没有稳定而长久的太平,人们只能自卫,动不动就发生决斗。

人老是在极大的危险中过生活,充满惊慌和激昂的情绪,来不及把自己微妙的心情细细辨别;他没有那种好奇而冷静的批判精神。

这些经常对肉体的体验,映入了人们的意识,因此他们能够充分准确地表现人体艺术。他们欣赏完美的人体,看到优美高雅的东西就快活无比。

他用不着受画室的教育,单凭自发的同情就能欣赏米开朗基罗的英雄式的裸体与强壮的肌肉,拉斐尔的健康恬静,目光单纯的圣母,陶那丹罗铜像上的豪放与自然的生命力,芬奇画像上的别有风度,特别动人的姿势,丁托雷托与铁相笔下的健美的肉感,剽悍的动作,竞技家式的勇武与快乐。

image
拉斐尔:《金莺与圣母》

image
达芬奇《自画像》

image
铁相《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产生伟大作品必备的两个条件:

  1. 自发独特的情感非常强烈,能无所顾忌地表现出来,不同怕批判,也不需要受到指导
  2. 周围要有人同情,有近似的思想在外界时时刻刻帮助你,使你心中的一些渺茫的观念得到养料,受到鼓励,能孵化,成熟,繁殖。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环境,想要出现百花齐放的情景,这2个条件都是必须的。在steemit上,有很多人希望丰富社区生态,比如大伟 @rivalhw发起的月旦评活动, @angelina6688举办的“齐白石杯”绘画大赛,大鹏 @dapeng初创的后又过继给一姐 @tvb的“华语好声音”和“新人三个一”, @tvb的吐槽大会和反吐槽大会,这么多活动,都是为了繁荣社区生态。而这些活动有些已经暂停,有些还在继续。

Cn区要想兴旺繁荣,活跃的人口基数要大,敢于表达的人要多,提供有价值回复的热心人也要积极。我闲时翻看了一些以往的帖子,看到点以往的辉煌,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希望入驻 @cn-reader的活动越来越多,stemit上cn区的“文艺复兴”能够早日到来。

我之所以在steemit上开始发布《艺术哲学》的品读,并不是我水平高,而恰恰是我在艺术上相当于初生的婴儿,啥都不懂,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写点感想反思,如果还能有艺术修为已经走在前面的人来指点一二,那就更加幸运了。
@dapeng在声望破 67:谈谈目前可抱的大腿 - 月旦评说:

我不是专业程序员,平时写的 R 语言代码自娱自乐,没人帮忙修改,凑合用。提交到乌托邦后,有专业的程序员作为 moderator,给我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不仅免费,还倒贴给我 SBD,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这段话鼓励了我,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进步。


相关品读:《艺术哲学》品读(一)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艺术哲学》品读(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 | 品乐书会

《艺术哲学》品读(一) | 月旦评 | 品乐书会

image

对一个几十年24k纯纯的理工狗来说,又是为了生活埋头拉车的那种,理论上这辈子都很难和这类书籍有交集。

《艺术哲学》一书,是19世纪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所撰写的艺术批评经典著作。全书从种族,时代,环境等三要素分析了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以及希腊雕塑等艺术作品,希望借此来探究艺术发展的规律。译者傅雷对这本书极为推崇,认为它

实际上等于同时出版一部西洋艺术史。

由推崇而产生敬畏,由敬畏而自我要求严格,傅雷从1929年开始,历经30年才翻译成书。

只是,生活就是这样神奇,你缺乏什么,它总是会用各种方法在各种场合提醒你,哪怕梦境都不放过。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全书文字部分419页,本篇暂时只谈第一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今后可能还会有很多篇。

第一编 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
第二编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
第三编 尼德兰的绘画
第四编 希腊的雕塑
第五编 艺术中的理想

这是大概率事件,即使写出来显得低级幼稚(艺术上我简直就是个婴儿,我的天花板可能是很多人的地板),即使写出来没有几个人感兴趣(这见证了我的成长,锦上添花固然好,Inner peace才是终极目标)

有人说,艺术就是美,也有人说,生活就是艺术。这些理解可以说都没有错,本来艺术就是引发人们思考理解这个世界的。只是,艺术甚至早于科学影响人类的历史,在当今几乎科学统治一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理由学习一下艺术理论,学着欣赏一下艺术吧。

这篇文章既属于读书笔记,也属于读后感。我尽量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来谈论这一切,会颠倒书本结构,但主要来源都来自于这本书《艺术哲学》。因此,万一有些话语没有标注为引用,并不是想掠美,而是我疏忽了,是那些观点融入了我的血液,我的大脑被欺骗了——以为那真是自己的想法。


