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梦之现实——读《猎梦人》|月旦评|品乐书会|同一本书

这本书太简单。

在某个世界,有一小群人(潜梦人)可以深深“潜入”自己的梦。他们在梦里飞天遁地、热血豪侠,梦快要结束的时候,从梦境世界(下界)带走一点东西。这些东西来到现实世界(上界),便能使无形之梦化为有形的“梦晶”。梦晶能使没有潜梦天赋的人收益——使人精神安详、身体健康。不难设想,梦晶很快成了全民毒药,广受追捧。但潜梦人不能从梦晶获得好处。潜梦人做梦往往持续很长时间,在几天甚至一周多的时间里,他们躺在床上形同植物人。因此潜梦人协会安排了护士来照顾在编的潜梦人,以免他们活活饿死。梦境世界太过真实,潜梦人难免和下界的人感情纠葛。本书主角便面临着要在现实世界的平庸无能与梦境世界的潇洒快意之间做出选择……

构想太简单:通过天赋异禀之人,梦在“上界”具现为“梦晶”——于是现实作为“上界”和梦之“下界”由此联系起来。

情节太简单:大卫,“潜梦人”,在现实里挣扎无用/在梦里潇洒自在——是在上界静待平庸之死,还是逃往下界绚烂一季。

人物太简单:除了故事核心大卫,其它人都是单一的——悲剧的潜梦人前辈一悲到底,护士作为社会吐出的形质僵硬乏味,梦中情人不过是从早已遗忘的少年小说里借来的人物。


简单的东西往往太麻烦。

要让简单的东西支撑起一个故事,就必须添加细节:

切不可根据瞬间的印象便徒生幻觉,这是基本规则。如果不顾规则,幻象很快就会根深蒂固,并以惊人的速度疯狂繁殖。
潜梦者的密度总是比他所在的梦境要大一些。
死去的梦晶在我的大脑中干枯萎缩。内马约和其它人的尸体是我的脑髓骨化了。

细节当然不能太多,我们不知道梦晶是怎么对普通人起作用的——梦晶对潜梦者没用。

下界自有规则。

它不是完全听凭做梦者的控制。潜梦者在下界同样受到限制,可能会死去——即使这种限制看起来像是潜梦者自身深层意识里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价值倾向、基本自然法则、人类社会常识等等在起作用。

另一方面,下界也偶尔显得没有逻辑,这是艺术家创造性的一面。并不“实际”存在的药物造成了实际的效果,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暗示(护士一再强调),但同样是一种精神现实——它与汽车变成鲨鱼同出一源,只不过更稳定、更持久。

下界还受潜梦者现实躯体状况的影响。有一次,由于在上界的肉体被护士注射了肾上腺素,大卫被强迫从下界“上浮”。


规则就那么一点,限制越少,引申越广——牛顿力学三大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引力场方程莫不如此。

《猎梦者》中的梦“可以”比初看起来更复杂。

潜意识、无意识的冰山无疑是梦的根基。大卫在下界的情人“那迪娅”不过是一本小说中的人物,而那本小说他已经遗忘多年。男主绝非意志坚定、刚毅果决之辈,他经常犯错,面临险境。这种险境既是自小就有的冒险欲望作祟——下界是自己构造的,危险亦然;同时也可见他性格软弱、犹豫。明面上对抗着这些麻烦的,是理性。大卫控制不住丛生幻象之时,习惯吃上几颗“协调丸”——不能超过三颗。超过三颗会怎样呢?陷入无穷无尽的测算、考量——这已经算得上明示。

这一心理诱惑会将你掷入数学公式和方程式的无底深渊。

药剂对下界的作用隐隐透出对精神药物的担忧。服用了药物的潜梦者,下界被污染、凋零,失去生机。形质化下界(制造梦晶)是对肉身能量的撷取,反过来,治疗身体便是对下界的掠夺。书里特意提供了两个例子:1.一个混得比大卫还差的潜梦者,注射药物之后便永远失去潜梦的能力,从而身体健康;2.一个能力非凡、饱受赞誉的潜梦者,已经无药可救(只能延缓),终于与他的梦一同死去。肉体和精神并不真的“协调”。大卫死去的肉身成了下界的养料,本来正在崩塌的下界就此迎来腐尸之上的春天。

