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字不差阅读 |月旦评

只字不差阅读 |月旦评

pexels-photo-256546.jpeg

一个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工作上曾经认识一个人,学历不低研究生毕业。刚毕业参加工作参与项目。当时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需要安装纬地路线软件。

同事给他发了安装程序,然后告诉他按照安装说明一步步操作即可。半个小时过去后,他说他电脑有问题,安装不上。大家都很忙,就口头询问了些是否按照安装说明一步步来的,他说是啊。

我们建议他要不重启电脑重新对着安装说明试一遍,他又试了好几遍,还是安装不成功,他开始有急躁,是不是软件有问题。我们说我们的电脑上安装得挺好的啊。

他开始怀疑是不是系统的问题,其实软件各种电脑系统都是适用的。于是,他找到财务让公司帮忙找个专业搞电脑的帮忙换一下电脑系统。

安装系统的人来了,弄了许久后发现,他电脑有些旧了,他想安装的系统安装不上,还是只能恢复到原来的系统。他越来越郁闷,开始抱怨公司的电脑稀烂。

同事看不下去了,项目的问题一直没解决,整整一天他一直在弄他的电脑。同事开始问他,你安装时有没有严格按照安装说明来操作,有没有选择“数模版”,他说他选择的“专业版”,专业技术不应该是专业版吗。

同事无语了,那安装说明上,明明几行大字写着,“纬地路线专业安装时选择数模版”。

能做到只字不差阅读,有时真的挺难的。即使我们接受过高等教育。

我们也不妨想想,在接触虚拟币这个新事物时,面对各种钱包操作,软件安装,钱包地址等等是否也曾是那个忽略“只字不差阅读”的人。


一个观点:知识类读物应该只字不差阅读

李笑来在专栏不止一次提到并且强调,他不会出音频版,为得是“逼”大家不得不耐下性子把文章读完。为的是让大家只字不差的阅读,并深入思考。

他提到很多人喜欢通过阅读量来评价自己的阅读效果。现在读书越来越追求速度,“一目十行”常被赞为一种能力,特别是消遣类的小说读物。读书的量很重要,但是读书的质量是前提


一些思考

1、我们越来越丢失掉一字一句读书的能力

现在各种碎片化的东西泛滥,我们阅读图书、文章也越来越追求速度,手机一刷而过。像喜马拉雅这种音频app的兴起,也使越来越多的“读”变成了“听”。

我们变得越来越追求速度,越来越丢失了只字不差阅读的能力。就像公众号文章的阅读一样,随便回忆下就会发现自己有多少次是拿着手机刷刷的过,即使是感兴趣的文章。

上学时,有一道语文考试题目叫“阅读理解”,那时训练的就是咬文嚼字只字不差的理解作者意思,也许一字之差就含义大变。我们可以随便拿一套高考的语文选择题做一做,接着我们就会感叹这题目真变态。

2、知识类读物要只字不差阅读

对于知识类的读物(小说类等读物的并不在这次讨论范围),只有只字不差阅读,才可能停留下来深入思考。

李叫兽也许有人听过,一个写文章的,创业不到一年公司就被百度全资收购,现在是百度的副总裁。李叫兽曾经说过,他在看书的时候,别人可能不超过5秒钟,但是他有时要读一个小时。他在看书的时候,首先肯定做到只字不差阅读(要不然也五秒就过了),另外他在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就会停下来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现象能被这个理论解释。

牛人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其实,细心观察,大多数牛人可能都是如此。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也是这样的一位牛人。他介绍自己曾经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要求自己一年读完100本书,为此每天至少读完20页,哪怕自己已经很累很困。

后来他发现那样的读书方法太原始,也深刻体会了“听过无数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后来他放慢速度,不再追求阅读量和速度。放慢速度后,他开始寻找哪些知识与自己过往的哪些经验有关,开始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放慢速度,只字不差阅读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只字不差,可以停留下来思考,可以停留下来把知识与自己建立一些联系,只有建立联系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为自己所用。


感谢可爱的你
花宝贵的时间阅读 @yellowbird的文章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只字不差阅读 |月旦评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