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普作家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 Isaac Asimov and Popular Science

作为科普作家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 Isaac Asimov and Popular Science

本文介绍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在普及科学精神中的价值,以及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不为人所了解的科普作家的一面。

为什么我们热爱科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课程在全世界主要国家的公民教育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在国内出现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大众对于科学的崇敬与追逐,几乎到了科学至上、“科学主义”的程度。

在熏陶科学素养方面,政府主导的学校科学教育、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毫无疑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真正让科技变成了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还要属科技与文化、传媒和商业领域的结合与应用。其中,大量的文化作品,例如科幻小说、少儿科普读物、科学杂志、科幻电影、科幻动画和漫画,对于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除了80年代曾经一段时间的“科幻”禁令带来的隔绝,90年代以后的年轻人接触了大量的科学和科幻文化作品,启发了年轻人对于未来世界和科学创造的极大兴趣。比如:

  • 科幻小说:如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80天环游地球》,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隐身人》,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等;
  • 少儿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
  • 科幻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等;
  • 科幻动画和动漫:《铁臂阿童木》、《星际迷航》、《银河英雄传说》、《攻壳特工队》等

有趣的是,在1999年的全国语文高考中,命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具有强烈的科幻色彩,曾经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Big Bang(《生活大爆炸》)等科学类热门电视剧也曾经深受年轻人喜爱,剧中随处可见与上面这些科幻小说、电影等相关的桥段。至于近几年刘慈欣的《三体系列》(The Three Body Problem)的火爆程度,则几乎直逼金庸“武侠小说”的待遇,让科幻文学一跃成为主流,被无数孩子和成人认同与喜爱。

《三体》The Three Body Problem | from Wikipedia) |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诚然大众在批判性思维、科学素养、独立思考等方面仍然有待提高,但科学幻想故事与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代年轻人的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回忆,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改变世界的科幻小说

对于科学精神和方法的教育,不能脱离科学相关文化的熏陶;而基于科幻作品形成的文化甚至能直接塑造现实、改写未来。

第一流的“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作品,除了天马行空的“幻想”的部分,还有体系严密的“科学”的部分,或许在一些科学逻辑和论证上存在漏洞,但对于激发读者对未来的想象和科学的热情,甚至引领科学研究的方向,有着惊人的价值。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对于机器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机器人学(robotics)”这一单词则直接是由阿西莫夫所发明的、“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则与今天的大数据技术遥相呼应、“人类殖民银河系”的情节对Elon Musk的SpaceX等项目的启发等等,可以说阿西莫夫对于当下依然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太空技术”都有着从理想、技术和文化层次的影响力。

有人认为阿西莫夫,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可以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对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作品的介绍,可以参见维基百科艾萨克·阿西莫夫词条中的详细描述。都说刘慈欣的作品以架构宏大见长,阿西莫夫那一代科幻作家想象的宏伟瑰丽,也无一不是令人惊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重点阅读《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等。这里特别推荐阿西莫夫的一部短篇作品《最后一个问题》亮点在最后,但请别直接跳到最后),它与区块链技术有着微妙的联系。

Isaac Asimov 艾萨克·阿西莫夫 | from Wikipedia |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阿西莫夫的科普生涯

对于科普作家及其作品,公众真正熟悉和了解的并不多,特别知名的如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大设计》等。事实上,存在大量面向公众的学科普及类书籍和杂志等,他们在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方面存在极为重要的价值。面向少年儿童的《十万个为什么》即为这一类,曾经也是儿童科学教育的必备读物之一。今天面向少年儿童的读物更多了,但影响力却似乎不如从前。面向成人的科学读物,则似乎被大量的知识付费课程和在线文章所代替,也是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

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接近500本,涉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历史、文学、宗教以及小说等领域,几乎遍布学科分类法的各个门类。相比之科幻小说,阿西莫夫在科学普及上的成就虽然影响力不如小说,但却更令人敬佩与叹服。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深深地触动了阿西莫夫,他深感公众的科学素养落后于当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力而为使这种差距尽快地缩小,于是毅然收缩早已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潜心撰写科普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在这些科普作品中,较为著名的有百万字的著作《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和《阿西莫夫的科学与技术传记百科全书》(中译本易名为《古今科技名人辞典》,历时三年时间完成,由为古今各国最重要的1000多名科学家的小传组成);以及一批二三十万字的科普力作,如《生命和能》、《地外文明》、《终极抉择》、《科技名词探源》、《洞察宇宙的眼睛》、《亚原子世界探秘》等;为青少年读者写的丛书《我们怎样发现了一》和《阿西莫夫少年宇宙》;还有《无穷之路》、《变!未来七十一瞥》、《新疆域》和《新疆域(续)》等科学随笔集。

科普与学术研究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方法,一个注重广度、一个注重深度。阿西莫夫原本是一位生物化学副教授,研究最需要在某一个创新点上不断深入,但他发现最广泛地涉猎知识并向大众传播科学精神更符合他的思维方式与爱好,这使得他离开研究工作,成为一名专职作家。

作为作家的阿西莫夫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财富:关注社会公众的精神,传播科学的巨大热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处事作风。重读阿西莫夫的自传、跨学科的著作以及科幻杰作,对于科普工作者而言具有极大意义。若无对生命、世界之深刻热爱,是不可能完成像阿西莫夫这样巨量的高质量作品的;唯有凭借这种大爱,才能真正将科学精神与理性思考传播给更多的需要它的人。

It’s Been a Good Life,阿西莫夫的人生正如他的自传的标题所言:作为写作者,阿西莫夫一生出版作品近500部,震古烁今;作为科幻作家,他产出了大量“神作”,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对后世影响极大;作为科学家,他广泛传播科学知识,以利社会,令人敬佩。如阿西莫夫这样天赋非凡,又有宏大志愿与坚韧毅力的名家,足以为后世作家与科学家在精神与行动上之楷模。

本文是《观非常人,行非常事》这一系列文章中关于伟大的科幻/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介绍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 Wikipedia, 艾萨克·阿西莫夫 / Isaac Asimov
  2. Edward Seiler, Isaac Asimov Home Page
  3. 百度百科,艾萨克·阿西莫夫
  4. Wikipedia, 科学普及
  5. Issac Asimov, It’s Been a Good Life, 2002/03 (Issac Asimov’s autobiography edited by Janet Jeppson Asimov)

Introducing DCLICK: An Incentivized Ad platform by Proof of Click. - Steem based AdSense.

Hello, Steemians. Let us introduce you a new Steem B…

This posting was written via
dclick the Ads platform based on Steem Blockchain.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作为科普作家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 Isaac Asimov and Popular Science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