在极其微妙的程度上,作者似乎认可了下界依赖上界而生。梦晶寄予大卫的尸体上才有养料,如果尸体彻底化作灰灰,下界便也少不得随之崩溃、凝固。药物对下界的作用亦是一例。梦晶作为上界与下界联系的节点,似乎给我们一门太过可疑的“精神生物学”。梦晶(灵媒外质)是一种活着的细胞集合体,如果它死去,就会枯萎、密度变大、粘着人的皮肤,而且难以焚化、也不能任其自然分解。(这也“可以”是一个关于人类精神活动的隐喻,思想难以彻底消除,活体可以被消灭、思想却会无限制的散播等等……)但如果梦晶“老了”,失去活力,对应的下界也就随之枯萎。


理性与非理性领域的战争若隐若现,肉体和精神不两立也算个麻烦,但真实与梦境的冲突才构成故事主线。

这倒不难猜,我所见到的所有关于梦的故事都属于一种冲突下的两个支线:冲突与联系——梦/现实、虚幻/真实。支线1:回到现实。支线2:回到梦境。或者二者混合。太老套了,没有故事可以超出如此模式。但仍有新意可发,无论是梦境与现实联系和冲突的方式、冲突压力的来源(往往是作为一个僵硬实体的“社会”,梦境与现实的对抗展现为个体/多元化与集体/同质化的对抗),还是对人物、情节、结局的处理。

大卫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人。去博物馆探望作品时,他几乎就要具现对这一机构的恐惧和忧伤。他活在一个极不稳定的世界,上界的任何因素都可以被拆解、重制,纳入下界的逻辑——只是缺乏实现所有这些的力量。握有力量是大卫潜梦的动力之一。他乐于成为下界的救世主,逃避上界强烈的无力感。

可是,最终给下界带来春天的,偏偏不是大卫的任何努力,而是他留在上界身体的死亡、腐烂。如果存在任何努力的话,那么仅仅是下定决心、深潜入梦。

大卫满不在乎地耸耸肩膀。以后?以后是什么意思?他连想都不愿想。他更喜欢现在。既然只拥有一时,哪里来得及厌倦?

精神可以做到一切,又什么都做不到。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沉没的梦之现实——读《猎梦人》|月旦评|品乐书会|同一本书

《阳明学述要》|品乐书会|月旦评

《阳明学述要》是钱穆做的对王守仁阳明先生学说的简要介绍。是书虽简,但源流梳理得宜、要点突出、讲解明晰,对阳明的几个关键概念做了鞭辟入里的解析。如果有人要读阳明,此书必定是入门首选。

宋学遗留之问题 1.本体论:万物一体。 2.修养论:变化气质。 万物一体:周敦颐《太极图说》、张载《西铭》——万物分为个体,而只为大全体的一相,为何? 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变化万物,故为一体 张载、二程——仁,浑然与万物同体,存之一心。“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分歧:1.万物一体,在万物,在人心。2.万物一体,从心体认,从万物参究。 朱熹:考究天下之物(难以实现)。信从古人,算是捷径。 陆九渊:立心,自觉自省 变化气质:张载《正蒙》、程颢、朱熹——小我之私,是人心逐渐沾染的积习,把天地万物一体的理想常存心中,可以复归大我。克己泯小我,明理(万物一体)复大我。 方法:存天理,去人欲便是其一;心无所系,心中没事,无潜隐、不躲闪——敬。 什么是天理?致知、明——持守。程颢重庄敬持守,程颐重致知。二程讲“敬、义夹持”、“明、诚两进”——分化为朱熹先“致知”,二陆“发明本心”。

