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算水文!】我名字的来历

很久很……额,两个月以前,我在【读杜诗说】卷首里讲到了名字的由来~

我是一个傻fufu的诗歌爱好者,最显著的标志当然是——我的ID啦。来自于Ted Hughes的Crow’s First Lesson最后一句”Crow flew guiltily off.” 因为steemit是英文ID,所以选择了最喜欢的英语诗(之一)作为名字。平时能用中文的时候,我叫维参。 《诗·召南·小星》曰:“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大约七八年前,我刚上大学,10点多钟,从图书馆出来。骤风如雨、侵寒彻骨,高考失败、和高中女朋友分手,还有什么呢? 那是抬头看见繁星吧。长沙虽然雅号星城,但夏天总是雾蒙蒙的,连月亮都像贴在纱帐后面,更看不见什么星星。这亦使我伤悲。直到10月,西伯利亚寒流击溃郁积的暖气团,不知不觉间,晚凉天净。 也许是想起了阿西莫夫的《日暮》,也许是眼见恒星燃尽成黑洞。我知道宇宙有生死,可是星空却长存。 “寔命不犹。” 从此就用“维参”作名字。(因为这首诗里其它的起名都很难听啊!)

因为帖子是讲中文的,所以主要说了“维参”这个名字。现在也说说Crowflew吧。

原本要用的是W.B.Yeats那首著名的Under Ben Bulben:

Cast a cold eye On life, on death. Horseman, pass by!

可CastAcoldEye太长了,也不好读~ 于是就想起了Ted Hughes这首Crow’s First Lesson

God tried to teach Crow how to talk. ‘Love,’ said God. ‘Say, Love.’ Crow gaped, and the white shark crashed into the sea And went rolling downwards, discovering its own depth.

‘No, no,’ said God. ‘Say Love. Now try it. LOVE.’ Crow gaped, and a bluefly, a tsetse, a mosquito Zoomed out and down To their sundry flesh-pots.

‘A final try,’ said God. ‘Now, LOVE.’ Crow convulsed, gaped, retched and Man’s bodiless prodigious head Bulbed out onto the earth, with swivelling eyes, Jabbering protest–

And Crow retched again, before God could stop him. And woman’s vulva dropped over man’s neck and tightened. The two struggled together on the grass. God struggled to part them, cursed, wept–

Crow flew guiltily off.

Hughes和Lakin都是我最喜欢的英语诗人,虽然二者都有沉郁,但Hughes的沉郁往往来自喷薄的力量~Crow’s First Lesson是个异类,反而接近Lakin的风格,尤其是最后一句,”Crow flew guiltily off”,所有不可言爱、无从言爱的绝望,在微妙的愧疚之下展翅。

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不能说出来。


这是@joythewanderer带来的“steemitnamechallenge的挑战”,我从@nostalgic1212那里见到的,欢迎大家来玩哟~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也不算水文!】我名字的来历

合唱:春天在哪里|春好声音#17

经历了一次强大恐怖的倒春寒(窦娥冤)之后,春天(又)来啦!

说起关于春的歌,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春天在哪里》~~

@winniex @nostalgic1212 @windowglass好像都很赞同的样子,邀请你们来合唱这首欢快童趣的《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欢迎大家一起来唱这首欢快的儿歌~~

这是@TVB举办的华语好声音活动,详情请见 

@davidke20杯“华语好声音”大赛#17开始啦! 🎤CN Voice contest #17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合唱:春天在哪里|春好声音#17

《流动的生活》|月旦评|品乐书会

流动的生活》是一部社会理论专著,严格说来,是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研究的展开部分。通过《现代性与大屠杀》、《现代性与矛盾性》和《立法者与阐释者》,鲍曼构建了关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内部矛盾的理论。此后的《后现代伦理学》、《生活在碎片中》、《后现代性及其缺憾》则开辟了后现代研究的篇章。

《流动的生活》是一系列著作中的一本,是《全球化》、《个性化社会》、《被围困的社会》、《流动的现代性》、《流动的时代》和《来自液态世界的44封信》的兄弟姊妹。这些作品尝试在全球化视角下理解全新的社会建构模式。

什么是“流动”的生活?