人类之初,是和自然世界抵抗的历史。人们必须时刻提防猛兽,洪水,野火,必须为了糊口生存终日奔波,此时,动物性占据了人体大部。当生产力提升,人类开始一种相对高级的生活,开始静观默想,关心基本原因与主要特征时,一共有2条路可以走:

  1. 科学:依靠科学找出基本原因/规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
  2. 艺术:表现基本原因/规律时,不用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诸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人的感官与感情。

埃德温•J•德拉特(Edwin J. Delattre)比较了学习技术学科和学习人文/艺术学科的目的:

当一个人学习内燃机的机械构造时,学习目标是他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建造或维修这类发动机,有时他应该更容易因此而找到工作,从而改善生活……

当一个人学习人文学科(艺术)时,学习目标是他应当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建造或者修复一种人生……

看到没?差距就在这里。前者是器,后者是道。

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送给大众。
正确与完全的模仿不是艺术的目的,虽然摄影也可以称之为艺术,但永远没有人把摄影和绘画相提并论。

一般来说,仅仅哄骗眼睛的东西在艺术中是不被重视的。但纳一幅肖像画4年,拿着放大镜研究,画出的人头像是真的,但梵.代克的一张笔致豪放的速写就比它有力百倍。

有些艺术还存心与实物不符。比如:
雕塑——颜色单一,还没有眼珠;
戏剧——不讲人话,全是韵文。

艺术品的目的

是表现某个主要/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所用的方法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总体,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由艺术家调配的。

艺术的目的:

将事物的基本特征表现得彰明较著。

艺术所以要承担这个任务,是因为现实不能胜任。在现实世界,特征不过是居于主要地位;艺术却要使特征支配一切。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把实物加工,但是不充分。特征的行动收到牵制,受到别的因素阻碍,不能深入事物之内留下一个充分深刻充分显明的印记。人感觉到这个缺陷,才发明艺术加以弥补。

艺术家:

明白了艺术的目的和艺术品要表达的意义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艺术家了。

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家与工匠。

艺术家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辨别事物的基本特征,别人只看到部分时,他就能见到全貌,还能领会精神。艺术家具有

辨别和扩大事物主要特征的那个特殊而高级的能力

按照丹纳的观点:艺术不是孤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环境把艺术带来或带走,犹如温度下降的程度决定露水的有无。丹纳将此发展为一个严密与完整的学说,并以大量史实来论证。

艺术就像是花朵,开得最艳长得最高的那朵;要分析艺术,就要从种子(种族及其基本性格)和植物(民族本身及其特性)开始研究。

恰恰就是艺术家们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寄托了他们的情感——人总是观察自己的内心,倘若心中全是苦恼,就只能研究苦恼。

所以,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创作,都会虚构出一个中心人物,成为同时代人们钦佩与同情的典型,我努力理做了下面这张表格:
image

不论建筑,音乐,雕塑,绘画,诗歌,一切艺术都决定于中心人物,艺术永不凋零,是文化最早而且最优秀的成果,艺术的任务在于发现和表达事物的主要特征,艺术的寿命必然和文化一样长久。

正如我在谈谈“有趣”说的:

丹纳说:

人的心灵好比一个干草扎成的火把,要发生作用,必须它本身先燃烧,而周围还得有别的火种也在燃烧。两者接触之下,火势才会更旺。

时至今日,已经存在很多火种了,有些业已燃烧了上千年。历史上那么多艺术家,生活中那么多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品,散落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只待我们去发现,去经历那一场场的邂逅。

祝你我都有美妙的邂逅。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艺术哲学》品读(一) | 月旦评 | 品乐书会

致父亲 | 月旦评


(图源: pixabay.com

以我的性格,很难将情感溢于言表,这辈子几乎不可能站在你的面前亲口说出那3个字,虽然我是那样想的。

这辈子我第一次做儿子,没有经验,基本上是做不好的。

人这一辈子第一次做的事情太多,需要耗费的精力太多——第一次考100,第一次暗恋,第一次表白,第一次做丈夫,第一次当爹,第一次感到自己老了……每一个都恨不得把当时的自己全世界都填满,以至于只能忽略这个天赋先验的关系。

我离家得早,即便原来在家时,也尚未脱离人性原始的自私,一心只顾着自己只会用直觉来生存,这导致我们相互陌生,不默契,没有太多温软的行为和言语,很难顺畅地交流。

回想我这一路走来,原来时间大部分给了本能,接下来给了情感,最后是哲学和审美,忙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反倒忽视了我们的关系。记忆会被偷走,慢慢地竟然会习惯忘记。

