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放假了,推荐两部电影

我现在不怎么看电视剧,特别是近期的国内电视剧,节奏太过缓慢,还有些甚至把观众当傻子。

老婆偶尔会看一些古装剧,剧里套路一样的女扮男装桥段,女主扎上头发就成功扮成男的,并且没一个人能认出来她是女的,然后男主各种把女主当兄弟看惹出一些自认为的浪漫桥段。

我就跟老婆开始扯了,这古代的人也太傻逼了吧,这都看不出来?!是个傻子都看的出来是女的啊,就不能伪装的真的像男的嘛。我想花木兰肯定不是这样玩吧,肯定是伴得真的就认不出来。

后来我跟我同事讨论这件事,他说这样的电视剧是有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他妈妈在家里帮他们带孩子,没什么事情干,就天天刷这样的剧。

也是,存在即合理。

也许就是有这样的市场需求,看电视就是消遣和打发时间,这些电视剧的思路也许就是让你不用思考,不用动一点点脑筋就看懂各种关系和剧情,甚至让你不废脑力的推测后面的剧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这样的电视剧不感冒了。节奏太慢,耗费的时间太长,感觉有些浪费时间。

我开始很少看国内电视剧,今年追过的最喜欢的剧算是《权利的游戏》,前集提要就做的很好,绝不拖拉。除了一些不错的美剧,最多看看电影。电影不一样,也就一两个小时,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特别是最近开始在steemit上写文章后,更加没有大把时间去看剧,电影成为最佳选择,时间不多,一部就是一个浓缩的故事

扯淡这么久,说回主题,最近就看了两部不错的推荐给各位,网上都可以下载,放假前下载下来,不出去旅游的也许可以在家里打发一些时间。

《鬼魅浮生》
ghost.png

《看不见的客人》
kbj.png

关于电影的所有,我就不剧透了,欢迎留言分享观影体会!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要放假了,推荐两部电影

Steem and Bitshares

1、steem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Steem蓝皮书提到,Steem区块链提供去中心化的代币交易所,类似于Bitshares比特股交易所。交易所允许用户通过公共、去中心化、点对点的市场来交换他们的steem和SBD(steem blockchain dollars)代币。用户可以下买单和卖单,由区块链自动执行订单匹配。
1.png

通过,个人账户界面右上角的三根横线可以进入steem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或者通过wallet下SBD里的market进入。
2.png
这种SBD与steem间的兑换,可以简单理解为在云币交易所里CNY与BTC间的兑换。不同的是CNY就等值为人民币,SBD代币是通过一些技术设计为锚定美元的代币。所以,steem完全也可以设计SCNY(自己假想的steem锚定人民币的货币)。

2、Bitshares去中心化交易所

Bitshares又称比特股,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下图就是目前bitshares热门的交易市场。
3.png

怎么理解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与云币这样的中心化交易所的区别呢。

中心化的交易所比如云币,是由云币平台来维护,以及用云币的信用来给交易提供担保,中心化的最大缺点就是“中心”出问题,就玩完。比如政策风险导致云币平台的关闭。

而Bitshares去中心化交易所是运行在区块链上,由区块链来提供动力记录交易,是点对点的交易,所有的交易被记录在区块链上,由区块链技术来解决交易的信用问题。所以,它不受政策影响。
4.png
5.png

上面两张图,是我在Bitshares上的几次操作,包括创建账户、交易、转账等。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你会明显发现,所有的这些操作记录都有对应的交易区块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云币之后,其背后的团队急于开发Bigone,Bigone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易所。Bittrex,Bitfinex等也都是中心化的交易所,只是并不受中国政策影响罢了。

3、Steem与Bitshares的异同

Bitshares又不能简单理解为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就像steem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去中心化的内容分享平台(上文也介绍steem也是一个交易所)。

相同点1:交易速度快

Steem与Bitshares都是Daniel Larimer(论坛和博客上叫Byte Master,简称BM)开发的项目,基于同样的石墨烯区块链技术,交易速度快(3秒就可以产生一个区块)。在之前的文章《steem交易转账操作》,曾试验过给另外一个账户转账,几乎是秒速,用户体验比比特币好一个档次。