明学一般趋势及王学有关系之学者 一般趋势:1.重行,轻知——在乎一身一心,不讲宇宙万物。2.一元论倾向——只求得一个把柄,化繁为简。3.折中融会——单纯切实,遇事折中融会到把柄上去。4.各立宗旨,互争门户——难免有所不同,故而相争。 吴康斋与弼——胡敬斋居仁、娄一斋谅、陈白沙献章的老师。娄一斋为阳明师。摆脱文字言说,反向自身自心。用力于变化气质。 陈白沙献章——心为我,理为外,二者如何切合;把柄:此心之体,即明道老路。 湛甘泉若水——随处体认天理;两边混淆,棱模两可。 罗整庵钦顺——分殊上见理一,两边徘徊。 总之,天下之物难于尽格,只能“存心”。

阳明成学前的一番经历 野心、跳动、执着、归隐、讲学、正直、贬谪、遇刺、渴慕、抵抗、沉着

王学的三变 龙场驿:“良知”,始论“知行合一”——以收敛为主,见自身良知本体——心上功夫。 奇功:“致良知”——成一家之言 归越:中道

王学大纲 1.良知——分善别恶,天理在人心上发,其本源就是良知。不需要从外体认。 2.知行合一——知行本是合一,因私欲隔了;“精”“纯”便是自然流露,即为天理。 3.致良知——彻根彻底不使一年不善潜伏胸中的方法。要心不为私欲私意所障碍。 4.诚意——诚意,知行自见合一。 致知代替了北宋的集义和穷理;知行合一和诚意代替敬。融而为一,从而解答分裂。 谨独——独知,诚的萌芽。 立志——真切为善之志,专一于此,便是良知栽根处。 事上磨练——感应,心、物之间。心无内外,只须在事上磨练做工夫,在良知的体验上用力,以致中和。 一元论、折中融会、以实践为本。

阳明的晚年思想 1.拔本塞源论——从人类心性出发,从教育入手,逐步实现良知之乌托邦。 2.大学问——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到只有一物,只有一事。儒家之至诚。 3.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好恶—是非—善恶。

王学的流传 王龙溪畿——四无说。 王心斋艮——淮南格物说,以反己为格物,以止至善为安身。 罗念庵洪先——入门略可无误。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阳明学述要》|品乐书会|月旦评

《品尝的科学》|月旦评|品乐书会|同一本书

P80517-225236(1).jpg.jpg)

1.味觉地图

波林图 Edwin Garrigues Boring 实证主义原则——错误的味觉地图 每个味蕾都能感受到五种味道(五种不同的受体蛋白质) 弗洛伊德口误——长期无意识忽略——野蛮化、原始驱力、神秘莫测(无共通性)、极其多样性 五种基本味道:甜、咸、酸、苦、鲜、(油脂味) 甜味受体——基于人类DNA(30亿组) 味觉受体的灵敏度只有嗅觉的十万分之一,大鼠、小鼠的味觉和人类相似 甜味受体构造:一股蛋白质伸出来拦截糖分子,拦截到则启动电化学反应 心酸的故事、嫌恶表情,会引起苦味反应:味觉似乎成了想象力和情感这类更高等功能的基础 儿童——胎儿,怀孕期间饮食可能存在影响;婴幼儿的突触数高于成人,各种感觉交叉重叠

2.从古至今最关键的五顿饭

马克·麦克梅纳明:生物的第一口饭——三叶虫——侦测与反应机制(冲动)。寒武纪大爆发。 盲鳗——大脑与感官的连接初步建立:味觉在内,嗅觉向外。盲鳗有20多个嗅觉受体,人类大于300,有些动物大于1300种。 二叠纪大灭绝。摩尔根兽(原始哺乳动物),高度策略化——恒温的强迫。只有哺乳动物有新皮质——综合感觉、记忆和行为策略。胎儿的早期感觉:温暖程度、气味、甜味、母乳感。因此嘴和舌头最早发育。 猴子——视觉和味觉的联系,从双色视觉到三色视觉(鸟类四色视觉)——水果视觉假说:彩色视觉有助于灵长类动物辨认成熟水果。视觉发达则嗅觉减少。猴群集体行动,表情丰富、情绪明显。 盖谢尔贝诺特雅各布洞穴:一百万年前用火痕迹,有厨房,植物、肉食,工具精巧复杂——味道、气味、视力、声音和触感的融合。非洲大陆断开,导致丛林分散——古人类分离出数十种人种。 成人大脑消耗全身能量四分之一(其它灵长目十分之一)——用狩猎技巧+烹饪技术处理问题。美拉德反应——加热引发美味。 生食需要大量时间、能量咀嚼、消化,效率极低。用火加工食物提高效率,从而能够支撑大脑运行。动物横向椎板,用于进食时保持嗅觉。人类无,食物味道可抵达嗅觉受体。 史密森学会“人类起源计划”:人类多样性、社会学与复杂策略。