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古代人从昆明去北京,可能需要半年时间;而现在只需要3个小时的飞机+几个小时地铁。新时代伟大的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使我们的肉身、信息和金钱可以在短时间内跨越空间距离,这是“流动”的基础。

《流动的生活》可没有这么简单,它在更高的社会层次上发现了“流动”。

“现在在这儿,你看,你要尽力去跑,才能保持原位。如果你想到别的地方,那你就至少要跑得比现在快一倍。”——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梦游仙境》

定义如下 流动的现代社会:在其中,社会成员开展活动时所处的环境,在活动模式尚不及巩固成为习惯和常规之前便已发生变化。 流动的生活:流动的现代社会里易于存在的那种生活。

人的行动有迹可循。虽然突发情绪、意外状况不可否认,但行为习惯、社会规范才是“社会性”的。要理解流动的生活,就必须理解流动的社会。农业社会是固定不变的,或者说变化的周期远超个人寿命,个人就很难感受到变化;工业时代是运动的社会,社会、个人都被资本催促,无法停歇地前进,计划行之有效,理性规定了步骤、方略和目标。流动的社会则是加速的社会。

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个人的成就无法固化为永久的成就,因此资产很快就变成债务,才能很快就变成无能。客观环境以及就此制定的战术,在人们根本还没有机会熟悉把握之前,就已经时过境迁。因此,看重经验以立足于过去行之有效的战略方术,不足为训。过去的尝试,不可能考虑到今天环境迅速而且多半未被预料的变化。根据往事推断,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更加冒险,而且常常给人以误导。

曼纽尔·卡斯特曾经提出一种理论概念:“无时间之时间”。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就拿金融业来说,以前完成一笔交易,需要交易员跑前跑后,到处找人、打电话、签合约。现在呢,直接在网络上一次性搞定。有了比较初级的人工智能以后,甚至可以后台运行,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大堆交易。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时间甚至超出了人类的感知,瞬间完成,就像不用时间一样。(这是一种方便理解的肤浅解释!)

这种高速运行逐渐成为经济、传媒、文化中的常态,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底层,自然会造成社会结构与社会中的人发生变迁。《流动的生活》考虑的正是这种变迁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其原因)。

流动社会的一大特征是垃圾。我们既想要使用“新东西”,又不想要家里堆成山。那只好把垃圾场推成山了。“垃圾,是由消费者构成的流动现代社会的主要的、也可以认为是最为充沛的产品”。垃圾更是一个隐喻——这种款式现在完全就是垃圾/这个人是垃圾。一个人要如何避免成为“垃圾”?就和衣服款式一样,不断推陈出新。抛弃掉旧的自我,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和我们的各种“贩卖知识”所见之焦虑完美符合。

流动的生活便是一种生活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缺乏稳定性的生活。这种生活挥之不去的严重焦虑在于,人们害怕被弄得措手不及,害怕没能赶上迅速变化的潮流,害怕没留意“保质期”,害怕死抱着已经不再被看好的东西,害怕错过了掉转方向的良机而最终走进死胡同。流动的生活,意味着持续不断的新的开端——正因为如此,它也意味着迅速而自然的终结,没有这些终结,也就谈不上新开端。

过去的漫长年代里,人类的生产力始终显得不足。工业社会正是由解决这一问题而带来无穷的繁荣。然而,物的生产无限制地扩大,民众却没有那样大的消费能力(毕竟金钱集中如此严重)。反过来说,民众已经被拉上了工业生产的轨道,必须不断生产下去,才可能得到利润,才能在竞争中存活,才能填饱自己的肚子。这就是马克思的洞见:只要有剥削(资本夺取剩余价值),就一定会面临上面这个矛盾——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免费送人便是绝佳注脚。

(欧洲的)工人阶级通过不懈的斗争,逐渐争取了大量权益。新的问题又来了:生产了这么多东西,卖不出去怎么办?一个杯子也许能用十年,哪怕加上买来送给亲友的,一个人可能一年也就买一个新杯子。可是在工业生产条件下,一个工人一年生产的杯子成千上万。现在是物太多,人(平均可以支配的钱)不够。于是市场竞争悄悄改头换面。原来是——我的东西好用又便宜;现在是——我的东西好看、时尚、有品位。

实用的东西有一个特点,持久。潮流的东西也有一个特点,短暂。消费社会正是在这样的逻辑里存续——快速地生产,快速的更换、替代,在市场竞争和社会攀比的推动下,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减速就是死亡。

实用性的欲望有终点,得到一把锄头,好用,用上几十年,有问题了修修就好。消费性的欲望永无止境,一块随身镜子能比另一块更好吗?如果能的话,一定是它的色调更符合潮流、形状更萌。而潮流总是在变的。也许衣服、护肤品和化妆品会是更好的分析对象,但我还是避开这个话题吧哈哈哈哈!

