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消粉退,万种思量|三个一|月旦评|品乐书会

P80511-145338(1).jpg.jpg)

两宋词坛的台柱,大抵有四人:苏轼、周邦彦、姜夔、辛弃疾。零零散散写了几位词家,却始终没碰这些大佬。苏、辛体量宏大、变化多端,写得长了,不方便阅读;写短了,不足体现风味,又太遗憾。清真、白石要好一点,好读、也好说。他们的词作更重文字、多用典,思想、意念则不太强。

我尝谓“今人多不能读清真词”。这和今人不大读“繁体”类似,实际上没有那么难,只是麻烦在形式上,所以需要积累根底。可现在讲究的是“快”,尽快出成果,马上换成真金白银,没有更实在的了。积累难免显得不合时宜。

周邦彦《清真词》集北宋之大成,开南宋之风气,而国人知之不多,我一向以为遗憾。清真词首在开新声、作新调,白石、梅溪俱从之。次在典雅,其借字用事、征词引类皆缜密精妙,如此方有幽微杳渺之美。惜乎声音既不复有,典故事类亦不显焉,是以今人多不能读清真词。

现代解读、导读、带读层出不穷,很难说是好是坏。毕竟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自己的再创作,如果读者没有这种能力,就几乎等同于没有读诗。可是反过来说,如果读者连看懂字面意义的能力都没有,那导读一下也还算有价值……清真词既不至于让人看不懂字面意义,又因其结构复杂精妙而使人如坠云雾,应当说是极具代表性的。

周邦彦美成之代表作,莫过于《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

是调多达一百三十字,在叙事诗里算短的,在抒情诗里,又显得颇长。自从折柳和送别联系起来,“灞陵伤别”类咏柳诗便缕缕不绝。意趣如“二月春风似剪刀”,雄浑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深沉如“长条折尽减春风”。前辈绵绵,要独树一帜就太难。美成独以叙事铺开,可谓别开生面。

柳荫烟里弄碧、飘绵拂水送人,已经是“曾见几番”——送别之事不是偶发,而是常态,一如宦海沉浮难料。柳条之“弄”、“拂”、“绵”,一派柔情愁绪引出京华倦客。每年都来这里送别,怕折下来的柳条都超过千尺长。这句话太贴切,倦客咧嘴想笑,结果吐出来一句自嘲。

“弄碧”一留,却出“隋堤”。“行色”一留,却出“故国”。“长亭路”复“隋堤上”。“年去岁来”复“曾见几番”。“柔条千尺”复“拂水飘绵”。全为“京华倦客”四字出力。第二段“旧踪”往事,一留。“离席”今情,又一留,於是以“梨花榆火”一句脱开。“愁一箭”至“数驿”三句逆提。然後以“望人在天北”一句,复上“离席”作歇拍。第三段“渐别浦”“岑寂”,证上“愁一箭”至“波暖”二句。盖有此渐,乃有此愁也。愁是倒提,渐是逆挽。“春无极”遥接“催寒食”。“催寒食”是脱,“春无极”是复。结则所谓“闲寻旧踪迹”也。踪迹虚提,“月榭”“露桥”实证……周止庵谓复处无脱不缩,故脱处如望海上仙山。词境至此,不可谓不神也。——陈洵《海绡翁说词稿》

什么弦歌酒席,都散了。风帆跃渡,转眼便无踪迹。这正是“倦”的来由——“旧”事,偶尔这么搞一次,尚能无语凝噎、执手相看泪眼;年年这么来,难免麻木,难免回头迢递、追忆无端。如果只是麻木还好,可敏感的诗人能意识到这种“倦”,正是愁上之愁。

“凄恻”喷薄,“恨”绵延——“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无尽的愁肠与思念,随着离岸逾远、声息渐悄,最后融为天地一团春色。回味旧事,一腔悲恸,如梦似幻。永不相见,与死亡究竟有何区别:

‘Twas saddest morn to see. ——Thomas Hardy The Dance at the Phoenix

最后,我想提一个问题:斜阳一定是夕阳吗?(作为意象/作为现象)