3.苦味基因

对味道的喜恶:环境、生活经验、DNA。味觉感受差异远大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是多种感觉世界的集合。 苦味:预警信号——触发呕吐。咖啡豆的苦味来自烘焙。咖啡“三分法”。 苦味测试,有人有有人无。基因与苦味受体。甜味受体仅3个,苦味受体23+。人类与黑猩猩对苦味的基因完全不同,各自独立演化。苦味意义重大。 走出非洲可能只有几千人。 苦味存在于身体各处,发挥多样化功能,而非仅仅预警。

4.味道文化

苦艾酒:背黑锅,被禁。蒸馏-再蒸馏——发酵技术。酿酒酵母(面包酵母),醉猴假说。对抗腐烂。 贾湖遗址,约9000年前,系统化饮料制作,音乐、陪葬珠宝、早期象形文字陶器。 奶酪——历时两千年的驯化,大约八十种野生动物。牛被驯化之前,几乎所有成年人类都不能消化乳糖,儿童会产生乳糖分解酵素——用于解除母乳的诱惑。乳糖、乳酸会被乳杆菌属消解,从而奶酪可以被成年人消化。动物胃里的凝乳酵素——人类运用、驯化微生物。 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味觉的生理学》——美食随笔。 味觉和嗅觉可以一起作用:基本味觉仅五种;嗅觉无穷无尽。气味可以在更广泛的感官间建立协同增效作用——味道会被写进回忆和情感。 嗅觉与记忆、感情构造有直接联系。味觉是基本的生存反应,原始。二者相互补充,组织起来形成融合感受。 鲜味:促进消化和吸收,单独无味,却能放大其它味道。鲜味联合并加强味觉与嗅觉。 辣味来自于感热受器。 乙醇无味。但也可以增强其它味道。 大脑会把味觉和嗅觉搅浑。“共感觉”synesthesia——一种感官会触发一种看似不相关的感觉。案例:2003,Jamie Ward和Julia Simner对一个叫JIW的共感觉者进行测试。文字和声音会在他嘴里触发产生味道——形式类似于嗅觉味觉混淆。研究:眶额叶皮层处,神经存在交叉连接:认知、语言、味觉、嗅觉发生联系。

5.甜蜜诱惑

迷幻风味::神秘果萃取物Synsepalum dulcificum——神秘果蛋白单独存在,可阻止甜味受体工作,尝不出甜味;如有酸,则激发甜味受体。此时,酸的东西尝起来会很甜。来自Homaro Cantu,芝加哥的Moto餐厅、Berrista。 甜味——意味着生物学上不可获取之物,糖。甜味可以减轻小孩子的痛苦。 现代甜过剩。无穷尽的底层渴望和冲动,来自于维持机能运作的基础结构:把味道与内脏和身体其它部分连接起来的生物系统。 《甜与权力》糖:印度甘蔗和精制糖、阿拉伯地区甜点、欧洲殖民地、制糖工业。 早期观点:内驱力降低理论——快乐是脱离不舒适、降低限制、压力。 詹姆斯·奥尔兹James Olds:快乐中枢。肯特·贝里奇Kent Berridge:多巴胺(仅产生愉悦的期望,但并不产生愉悦的感觉)。三角形:欲求、喜好、学习。沃尔弗拉姆·舒尔茨Wolfram Schultz:多巴胺产生渴望、欲求。 吃糖的错误反馈:过度摄取会进一步导致饥饿感。如果糖会提高胃饥饿素浓度,从而更加饥饿。即使没有甜味受体,也会引发渴望(多巴胺增加)。 糖的危害(过量摄入)与替代品,人工甜味剂危害不小(糖尿病)。也许是神秘果?