相同点2:自然名称系统

Steem的蓝皮书提到,许多区块链技术,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使用的钱包地址都是一长串的随机字母和数字。而用户无法凭记忆回想起这么长串的字符地址,使得这些钱包地址很难在典型的线上社交媒体中与别人互动。Steem区块链以每个参与者的用户名作为自己的钱包地址,提升了用户体验。

比特股跟steem一样都是以用户名作为自己的钱包地址。Steem和比特股创建的账户名会被写入区块链,也具有唯一性。我们申请账户时察觉不出来,实际是代理帮我们将账户名写入区块链上。

比如上图的比特股,我的账户是openledger注册的,代理帮我交了一笔注册费,比特股上写入信息到区块链上是有交易费用的(类比矿工费)。后续在我在平台交易的手续费,会有一部分给代理。

Steem也是一样的。我们申请的账户都是来自代理的注册,是需要费用的。所以,当我们注册不成功时,懂一些程序的,完全可以自己付一些代币,自己在区块链上注册账户。

相同点3:都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易所

都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只是steem只支持steemit系统里的货币交易,而比特股支持更多。

都有基于法币的锚定货币系统,steem里是SBD,比特股里有bitX(bitCNY与人民币锚定的代币,bitUSD与美元锚定的代币)

相同点4:支持账户间点对点转账

比特股这个交易所,有些类似于去中心化的支付宝+云币网的结合体。首先它有交易所的功能,可以实现各种代币间的兑换,同时它也可以支持支付宝那样账户间的点对点自由转账。

Steem也支持账户间的自由转账,而且零费用,steem也具有去中心化的支付宝的功能。支付宝是一个账户可以实现人民币的点对点转账,steem的ID也是一个账户,也可以实现SBD或者steem的点对点转账。

这不同于区块链间的资产转账,比如我在云币网有比特币,我给另外一个云币账户转一点比特币,我需要知道对方的比特币地址,这实际上是区块链资产本身的转账。

而比特股只需要知道比特股的账户名,直接转移各种资产到同一个账户下,而不是每一种资产都去找钱包地址。

不同点

Steem的重点是内容及社交平台,Bitshares的重点是交易平台。

4、结束语:

本文对BM的两个项目,从我自己的理解出发,主要对两者相同点进行了一些说明,可能存在不够全面和有失偏颇。

对比来看两个项目对我们有什么用呢,主要是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们的价值。包括尝试理解BM的第三个项目EOS未来的价值。

EOS的首次发布会上提到,Steem和Bitshares是实际交易中使用最多的区块链应用,最接地气的应用,区块链目前炒作概念的多,真正能够落地的有实用价值的其实并不多。


我主业是桥梁设计,经常不务正业写点文字,后来 @speeding邀请我写一些关于区块链的文章,那时正好偶遇steemit,所以,我就开始写一些关于steemit的文章,目前写了大概四五篇关于steemit的文章,特别是《steemit注册详细教程》,也算为steemit的CN区的推广做了一些事。

这篇文章也算其中之一,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帮助。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Steem and Bitshares

毕业六年,酒精考验 | 随笔

wine.png
@tvb和 @coldhair最近的文章聊到steemit是用思想在社交,在土木的圈子里,我们是用酒精社交。

周五,steemit没有发文,因为那天下午,公司与某院组织了一场篮球赛,篮球赛结束后的活动就是晚上吃饭喝酒,一直喝到九点多。

那天有两桌的领导,在湖北的喝酒文化里,先是领导开场来说几句,然后大家共举杯,算是先热热场子。接着,领导开始轮流的逐桌的敬酒,领导热完场子,接着就是小兵拿着酒杯、拎着酒瓶开始去一个个敬领导。这一来回的礼尚往来后,就是逐个厮杀

那天领导有些多,坐了快两桌,一个个领导来一下,好几小杯白酒下肚已经有些晕乎,接着就是礼尚往来敬领导,这个让我有些吃不消,一个个领导得单独敬,不停歇的,一轮下来胃已经有些不舒服(我喝多了会反胃)。