如果您对中国古诗词有兴趣,也许我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文章也值一阅。感谢您的支持! 【略说宋词】 略说宋词(上) 略说宋词(中) 略说宋词(下) 略说宋词(续) 【中国诗人】 秦观:当时面色欺春雪,古藤阴下梦少年 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西风一夜尽残红 叶梦得:青山应却怪,此段久无人 柳永:浅吟低唱,一生赢得是凄凉 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张先:芳洲拾翠暮忘归,无数杨花过无影 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一)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二)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三)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四) 【读杜诗说】 【读杜诗说】(9)高都护骢马行 【读杜诗说】(10)曲江二首 【读杜诗说】(11)曲江对酒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朱消粉退,万种思量|三个一|月旦评|品乐书会

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月旦评|品乐书会|同一本书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是一个风格明亮,内容却很老的小说——也许你永远也猜不到,它是讲计算机的:

“非常乐意”,喇嘛回答道。他整理一下身上的丝质袈裟,小心翼翼地将刚才用来换算货币的计算尺放到一边,说到:“你们的马克V形计算机可以处理高达十位数以上的常规数学运算,但我们的功课比较特殊,我们更关注的是字母,而非数字……”

这就很懵逼了,一个寺庙要计算机来做什么?毕竟即使是六十年后的今天,大多数寺庙还是不需要计算机的,除非用来运营管理。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我们正在编写一本名录,会把至高之神所有可能的名字囊括其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喇嘛泰然自若地继续说,“在我们设计的字母表中,只要九个字母, 经过排列组合,便能将神所有的名字都列出来。”

嚯…够刺激的。

“只要名录完成,神就会介入。然后…… 砰!一切就都结束了!”

看到这里,你能猜到结局了吗?当然咯:

穹苍之上,一片寂寥,群星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这个故事实在太简单了,以至于它透露出了多得多的东西。

细节1:

那个年代我们还没有微型计算机——有这么一个笑话,冯·诺依曼(作为计算机之父(之一))曾经预言:“计算机恐怕很难成为个人物品,将会长期由公共机构来运营;计算机很快就能准确预测天气。”这个笑话的笑点在于,这两条预言恰好都错了。

在本文里,僧侣们需要大概一万五千年来写出所有的名字,而计算机只需要三个月。计算机的效率是人的15000*4=60000倍,现在看起来这无疑是极慢的。当然,如果考虑到输出结果——打印机的效率,那也勉强还行。

不管怎么说,计算机的发展确实是那个时代根本无法想象的——我们在想象未来的时候,也需要意识到这一点。

细节2:

计算机、打印机到处都是,算法却不常有。

还好和尚们只用了九个字母,而不是十个、二十个,甚至一百个。究竟是哪种晦涩的算法 让他们如此笃定?

也许关于神的名字,我们不大算得出来。但很明显,算法决定了利用硬件我们能做什么。

细节3:

先挑个刺儿,藏传佛教是怎么看待“神”的?貌似没有听说过佛教存在着决定万物的“终极之神”,多神、多面的观念应该远超这种对“最终答案”的追求。

认真地说,如果“穷尽了宇宙的可能性”,会怎样?(这是克拉克实际提出的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对科幻小说有兴趣的话,我的【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系列也许值得一读: 科幻何为?——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兼谈科幻小说(系列) 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捉迷藏》:一个机智特工的逃生之路 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难以入乡随俗》 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地心烈焰》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月旦评|品乐书会|同一本书

【读杜诗说】(11)曲江对酒|月旦评|品乐书会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杜甫《曲江对酒》

以前说过:

摸摸索索,最后稳定在读-抄-读上。 先读一遍知其要略,想想哪些地方字、词不熟,哪些句子意思不明,整体结构是怎样的。 抄呢,念得很慢,把字的意思理清,精读注释,发散思维。 抄完再读两次。一次重点在构成篇章——搞懂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递进、转折、收束。最后一次银河落天,自然奔涌,一气呵成,方能余韵不尽。 然后第二天就忘了。 嘛,总之这个过程是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增加环节的。但一首诗如果不长于排律、十四行诗,最好不要读超过15分钟,宁愿第二天再读一遍。