6.喜好和恶心

达尔文记录下的雅甘人,彼此恶心。人排斥的是触摸、想象、味道的混合特质 恶心:反感、否定、厌恶——群体沟通媒介——面部表情有生物和演化上的根源。“把它吐掉”! 达尔文:六种普遍性表情——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恶心。福雷部落,在宗教仪式中食用死者的大脑。此部落的面部表情和美、日几乎完全相同,文化产生了细微差异和具体对象差异(即感到恶心的东西),但恶心表情相同。 瓦莱丽·柯蒂斯Valerie Curtis:行为免疫系统——结合感觉与群体动力学的暗示,用于通过外部手段保持健康。通过表达恶心实现免疫经验传递。 B患者:40秒记忆+概括性知识。不能区分盐水和糖水的区别。但染色时,B总选择糖水——可能有部分甜咸未受损,但不完全或被分离。B忘记恶心感。 不公平造成的肌肉抽动,和尝到难吃的味道相同。(道德具身《洁净与危险》) 保罗·罗津Paul Rozin:恶心感的程度。随年龄递增,成年后,恶心感的范围指数级扩大。死亡——恶心避免死亡联想。冰岛,臭鲨鱼,搭配黑死酒——文化因素。 恶心,“洁净感”通过隐喻扩散,涉及社会文化各方面。 罐头崛起,1795年法国,五人执政内阁,军队供给。化肥,李比希,脱水牛肉高汤块。 文明世界认为狩猎、屠杀、分切和食用动物很恶心,但这些过程有助于塑造人类的身体和大脑,雅甘人现在依然这么做。这些过程现在是野蛮的象征。科技已经发明出许多方法,使这些过程几乎完全从人们眼前消失。人们对食物来源所知越少越好。

7.寻找天下第一辣

世界最辣辣椒之争,辣椒素capsaicin浓度。红色“沙维纳”-印度断魂椒-无限辣椒-迦娜毒蛇辣椒-特立尼达蝎子布奇-卡罗莱纳死神辣椒200万史高维尔以上。 辣椒辣味:不属于味觉或嗅觉,而是一种本能和内在的令人不适的灼热感。动物普遍讨厌。生物学上讲不通人类爱吃辣(就是喜欢受虐啊)。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原。 生物碱:辣椒素、尼古丁、咖啡因、大麻素等…… 辣,可以驱离害虫、杀死病菌,但抑制繁殖;不辣繁殖效率较高。 8000年前使用野生辣椒,6000年前开始种植。哥伦布“的平塔号”带回旧大陆。辣椒种植简易,迅速成为穷人的香料。辣椒热持续增长! 辣椒素可以溶解在乳脂里,用牛奶、奶油解辣。 辣味本质上是一种痛觉,但可以带来快感;口感灼热,但并没有真的温度升高——依然启动汗腺。 造成痛觉,之后阻断痛觉造成麻木——用来做止痛剂。 树脂大戟resin spurge——树脂毒素,160亿史高维尔(200万的8000倍),碰到就会造成严重的化学灼伤。原理:可以让大脑和身体误以为周围的环境过热,又很快让身体失去感觉热的能力。影响温度知觉——热觉受体。 热觉受体全身都有——警用辣椒喷雾、拦住大象?!辣椒素可提高新陈代谢速率,燃烧热量。 保罗·罗津Paul Rozin《风味原则食谱》(The Flavor-Principle Cookbook)——实验,与生物无关,主要受文化影响。人类:最喜欢的辣,只略低于无法承受的辣。挑战极限!快感和痛感的相互作用。也许是解脱感?