大概每一个儿子都有一段时间会觉得自己聪明无比,自己的父亲笨嘴拙舌说话不漂亮生活单调没有情趣头脑愚钝反应迟缓看不清世事险恶,忍不住自己插嘴插手来干预父亲的生活。可往往这些努力一一化作幻象灰飞烟灭。

男人终将会理解男人。

父爱这个东西,像极了数字0。

许多符号,都是指一个东西,而0意味着什么都不指,代表着空和无。

父爱和0一样,单纯地盯着他似乎找不出什么,但是,把0放到任何数字之后,把父爱放到任何经历之后,都会让原本的存在意义翻倍,释放出巨大的威力。

所谓的成就和挫折,都不过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很短的片段而已。只有父亲,是那么平淡而永恒地存在着。

现在的生活与过去之间表面上变化翻天覆地,骨子里联系千丝百缕,而我们之间的关系看似高潮褪去,归于平静,细究则影响深远魂灵不散。

我已知道捷径,奈何身已不在起点……

我爱你。


改编自微信公众号:吻火者说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致父亲 | 月旦评

上海疯狂的英语补习 | Crazy English tutoring in Shanghai

Thumbnail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英文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高考英语上海卷据说外地考生看了会直接吓尿。

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in Shanghai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Shanghai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volume is said to be directly threatened by the foreign candidates.


这是上海,晚上7点英孚补习学校的场景,参加的都是3~5岁的小孩子,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熟练地应用英语,因此早早地就要求他们“浸入式”学习。

This is the scene of Shanghai, 7 p. m. E.F. school in the evening, all the children of 3~5 years old.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be able to apply English skillfully, so they asked them to “immerse” early.


英文不好,用的机器翻译,勾引外国人,会中文的直接忽略吧。

My video is at DLive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上海疯狂的英语补习 | Crazy English tutoring in Shanghai

杞人忧天,有病呻吟


(图源:pixabay.com

有些人的忧虑是不知道下顿饭有没有得吃,有些人的忧虑是不知道下顿饭去吃什么。

有一类人似乎永远完全无法理解非同类。

现在的社会人,总处于种种链条的某个环节,其中,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就是鄙视链条了。你鄙视我,我鄙视他,豆瓣鄙视天涯,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韩剧的,看日韩剧的鄙视看港台剧的,看港台剧的鄙视看国产剧的……似乎不鄙视一下,就无法凸现自己的高大上伟光正。

现在的人们都很易怒,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平的现象,是那么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只是,这里面有很多人,他愤怒的原因不是不公平,而是他处于不公平里面弱势的一方。

高峰越是巍峨雄伟,其后就越是贫瘠荒芜。那些网络上的斗士,外强中干,色厉内荏是对他们最好的注释。那些在网上无所不能的喷子,时刻寻找着喷发对象。如果一时难以发泄,便会断章取义,以己度人。

他们永远没有耐心去看完几百上千的字数,他们有阅读障碍,脑容量一般在十个字以下,超出这个范围,就如同程序堆栈溢出,要么当机,要么举止异常,无法预测。

在虚拟世界中勇敢正义的他们,在现实的大街上,看到流氓欺负小姑娘,是绝不会拔刀相助的,只会拔腿就跑。

看字和阅读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看字是为了寻找自身的G点,寻找负面情绪的宣泄点,达到意淫的高潮并娇喘连连。

他们并不具备基本的判断哪一方是正确的逻辑能力,当然,他们也不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他们需要的是心理大保健。

毫无意义的指责,毫无内容的谩骂,如果是有意为之,那就是无耻;如果是发自内心的表露,那就是无知。

吃泡面啃窝头忧心中美,中日,美日关系,通过手机屏幕大谈上海这个巨型国际都市该如何发展,还真是难为你们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不是看你虚怀若谷的深度,而是看藏污纳垢的容量。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成熟啦~~

谩骂暴露了弱智和龌蹉。称赞是需要智慧的,而谩骂可以不动脑子张嘴就来。没有真正的问题,也就没有真正的观点。没有真正的观点,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不懂没有错,但是不懂装懂就不对了。阅读理解确实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重点。

李敖曾经说过

“别人都骂TA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TA是个王八蛋。”

只是,我觉得对于碰到的傻逼王八蛋,不应该和TA争辩,也不要向TA推导证明,而是应该赞美TA,顺从TA,默默地鼓掌并露出鼓励的微笑,这样,才能把TA培养成一个大傻逼,大到足以让命运注意到,然后TA就可以接受命运摧枯拉朽式的洗礼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吻火者说,有删改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杞人忧天,有病呻吟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