先读一遍,略知框架。前两联写曲江,后两联说对酒。曲江是柔美可爱,人情则离舍难分。“桃花细逐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很美,略记一笔。

回头细细追究。

1.水精是啥。敦煌出土文献有《水精堂咏》:“阳关临绝漠,中有水精堂”,其它用法不外乎“水精帘”、“水精枕”、“水精珠”。大概便是现在的“水晶”了。矿物学上专指透明的石英晶体,是我们去地质博物馆的最爱。古人不讲结晶矿物学,一般晶莹剔透亮闪闪的,也无妨称为水晶(水精)。

2.霏微。何逊《七召·神仙》:“雨散漫以沾服,云霏微而袭宇。”大概是云雨挥散的意境,弥漫天地,无处不在又朦朦胧胧。

3.桃花细逐梨花落。这一句有写作“桃花细逐杨花落”、“桃花欲共杨花落”的。“欲共”显得太刻意,细逐在有意无意之间,是风在调皮,也是花朵眷恋,不落痕迹。杨花还是梨花?关注一下植物学。桃花和梨花花期接近,而杨花稍晚一些。桃花落的时候,杨花应萌发正盛,不该一道飘零。所以这里我选择梨花。另有一种说法是,杨花指柳絮。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大约也在4、5月多些,且柳树(喜湿)和桃树(喜干)不大长一块儿。

4.判,《方言》曰:“楚人凡挥弃物谓之判。俗作拚。”

5.世相违,《庄子》:“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这句话里,陆沉比喻隐居。

6.拂衣,《后汉书·杨彪传》:“曹操收彪下狱,孔融闻之,往见操曰:“公横杀无辜,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此后便有了“拂衣释尘务”、“拂衣可同调”。

再读全篇,便知“苑外江头坐不归”所为何事。“人共弃”、“世相违”,可不是难于入世;“沧州远”、“未拂衣”,又无法出世。唯有江边坐饮,嗅花飞、闻鸟逐。


如果您对中国古诗词有兴趣,也许我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文章也值一阅。感谢您的支持! 【略说宋词】 略说宋词(上) 略说宋词(中) 略说宋词(下) 略说宋词(续) 【中国诗人】 秦观:当时面色欺春雪,古藤阴下梦少年 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西风一夜尽残红 叶梦得:青山应却怪,此段久无人 柳永:浅吟低唱,一生赢得是凄凉 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张先:芳洲拾翠暮忘归,无数杨花过无影 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一)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二)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三) 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四) 【读杜诗说】 【读杜诗说】(9)高都护骢马行 【读杜诗说】(10)曲江二首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读杜诗说】(11)曲江对酒|月旦评|品乐书会

蛋和机器+包括挖土机在内的风景画|三个一|四五好声音|月旦评

为了参加@TVB美女的活动,我也是拼啦!这次的好声音是“四五”,三个一是“机”。四五易得,机字难寻啊。。

翻了一本《法国现代诗钞》,没有;一本《生活之恶》,没有;一本《我们生活的故事》,没有;一本《希克梅特诗选》,没有。唔,肯定是思路有问题!

首先,外国古代的诗歌恐怕很难出现这个机字,这倒是没错。其次,抒情诗里,也不容易找到,应该注意。最后,谁接触机器最多?劳动人民啊,去写劳动人民的诗人那里准了。

说起劳动人民的诗,我第一个想起Philip Levine,可是他的诗集我只有英文版的。转换下目标,阿拉贡?不好玩!那就弗罗斯特吧~果不其然,找到一首《蛋和机器》!