8.味觉大轰炸

薯片,调味开发——二战后的工业食品体系,感官刺激和不利健康。18世纪欧洲对马铃薯的推崇与爱尔兰马铃薯饥荒。炸薯片+盐。 嘴巴可以识别淀粉。油脂可能是第六种基本味觉——脂质受体。盐适量时刺激咸味受体,过量则刺激苦味和酸味受体。 碳水化合物、油脂、盐、糖,都受无限制驱动(原始时代的缺乏),今天的摄入量几乎是古代的十倍。以及新鲜、多样性、有反差的食物追求(作为杂食动物)。例:监狱之作营养符合但单调无味的食物惩罚犯错犯人。 选择多时,食量会变大,受快乐驱动。快乐在最初几口最强烈。胃被填满时,释放激素停止响应区域活跃。特例:甜味不受限制。 霍华德·莫斯科维茨Howard Moskowitz:控制愉快感,个人满足点各异,多样化策略。 只要看到好吃的东西,口中就会产生好吃的味道(深夜放毒)——视觉和味觉的信号相互交织。因素众多:餐具和盛器的重量、形状、颜色等。包装、名字、颜色、品牌。 选择太多,信息处理困难,超过极限时,反而不如较少选择有效。 食品科学与伦理。营养、味道、虚拟味觉。

9.关于美味的DNA

发酵,本质上是一个黑箱过程,无法解析,难以复制。 巴斯德:酵母菌、乳酸菌。 现代科技与微生物控制,工业化控制美食生产——分子美食运动。人工智能+、云计算+ 鲜味,鲜味受体——一种蛋白质味道,但生肉并不好吃。 味道、感觉、情绪的联系,思想、感受和行为系统的连接方式仍有待探索。


错别字:整本书在10个左右。 翻译:流畅自然,部分基因学、生物学术语不难理解。 结构:较弱的时间顺序。关于味觉的轻松散文(科普+文学)。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品尝的科学》|月旦评|品乐书会|同一本书

你走过一片迷蒙的云雾|三个一|好声音|月旦评

曼杰什坦姆的诗充满灵性,兼有深厚的坚韧。我有时把这首诗视为他的诗歌宣言。

P80313-110549.jpg

你走过一片迷蒙的云雾。 两颊有温柔的红晕显露。 寒冷而虚弱的白昼在闪光。 自由而无用的我在彷徨…… 凶恶的秋天在我们上空占卜, 用一个个成熟的果子威胁我们, 像高峰与高峰一样交谈, 像蛛网一般亲吻双眼。 不安生命的舞者在定格! 你的红晕到处在表演! 在迷蒙的云雾中,透出 明朗白昼一道闪光的伤口! ——曼杰什坦姆《你走过一片迷蒙的云雾》

你走过一片迷蒙的云雾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你走过一片迷蒙的云雾|三个一|好声音|月旦评

美丽的绝望|畅所欲言好声音

最近挺累的,读诗使人放松,就放松一下吧!

T.S.艾略特说,现代诗歌的起点,大约是1910年左右伦敦出现了一个名为“意象主义者”的团体。其实这个团体既松散、又短暂。不少伟大的诗人曾经栖身其中,却在离开意象派之后才名动一方。但不管怎么说,意象派提供了一种纯然的文学理念——感受而非思想、简洁而非修饰。

正因如此,意象派没有长诗。

这里正是一首可爱的小诗:

我凝视着明月, 还有渐升的星星的微弱银耀; 我凝视着你,亲爱的, 于是我把我的诗篇抛开。 ——爱德华·斯托勒《美丽的绝望》

音频:《美丽的绝望》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美丽的绝望|畅所欲言好声音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五)|月旦评|品乐书会|同一本书

上一期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四)大概讲过了魏晋南北朝,这次就该进入唐代啦。唐代诗人很多,唐诗数量巨大——其实说起来,清诗更多,不过这大抵是由于人口增加的缘故,而且清诗佳作极少,实在无法相提并论。

