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知识分子,北宋的张载说过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这是知识分子四个不同的阶段和层级,其中,“为天地立心”是最简单的了:这只取决于自己的认知与想法,雄心壮志谁都有过,但你我都曾经“晚上睡前千条路,早上醒来走老路”。
“为生民请命”,就不单单是想法,而是开始实践了。光想有什么用?利用自己的所学,来为那些话语权缺失的人们谋福利,讲权利,办实事才是己任。不过,时间长了,请命者一定会有深深的无力感:遇到困难只想着找人血馒头治病的刘老栓们实在是太多了,民众观念不转变,出多少个战士斗士最终都会变成泥牛入海的烈士。
兴民权难,开民智更难。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这种凭借一己之力冲锋在前的状态,开始著书立说开宗立派,兴办学堂,“为往圣继绝学”。只有教育,才能让普通人成为一个健康人,自由人,而非机器人。
“为万世开太平”,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
知识分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书读得越多,嫌弃的东西就越多。“为往圣继绝学”的,会嫌弃那些“为生民请命”的,“为生民请命”的人,又会鄙视那些只会“为天地立心”的人。但不管怎么说,有学识有担当有坚持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状态往往是批判的,他们的责任就应该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方方日记的海外(即将)出版,引发了网络上一轮大讨论。有一种说法是:
“我们举国抗疫,温暖感动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歌可泣的奉献也比比皆是,为什么要老是盯着那阳光下的一点点阴暗不放?还要细细咀嚼?简直就是在吃人血馒头!”
“你看国外一片水深火热,他们好在哪里?比我们差远了,不满意你到纽约去啊!”
我比较疑惑的是,为什么不能写写阳光背面的东西?为什么只能讴歌?一个苹果长了虫,你可以宣扬苹果的甜美,但同时也必须有人捉虫才行啊。感动的归感动,批判的归批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咦?这句话好熟悉……),这才是正常的社会吧。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句话很多人都熟,可是到了现实,批评的声音那么刺耳,能够接受的人,似乎不多。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机构,如果对于反面意见反应暴躁,这就有点问题了。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咦?这句话又好熟悉……),传统的美德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那么多的戾气,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距离“思想之自由,独立之精神”的人,到底还有多远?
来自于 [WhereIn Android] (http://www.wherein.io)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知识分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