回头又想起一首有关生态的诗,记忆中应该有“机”字。于是找出《北欧现代诗选》,翻了下,真有一首罗尔夫·雅各布森的《包括挖土机在内的风景画》。

P80501-171029.jpg

他恨恨地踢了铁轨一下 从远方传来嘀的一声回音, 然后又是嘀的一声。他知道这个编码: 他的恨引发了路轨那头的马达。 他后悔单独和铁轨一起时 没有用棍子或石头攻击它, 把铁轨像个开关那样撬起来, 以便能把马达翻进沟里。 但太晚了,现在只有自己可以责怪。 嘀嘀升级成为更近的哐当。 它来了,像一匹围着挡板的马。 (他靠后站着怕被灼烫的喷气烫伤) 一时间只剩下庞然大物, 混乱,和一声呼啸, 冲着机器里那些神发出的大叫。 然后沙土的路基再次恢复了平静。 …… ——弗罗斯特《蛋和机器》(节选)

蛋还没出场,机器已经滚“蛋”啦。机器的力量远超人类,崇拜渴慕与恐怖担忧混成了敬畏。弗罗斯特(1874-1963)的时代,人类靠着机器获得了新世界,却也担忧着机器失控让世界化作虚无。

它们在吃我的森林。 六辆挖土机到来,吃掉我的一部分森林。 天啊,这些奇形怪状的家伙!头上 没有眼睛,而它们的眼睛在背后。 它们转动那长臂上的嘴巴 嘴巴叼着鲜花。 它们边吃边吐,边吐边吃, 因为它们没有喉咙,只有奇大无比的 嘴巴和饥肠辘辘的肚子。 这是某种地狱吗? 为了涉禽?为了那总是太聪明的鹈鹕? 它们已蒙住眼睛,用链条缠住自己的脚。 它们将世代工作下去,把风铃草嚼成 沥青,用乌黑的烟云 以及探照灯那寒冷的阳光覆盖它们。 没有喉咙,没有声代——没有抱怨。 ——雅各布森《包括挖土机在内的风景画》

音频:《蛋和机器》全文 音频:《包括挖土机在内的风景画》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蛋和机器+包括挖土机在内的风景画|三个一|四五好声音|月旦评

揭露天机:《新物理学的诞生》|三个一|月旦评|品乐书会|同一本书

P80503-083049.jpg

简单说句“科学史”的意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科学史是关于科学家进行智力探险的惊奇故事。故事里充满巧合、惊讶、追悔莫及、嫉妒与错误……

但严肃的科学史显然需要更可靠一点。如果,我们承认是科学技术带来了现代化,带来了和以前一百万年都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那么,理解科学史就一定和理解现代性息息相关。(这是我所读到的科学史)

我们一再看到,自17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任何一部分的重大调整必定会引起通盘改变;另一个结论是,孤立地或完全凭借自身去检验或证明科学命题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项检验毋宁说是对相关命题外加整个物理科学体系的确证。

考虑到哥白尼-牛顿之间的科学发展,大多数朋友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本文还是以简单厘清科学发展思路为主,对提炼出来的意义不展开阐释。

天文学还是物理学?

对现代人来说,天文学和物理学差不多是一回事儿的不同侧面。但古代并非如此,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把世界分为两类,地界/天界

地界的物体由四元素(气水火土)构成,其“自然的运动方式”是竖直运动——清的升、浊的沉——这是物体的“本性”。水平方向上的,是“受迫运动”,也就是受到外力施加才会发生。

天界的物体是日月星辰,它们由“第五元素”(或“以太”)构成,其“自然运动”是圆周运动,正如我们看到星河周转。

地界的事物可朽,而天界是不朽、圆满的,始终不变——常被比作宝石。不难推论,地球是地界的中心,其“自然运动”是竖直上下。如果硬要地球转动,那就是不“自然”的,会违反地球的“本性”。

因此,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既然存在自然运动受迫运动的区分。那么为了要使物体发生受迫运动,就必须施加力。力越大,运动就越强。

在这种考量下,我们很容易区分天文学物理学。天文学涉及天界,以圆周运动为主,天体完美无缺;物理学是地界的学问,往往是直线或者曲线运动,物体时常变化、损坏。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阿里斯塔克就提出,地球(古希腊一般默认是球体)可能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观点在那个时代没啥说服力。中世纪也不断有人提出,地球可能会绕轴自转。