然后就是私下的逐个厮杀,扯扯淡,吹吹牛逼,拜个兄弟把个妹,聊聊情怀,追忆追忆往昔……

这就是土木圈子里的文化,很多事情,也大多在酒桌上可以解决,能喝酒也成为混圈子里的一种能力。

每个人身上的酒标签

之所以说喝酒也算是圈子里的一种社交,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被贴了一些酒标签。比如黄二两,帅三斤。同事中有个姓帅的小伙子,听说巨能喝,于是这种能喝酒贴上了跟酒相关的标签,大家每次喝酒聊天,互相认识介绍,都会拿来说下,也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还有不能喝的,也会贴上不能喝的标签,酒桌上喜欢爽快人,不喝酒的推脱自然也会给人一些负面的印象。

能喝的,也都有一两次惨痛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也都被贴上一些印象深刻的标签,“啊,记得你,你就是上次那个喝多了,然后….的小黄啊”。

我有个同事,那是用生命在战斗,喝过一次胃出血,如此的代价换来的是领导的每次念叨,当然也成了我们的谈资。以至于后来辞职换单位了,他的故事还在传说。

我的几次酒经历

1、最尴尬的一次敬酒
酒桌上不是就只是喝,得还会说。酒桌上如何说话,对于一个刚毕业没多少年的菜鸟来说是个“学问”。有一次陪老板和某院领导吃饭,我那时是个没经验的菜鸟,酒桌上基本没存在感,也不会说话,基本就是找个机会端着酒杯到领导面前“敬您,我干,您随意”,菜鸟吗,基本就是这一句混江湖了。

来来回回几次后,我再上去敬酒,领导直接婉拒“你回去,慢慢来”,酒杯已经做好架势手伸了出去,又缩了回来,甚至尴尬。

2、干不过青岛人
北方人能喝,我算是见识了。那一次陪领导去青岛谈项目,白天干完正事,晚上就是吃饭喝酒,来得都是客,好客山东嘛。

那一次,我喝得不醒人事,怎么回的酒店全然不知。然后,我被青岛人干趴的“光荣事迹”也被贴上了标签,没事就被拿上来吐槽调侃一番。

3、如此怀恋那只螃蟹
去缅甸出差,那边的食材真的特别好,猪都是在地上瞎跑散养的,那边的海鲜也是极好,在国内,特别是内陆的武汉是很少能吃到新鲜的好食材。

晚上的酒桌上,我还在慢慢品味那边个大肥美的螃蟹时,领导来敬酒了,节奏太快让我措手不及,一只大螃蟹还没品尝完呢,刚坐下,第二个领导来了……那次出差,领导比小兵多,满桌子都是领导。

几轮下来,头已经晕了,味觉也错乱了,然后我的记忆停留在了那只没吃完的螃蟹。


土木毕业,那时选工作方向,因为听说施工单位酒文化很厉害,于是我逃离到了设计这行,毕业六年,发现其实还在圈子里。在这圈子里,喝酒是门学问,也是种社交,菜鸟也被逼着成长。

其它随笔:
《敦刻尔克》观影 | 随笔
我是steemit大海里的一只小虾米 | 随笔
我把我的不务正业熬成了一碗鸡汤|随笔
发现很久没赞扬过别人了 | 随笔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毕业六年,酒精考验 | 随笔

从跑步健身这件事来看自我驱动力 |《小学问》读书笔记

run.png

《小学问》是奇葩说团队在喜马拉雅上的一款知识服务类栏目。


1、概念:两种行为管理模式

小学问中说,生活中很多人最大痛苦是管不住自己。早上想着别赖床,管不住自己;照着镜子想着该减肥,管不住自己;我们知道不应该一天到晚刷手机,管不住自己;晚上已经很困了,但是就睡觉这事我们也常常管不住自己。

这种对自我行为的失去控制,我们如何改变?

do—have—be(做—拥有—成为)的行为模式
要锻炼减肥(do),因为我想瘦下来(have),看起来有魅力(be)。

be—do—have(成为—做—拥有)的行为模式
自己想成为(be)一个有魅力的人,这些人会做什么事呢,运动、社交、读书……然后就去做(do)这些事,自然拥有(have)你想成为的那个人所具有的魅力。