消费者社会把它的框架建立于以一种过去其他社会做不到或者想都没想过的方式来满足人们欲望的许诺上。然而,只有当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满足欲望的许诺才会有诱惑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怀疑那种欲望没有真正而彻底的满足过,满足欲望的许诺才会有诱惑力……如果追求满足仍然要继续,如果新的许诺要做到具有诱惑力和感染力,那么,已经许下的承诺必须被打破,那些得到满足的希望必须被挫败……每一个许诺就必须是欺骗性的,或者至少是言过其实的。没有对欲望的不断挫败,消费者需求可能很快就会枯竭,而以消费者为目标的经济就会失去动力……

“消费主义综合征”的一切就是速度、过渡及废弃。

从任何方面来看,这类论述都更多是建设性的——它部分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全部。就像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样,我们确实能观察到许多相应的特征,为社会学家几十年前的先见之明拍案叫绝。但不可否认,“实用性”仍然是我们消费的重要取向。

如果你感到进步的压力太大,一天不学习就落伍;无穷的信息和欲望涌进脑海,无法停歇;集体一边要求“个性”一边要求“合群”;名流来去匆匆毫无意义……那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社会如此。

《流动的生活》充满洞察力,字里行间的火光能轻易击中任何一个现代人。

PS: 如果一定要说问题的话,是缺乏系统化,在各章节的论题间没有构建起足够有意义的联系——用更专业的话说,鲍曼在本书中抓住了流动的现代社会与流动的生活的几条线索,却没有充分展开,亦没有将理论的各个侧面整合起来。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流动的生活》|月旦评|品乐书会

朋友|无关爱情好声音#16

应智文兄@wilhb81邀请合唱了一首朋友。我虽然是个生性腼腆害羞木讷迟钝不爱说话的人,但也很喜欢结交朋友。

大陆青旅文化很发达,以前到处穷游,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天南地北的友人聊天。坐火车也总忍不住找人搭讪。大概是因我既习惯独来独往,也不抗拒身处人潮,朋友才更加难能可贵。

来到steemit有两大收获,一个是开始写作,虽然经常稀里糊涂,让大家看不懂,但也算是有了一个开头啦;另一个就是遇到了很多有趣的新朋友,这首歌献给大家~

朋友 (周华健) 作词:高健益 作曲:高健益

这些年 一个人 风也过 雨也走 有过泪 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什么

真爱过 才会懂 会寂寞 会回首 终有梦 终有你 在心中 朋友 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 不再有 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 一杯酒

朋友 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 你会懂 还有伤 还有痛 还要走 还有我

这些年 一个人 风也过 雨也走 有过泪 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什么

真爱过 才会懂 会寂寞 会回首 终有梦 终有你 在心中

朋友 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 不再有 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 一杯酒

朋友 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 你会懂 还有伤 还有痛 还要走 还有我

朋友 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 不再有 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 一杯酒

朋友 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 你会懂 还有伤 还有痛 还要走 还有我

朋友 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 不再有 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 一杯酒

朋友 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 你会懂 还有伤 还有痛 还要走 还有我

一句话 一辈子 一生情 一杯酒

音频:朋友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朋友|无关爱情好声音#16

“时”字漫谈·时间是一帘幽梦?|三个一|月旦评

我们是如何定义运动的?“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当我们说,“桌子上的水流动”,我们是在说“随着时间变化,水相对于桌子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那么如果是“时间流动”呢?