核心问题在于:“惯性”的概念还未被发现。假设地球在运动,那么显然地球上的人会被甩飞。中世纪后期流行一个问题,如果朝天上发射一颗炮弹,它会落回原地呢,还是落在几十公里以外。如果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那么答案是很显然的:如果地球不动,那么炮弹会落回原地;如果地球在运动,那么炮弹会落到几十公里以外。观察支持了这个(实际上是错误的)论证——炮弹一般会落在原地附近→所以地球是不动的。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公元6世纪,就有一个拜占庭学者菲洛波诺斯做了中世纪版“自由落体”实验,并明确指出:

如果从同一高度释放两个重量相差数倍的重物,我们会发现,运动所需时间之比并不取决于重量之比,时间差其实相当小。

可作为一个观念体系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并不会由于其中的一两个小错误而彻底崩塌。相反,中世纪智者们依然不断试图完善(而不是直接推翻)它。这种枷锁是如此强大——有些时候还有实验验证的支持。物理学的革新并不来自物理学,而是天文学。

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

托勒密继承古希腊先贤的研究,发展出一套复杂美丽的系统,现在我们一般叫作“托勒密体系”或“本轮-均轮体系”。这一系统可以解释火星逆行,在多数时候都能完美地预测行星的运动。更妙的是,它的“轮”都是正圆(完美无缺的天界不能容忍椭圆啊……)。

伊斯兰的智者继承了这套系统,并且随着观测手段的提高,发展出越来越精密的轮系,差不多可以堆满一整个大房间吧。。可是总有意外,总有偏差,托勒密体系从来没能真正完美无缺——就像天界该有的那样。

为了处理这些问题,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当然,我们现在并不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我们告诉小朋友,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日心说在行星逆行问题上提出的解释更可靠(实际上和现代解释一样),并且能够计算太阳和诸行星之间的距离。但哥白尼同样认为,“天体”轨道必须是圆形,于是他又把本轮均轮带了回来修正参数。哥白尼也没有能力考虑物理学问题,自然无法解释为啥地球以如此高速运动,人却安然无恙。

伽利略是第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一手包办了全部问题——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实验、仪器设备。毫无疑问,天文望远镜不是伽利略的发明,但他以最快的速度制造了清晰度最高的望远镜(可以比别人的多放大十几倍)。

望远镜足以改变一切:月球坑坑洼洼——说好的完美无缺呢?木星有四颗卫星——地球还真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大概也不是。恒星的数量极大地增多了,以前觉得星图已经画完,其实不过是因为肉眼看不见更多而已。根据观察到的太阳黑子,伽利略还算出了太阳的自转速度。

另一方面,伽利略认真思考了运动学的问题。实际上,在伽利略之前数十年,拉穆斯就提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有很多地方不合理。之前数百年间,类似的批评不绝于耳。问题是提出啦,但没人给个答案。

伽利略不仅质疑,还给出回答。抛射物的运动可以被分解:水平方向上,可以视为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可以视为匀加速运动,两个方向的运动合成了一条抛物线。这一点意义非凡:

首先,这是理解圆周运动的基础(但伽利略没有考虑这一点,直到牛顿) 其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对比表明,物体的匀速运动不需要持续的力,持续的力会造成加速。(无限接近牛顿运动定律第一、二条) 最后,伽利略做了大量实验来验证这一理念。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这也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

但伽利略没有把天文学和物理学结合起来,同时他还是一个行星圆形轨道的信徒——这是时代观念的局限,多么遗憾!

反过来说,时代的观念局限有时候可能带来意外惊喜:第谷和开普勒。开普勒是第谷的助手。第谷很壕,又聪明,建设了一波波巨型观星设备,大大提高了星星位置的准确性。他三十余年坚持观星,积累了一大堆资料,想要证明地心说是对的。临终前,第谷把资料给了开普勒,告诉他,去吧,孩纸!为我证明地心说!