如何对自己做好行为管理,《小学问》给的答案是be-do-have的行为模式,

所以,不要急于问自己我要做什么,不要急着就去健身房报名,比如第一步要问“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让跑步健身只是想成为那个人要做的事情的一个选项而已

很多经验也告诉自己,do-have-be的行为模式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者达到后又返回原来的样子。

2、思考和应用

在我的同事间,有一个健身跑步的小团体,现在大概有6个人。大家一起坚持每周去健身房锻炼一两次。

大家加入这个行动每个人的最初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有人为了减肥,有人发现最近身体越来越差决定要开始锻炼,有人很早前想过这件事一直都没行动看到更多人行动起来后也开始行动,有人是被诱惑强拉进来的。

总的来说,大部分都是do-have-be的行为模式:通过健身拥有好一些的身材,然后成为一个更自信的人。

但是,认真想想其实对于我来说,do-have-be显然没有太强大的驱动力。因为我身型还算正常,各项身体指标都在标准范围内,身体也还算OK没啥毛病。

反过来用be-do-have的行为模式来思考呢?

比如我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财富自由的人。可以长得不帅,但是体型气质不能太差(我不止一次想象过顶着大肚子中年的样子,这可能让我很生厌);在赚钱的到路上,健身锻炼显然是一个对自己健康的长期投资,本身就是赚钱,而且赚大发了。我已经看到一些同事生一场大病住个院就花掉一年的工资。

那么在这个逻辑下,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跑步健身锻炼只是我需要坚持去做的一个选项而已

在这个逻辑下,写作,跑步也许是有关联的,都是你想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需要去做的事。

因为,写作是对大脑的锻炼、跑步是对身体的锻炼。

那么进一步思考,steemit上的写作呢,do-have-be的思维模式是:去写作,可以赚到钱,成为会赚钱的人,所以我要做这件事。那么be—do—have思维模式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其它文章:
《谈判时如何报价 |《细节》读书笔记》
《如何赚取双倍工资 |《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
《如何减少拖延症 |《细节》读书笔记》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从跑步健身这件事来看自我驱动力 |《小学问》读书笔记

steemit写文排版常用技巧

xw.png

1、账户页面介绍

steemit具有社交性,账户页面的介绍很重要,需要通过几行字准确传达下你的相关信息,职业、兴趣、写作范畴等,还可以表明你所在的城市。

比如,我自己的介绍:”桥梁设计师、不务正业,爱写俩文字”。地址是”中国武汉”。通过几行文字说明我所在的城市,职业,以及写作是工作之外业余的兴趣。

简单的介绍,让follow你的人可以大概了解你,让同样兴趣的可以找到你。比如最近就人看到我的页面介绍,联系上我,在steemit这个世界里,竟然也找到武汉的土木同行,也是难得。

2、个人主页不建议链接图片

个人主页蓝色的背景是可以换成图片的,我之前试过,但是鉴于国内打开steemit的网络不好,很多主页链接的图片会经常刷不出来。
ym.png

当图片刷不出来时,这样反而会影响页面的文字显示,同时也影响打开的速度。体验很不好。所以,个人建议国内用户不要链接图片。

3、图文格式

一篇文章最好是图文格式。图文格式的文章,在自己主页的列表显示上也会显得整齐,偶尔一篇非图文的,总感觉有些想狗子啃的一样,很不美观。

比如,我之前文章的样子,就不太好:
pb.png

在内容上,一张合适的图片可以提升阅读体验。图片大小建议布满文章,比如本文的第一张图片,在横向上布满。之前有文章提到图片的最佳尺寸,我自己的经验是很少依据尺寸去具体剪裁,只是凭感觉控制,控制好图片的高度,太高的图片影响屏读的体验。

4、标题和第一行文字很重要

好的标题可以吸引人,它的重要性就不多说。有时,我们会用双语的标题,我自己的体验来说,对于汉语及英语的双语标题,建议把主要的受众语言放在前面,比如主要是汉语的人阅读,那么我就把汉语放前面,英语放后面。