——“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圆满的自我指涉。

因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用来定义运动的某种事物本质。如果一个陈述折回头用在自己身上,很容易产生矛盾和悖论。最著名的例子是:“这句话是假话。”

所以,我们从来不会说,“空间在运动”。空间可以弯曲、可以折叠、可以崩溃,但它不会运动。

实际上有一些微妙的例子。“家里空间变大了”——指的其实是被钢筋混凝土(作为物)包围起来的,而家具、杂物(也是物)又没有占据的部分空间。当我们说空间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其实往往是物的变化。

时间亦然。时间是对运动的规定,它本身无法运动,它是事物的次序。

IMG_20170127_231128.jpg

要把一杯咖啡从桌子上打翻,掉到地上,杯子碎裂,咖啡泼洒,这是很简单的。可是反过来就很不简单——散落在地上的液体和碎片自发融混完整,还要反重力地飞上桌子。前者通向混乱,后者自发生成秩序。所以要实现前者极其简单,要实现后者,却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对的,事物的次序之所以有效力,是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不会减小。

说到这里,其实“时间”已经消失了。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叫做“时间”。我们只有回不去的过去,整个宇宙的事物通过运动联系起来:

我往杯子里倒咖啡。 我和朋友谈话。 我和朋友各自喝咖啡。 我的手意外打到杯子。 杯子和咖啡掉落。 杯子碎掉,咖啡洒开。

时间不过是一个抽象的幻觉——就像金钱一样。

难道一张纸真的可以换来一罐茶叶?当然不能。可是每次带着猪肉、锅、盐巴去换茶叶,实在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利用自己的抽象能力,规定了各个物品的价值数量,然后用一种统一的货币来交易。

时间的定义正是如此——世界上的事物这么多,每次都说:“我在抓住兔子后把绳子丢了”。兔子又是啥时候抓住的?“放好陷阱之后”。谁知道你在说啥!聪明的人就说,“我抓兔子是两个日落之前的事儿,放陷阱是刚才说的那个日落和日出之间,太阳在头顶的时候。”于是大家都理解了。

宇宙是记忆的多彩的镜子, 一切都是它的组成部分; 它艰巨的过道无穷趋紧, 你走过后一扇扇门相继关上; 只有在太阳西下的那一方, 你才能见到原型和耀光。 ——博尔赫斯《永恒》

这就涉及把特殊的事件次序置入“普遍的”次序之中,“货币”产生了。从此有了一天、一月、一年,然后又把一天细分成许多等份。

当然啦,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绝对的普遍次序不存在:时空是相对的。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只好又把事件的次序捡起来,看看它是不是才是那个真正的本质。

物理学前沿涉及大量的此类问题,包括时间是不是离散的、时间究竟是不是人类的幻象、又或者时间是不是某个二维世界在三维上的投影产生的效应等等。但最为喜闻乐道的,可能还是相对论:

“你和一个漂亮姑娘在公园长椅上坐一小时,觉得只过了一分钟;你紧挨着一个火炉坐一分钟,却觉得过了一小时。”

PS:以上只是一种假想,未经检验,请勿当真!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时”字漫谈·时间是一帘幽梦?|三个一|月旦评

说话时间|无关爱情好声音#16|三个一

一个朋友从路上喊我 并勒住他的马慢下时 我不会站立不动,四下张望, 在那尚未锄过的山坡上, 并从我所在的地方大喊,“什么?” 不,特别是有时间聊聊的时候。 我把锄头插入松软的土地, 锋刃朝上有五英尺高, 拖着脚步:我爬上石墙 迎接一个友好的访问。 ——弗罗斯特《说话时间》

弗罗斯特(1874-1963)的时代,是工厂、城市、机器的时代。弗罗斯特养过鸡,做零工,后来还是回家种地。他的诗很局限,局限在新英格兰的农庄,没有什么水手和世界,不过是些小鹿、树林、庄稼、牛犊和电话(作为当时的高科技)。

xs_1522908491035.jpg

可就是这些东西,这些弗罗斯特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东西带来了诗——对我们来说,小鹿也许是玩具飞机、树林是高楼,庄稼是文档,牛犊是小奶猫,电话还是电话(不过他现在能移动了)——弗洛斯特的诗就是我们的诗。

也许,是该把文档最小化,出门见一见路过的朋友了。

音频:说话时间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说话时间|无关爱情好声音#16|三个一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