开普勒甚至不能说是一个科学家,他坚持观星是为了证明“宇宙的和谐”。

开普勒缜密地梳理这些数据,最后发现火星轨道就是差着8’对不上……而那时候误差经常以度(°)来计。但开普勒强迫症很严重,他不能接受不完美,于是反复演算。最后,开普勒拿出了一个伽利略并不认同的理论:椭圆形轨道——这就是行星运行三定律:1.行星轨道是椭圆形,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2.太阳与行星的连线在任何相等时间段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行星绕日运动的周期T与到太阳的平均距离D存在一种神秘的关系:太阳系内任何行星的D^3/T^2等于一个常数。

第三定律被开普勒称为“和谐定律”——那是宇宙(上帝)的精妙安排,体现了世界的终极和谐。这一定律的发现过程没有任何理性可言,完全是虔诚的人把所有行星属性的数字变着法子找规律找了一遍,居然还让他找出来了一个。。

但这是为什么?那得等牛顿来解释。

绝世天才牛顿

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的定律,却根本不知道它实际上意味着什么——一个严肃的科学家不会止于和谐。

百年间,无数能人志士沿着伽利略开辟的道路前进,但成效不多。胡克、哈雷是其中之二。他们试图挖掘行星何以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运行,也就是说,那个导致这种现象的“力”是什么。哈雷发现,使行星保持椭圆轨道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还不够。胡克说他能证明,但即便面对巨额奖金,胡克也拿不出那个“证明”来。

于是哈雷去找牛顿,牛顿看穿了一切。

哈雷催促牛顿发表《论物体的运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前两卷),并最终促成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哈雷写了一首颂歌:

你们,啊!饮天神美酒的人, 来和我一起歌唱牛顿的名字, 他打开了隐藏真理的宝匣, 牛顿,缪斯垂青的人,阿波罗 居住在他纯洁的心中,他充满了神力; 比任何一个凡人更接近神。 ——埃德蒙德·哈雷《致人杰》

在第一卷中,牛顿明确地表述了三大运动定律。伽利略主要使用文字描述(前两条),而牛顿建立了严密的数学语言体系,奠定了整个现代科学的基础。对伽利略来说,圆周运动可以是惯性运动(亚里士多德理念的残余);而牛顿不然,在牛顿那里,圆周运动一定是加速运动,因此需要力的维持。

通过使用微积分(前所未有)来分析圆周和三角形的关系,牛顿为开普勒发现却没理解的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建立了理论基石,并进一步推广到抛物线和双曲线的情况。

数学是科学女皇!

虽然我们多半认为“苹果砸头”的故事问题很大,但其隐喻却是明白无误的——透过理解“地界”的运动而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这就彻底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我们现在还用一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

有趣的是,牛顿建立了更普遍的联系:

他表明,有一种普遍的力(1)使行星保持在绕太阳运转的轨道上,(2)使卫星保持在轨道上,(3)使物体像观察到的那样下落,(4)使物体保持在地球上,(5)造成潮汐。这就是万有引力。

回顾一下。

首先,亚里士多德否认地球运动,是因为地球动,人不动,人就会被甩飞。而对牛顿来说,惯性和引力共同作用,使得地球动,人跟着动。人和地球由于引力作用而处在同一惯性系,所以地球和人相对静止。

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天界”运动是圆周,“地界”运动是竖直直线运动。牛顿拿出惯性、引力和微积分:惯性保持直线运动,引力的作用也是直线的,但二者可以合成曲线运动(借助微积分)。从而“天界”和“地界”没有区别。伽利略对抛物线运动分解的洞察其实部分的发现了这一点,但缺乏微积分的他无法在计算中完美处理这一切。

要言不烦。千余年间,对“旧体系”的疑惑从未停止。但先辈的积累始终需要天才突破,方能接近真理。牛顿以其高超的数学技巧、卓越的物理洞察力,整合了一百多年的经验观察和理论探索,铸就人类科学的第一个顶峰——“经典物理”新体系。

简单总结:

1.地球是球体,地球绕轴自转与绕太阳公转的观点,都属古已有之。

2.亚里士多德不是傻子,他发展了一套符合当时观察结论的自然哲学。这套自然哲学将天文学和物理学分开来对待。

3.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技术上讲并不比托勒密体系更高明,但他引发了更深入的思考。中世纪的人也不是傻子,只是革命性的变革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和创新。

4.伽利略做了天文学和物理学两方面的工作,并且都相当卓越,但未能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伽利略的伟大贡献……是说不完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非常充足,是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