文字发表后,会在steemit世界里显示,往往能显示标题以及第一行的部分文字,所以要利用好这点。通过第一行的几句开头,往往会吸引一些注意力。

我经常看到些文章,第一行就几个字,然后就换行了,这样可能少了一些获取大家注意力的机会。

5、正文顶格

我们一直接触到的写作规范都是开头空两字符,那是主要在纸质阅读时代习惯。在屏幕阅读时代,我们看文字都是一屏屏的刷,对于手机屏横向宽度小,开头空两行,给人感觉很不整齐,阅读体验差。

6、注意空段

不要整篇文章几千字就两三段,这是我们纸质阅读写作的习惯,以前写作文也是标准的三段式。屏读时代,需要考虑刷屏时,阅读的停顿。

个人建议尽量不要超过四行,超过四行选择合适的断句换行。

7、学会Markdown

Markdown一定要学会,可以改善文字阅读的体验,比如,对于观点类文章,可以通过加粗,重点标示出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但不宜满屏加粗,觉得这也重要,那样是重点。最好提炼出一两句话加粗,来表达文章的重点。

8、文末引导

文章结束后,可以加一句标签类的句子,可以介绍自己,可以引导关注和点赞等。这类文字前,可以通过markdown的语法“- - -”增加一根分割线。

当然,内容最重要,排版是为了提升阅读体验,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和一些经验,很多观点也许前辈们已经提到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希望 @yellowbird的文章能给你启发!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steemit写文排版常用技巧

《敦刻尔克》观影 | 随笔

dkerk.jpg

上周五好不容易不加班,老婆说要去看一场电影,她的同事推荐说《敦刻尔克》很不错,单看名字,不知道是什么主题一点兴趣都没有。同期还在热映的有《蜘蛛侠》和《猩球崛起3》显然更符合我的口味。

既然有人鼎力推荐,我还是去买了票,买票时也就剩下一个场次,显然是快要下映了,说不定我这还是赶了个末场。当我今天来写这篇迟到的文章时,发现这电影尽然还在上映。

电影是好电影,但是对于国内来说,更多的并不知道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段历史,我就是其中之一。电影开始前,我还在补功课,我甚至连导演诺兰是谁我也不知道,老婆还对我鄙视一翻。

我这人从来都是听歌不记歌手名,看电影不记演员和导演。查了下,原来诺兰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和《盗梦空间》的导演。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时,纳粹德国闪电攻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后,整个欧洲战场大溃败,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他们身后是汪洋大海。

让我记忆深刻的几个画面:

英国派来幸亏的唯一一架飞机,在没油了还在空中盘旋,利用最后一点在空中的机会还击落了一架敌机。

当用来运送撤退士兵的军舰一艘艘被击沉时,远方十驶来大批的民船,军官问将军望远镜里看到什么,将军说“Home”,正如电影海报里的一句话一样:When 400000 men couldn’t get home,Home came for them。

当成功撤退的士兵带着愧疚和沮丧回到英国时,他们以为人民可能会唾骂他们是失败的逃兵时,结果大家都在欢呼,幸存就是胜利。

幸存就是胜利,这是电影传达的对那段历史的意义。

关于历史,每个人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可能都不同。那么这段观影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对我来说,无所谓怎样解读,历史就在那里。对不曾熟知那段历史的我来说,这次的观影等于是一次连接,让我与那段历史因为一部电影连接在一起。历史就在那里,而这次观影它与我产生连接,融入我的生活和记忆,是一次阅历的丰富。

这种丰富好像是从教科书上阅读无法达到的。就好像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去过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因为经历过,那些教科书上地理人文才觉得是跟自己相关并深刻在记忆。

我们的人生的丰富程度或者阅历,往往与我们自己跟这世界产生多大的联系有关,所以,一次观影,一次马拉松,一次steemit上的文章都是我与这世界的一次联系,都是在丰富我自己的人生。


写作涉及:读书笔记、诗歌、随笔等。
希望 @yellowbird的文章能给你带来启发!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敦刻尔克》观影 | 随笔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