后人每每谈诗论词,少不得以唐诗为标杆——“不减唐人高处”、“盛唐气象”、“格调近唐人”云云。这究竟是在说啥?只有读了唐诗才能知道。从初唐到晚唐,优秀作者络绎不绝: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王孟(王维、孟浩然)、李杜高岑(高适、岑参)、刘柳(刘禹锡、柳宗元)、韩孟(韩愈、孟郊)、元白(元稹、白居易)、小李杜(李商隐、杜牧)外,还有杜审言、李峤、苏颋(tǐng)、张说(yuè)、陈子昂张九龄、李颀、刘长卿韦应物、钱起、韩翃(hóng)、戴叔伦、王建、权德舆、贾岛李贺、许浑、皮日休、陆龟蒙、罗隐、韩偓、郑谷、韦庄、温庭筠等一大批名家,诗僧有皎然、贯休、齐己等传世。

以上所举凡四十七家,大体便是唐诗精华。此外难免有所疏漏(王绩???司空曙???),也希望大家继续补充。

四部分类法把书籍大约分为“经、史、子、集”,集部有总集,有别集。总集,如《全唐诗》、《全宋词》、《两浙輶軒录》,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一类作品之全集,原则上总集一定是多人的作品集;别集,就是我们常用的个人文集,只收录特定个人之作品。

前面所说到的唐代诗人,除个别例外(苏颋、韩翃…),其他人都已经有了现代出版的别集。包括大家可能闻所未闻的《杜审言诗注》、《李颀诗歌校注》(今年出版)、《钱起集校注》、《戴叔伦诗集校注》《丁卯集笺证》(许浑)等等。

其实这些诗集绝大部分在中华书局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里(都是繁体竖排版),这两套丛书总体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校对注释质量最高的存在,因此也是古典文学爱好者必备的系列。文史名家的作品,大抵都通过这两处出版。龙榆生、唐圭璋、王仲闻、夏承焘、邓广铭、罗忼烈等人校注的别集,俱在其中。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唐诗究竟“唐”在何处?

不妨看看王绩,说唐诗的书,多半绕不过《野望》。王绩和李建成一样大,青年时候显然是隋朝人。中年天下大乱,回乡隐居。晚年受唐朝征召,干了一久就老了,辞官回去继续浪。他写了很多五言绝句,但奠定基调的,却是一首律诗(其实王绩的时候律诗的概念还不明确)。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这首诗的特征便大体是唐诗的特征:格调高雅、气质醇厚,视野开阔、大气,动静和谐、人景同一,结构圆满流畅,用语自然生动,典故无斧凿痕迹。当然,这不是说每首唐诗都这样,贾岛的《长江集》就和这种风格颇不相似——而是说,当文学评论者在泛泛谈及“唐人高处”的时候,他所联想到的一堆特质。

下面我大概按(记忆中的)时间顺序介绍主要的(除……外以内的)唐代诗人和部分小众诗人,大概就张说、陈子昂、张九龄、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贾岛、李贺、罗隐、韦庄这样子。

17.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 个人喜好程度:★★★☆ 基础版本:《王子安集注》 参照版本:《初唐四杰》 相关书籍:《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介绍评价:《王子安集注》其实我不太喜欢,因为丫是夹注。夹注意味着你要单独把文章抄下来,才能看见其整体——因此我一直认为这种注释方式适合经、子,但不宜于史、集。可惜三十年来并没有新的王勃别集校注,是为遗憾。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王勃诗不到百首,集中实则骈文为主。王勃骈文数量多、质量高,可现代人多半不读骈文。对此不感兴趣的,就不必考虑王勃别集了。 王勃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便是前面提到的诗人王绩的哥哥。年轻的王勃文章语言绮丽、常用典故,依然是南朝宫体诗遗留下来的习惯。相比文章,他的诗虽然也有骈俪繁复的,却不乏刚健质朴之作。当时以上官仪为首的文坛不仅语言绮错婉媚,内容也多是宫廷生活。王勃重新把叙事、田园山水、友情送别、牢骚不满等诗歌的传统意蕴拉了回来,且下笔矫健、感情真挚、胸襟开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传唱四方。如此方能为四杰之首。

例诗: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王勃《仲春郊外》

往期作品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一)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二)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三)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四)

补充:常建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五)|月旦评|品乐书会|同一本书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