5.开普勒基于第谷的数据发现了这种联系的可能性,但未能实现。

6.牛顿搞定了一切。

参考书目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G·E·R·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 米歇尔·霍斯金《剑桥插图天文学史》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托马斯·库恩《哥白尼革命》 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布莱希特《伽利略传》 亚历山大·柯瓦雷《伽利略研究》 开普勒《世界的和谐》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牛顿《宇宙体系》(即《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第三卷) 亚历山大·柯瓦雷《牛顿研究》 特别推荐《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PS1:

科学上的柏拉图主义,是指认为宇宙具备一种自发的“和谐”。

比如说自由落体的匀加速运动,按相同时间划分,设第一段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是1个单位,那么第二段是3,第三段是5,第四段是7。实际上,这是因为从匀加速运动的公式来看,1、2、3、4个单位时间总共走过1、4、9、16个单位的距离。4-1=3,9-4=5,16-9=7……于是这又涉及奇数的产生和自然数平方的关系。

换言之,世间万物都具备一种简单、纯粹的配合。体现在数学上,就会发现某些属性的数字是有规律的。

伽利略、开普勒就持有这种观念。牛顿是唯意志论者,也就是说一切全凭上帝想法,上帝可以搞个和谐的,也可以搞个不和谐的宇宙。

PS2:

胡克认为牛顿侵吞了他的成果。这就是牛顿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由来——是嘲讽胡克。实际上,牛顿最开始感觉影响行星运动的力是一种离心力。后来胡克给他写信说,应该把圆周运动分解为向心运动和切向运动,牛顿忽然意识到“引力”恐怕是一种向心力。

但问题在于,胡克根本没有能力证明平方反比定律,也不懂微积分……给他一辈子也搞不出万有引力来。牛顿指出,胡克仅仅提出了观念,但并不真的理解他自己在说什么。具体解析请见《新物理学的诞生》或《牛顿研究》。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揭露天机:《新物理学的诞生》|三个一|月旦评|品乐书会|同一本书

【老书虫】4.23读书日和其它|品乐书会|月旦评|2018年4月小结

按理来说@chann的月小结活动应该是关于生活的啦,但近期极其偷懒的我……还是把它简化为读书吧哈哈哈哈!理由是4月23号是【世界图书日】……

世界图书日其实确实看了差不多有一天书,但其他时候还是买买买呢!稍微晒一下单啦~ 不想看晒单的朋友可以拉到下面的推荐哟~

QQ图片20180502104116.png

这是网友帮忙代下的一单,有《科学之话语》、《数学大师》、《希克梅特诗选》、《美丽心灵:纳什传》、《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秘密》和《交际中的人际关系仪式》。这单比较典型哟~~可以看出来,我喜欢诗歌、拉丁语文学、古典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哲学

QQ图片20180502104119.png

这单也是网友代下的,有《张载集》(理学丛书,繁体竖排)、《技术伦理学手册》、《晏子春秋校注》(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繁体竖排)、《中世纪的思维》、《图像学研究》

后面的图片可以看清书名,我就不一一列举啦! QQ图片20180502104130.png

QQ图片20180502104042.png

QQ图片20180502104025.png

QQ图片20180502104029.png

QQ图片20180502104036.png

QQ图片20180502104039.jpg

比较推荐大家的:《数学大师》《坐在你身边看云》、《文明的滴定》、《在世遗作》、《倾听之眼》、《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逻辑的引擎》、《美丽心灵》、《古代罗马社会生活》

四月的阅读

因为种种原因,几乎没有按照计划来!!(什么鬼,你每个月都这么说)

书目 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哲学 I.伯纳德·科恩《新物理学的诞生》科学 海伍德《政治学》政治学 葛兆光《宅兹中国》历史学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文学 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学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国学 莎伦·R.克劳斯《公民的激情》政治学 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

读书笔记 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回忆录》 《流动的生活》 科幻何为?——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兼谈科幻小说(系列) 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难以入乡随俗》 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地心烈焰》


这里是三月小结:难道我要转运啦?|2018年三月小结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老书虫】4.23读书日和其它|品乐书会|月旦评|2018年4月小结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