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字漫谈·爱丽丝天底奇遇记|三个一|月旦评

“底夸克,底夸克,三分之一负电荷,费米子里第三代,夸克家族美相和。”

爱丽丝刚一踏入这个世界,就听到有人在唱歌。她气鼓鼓地跑到歌声来源,是一只小小的井底蛙。

井底蛙眨巴着大眼睛,问爱丽丝:“你是谁?”

爱丽丝说:“我不想跟唱歌难听的动物说话。”

井底蛙很自信:“难道你不想知道我刚才唱的是什么吗。”

爱丽丝一点也不担心: “我早就知道啦,‘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如果你有两份上夸克,一份下夸克,就可以合成一份质子。如果你有两个下夸克,一个上夸克,做出来的是一个中子。你身上一点底夸克也没有,它们不在天底世界里玩儿。再见!”

井底蛙只好说: “那你有没有听说过,‘ 我的慧眼在这碧琉璃的蔼蔼深处,窥见了我自己底秀颜寒瓣凄迷……’”

一丝儿的希望惊碎这融晶。 愿涟漪掠取我从那流逐我的西风。 更愿我底呼息吹彻这低沉的箫声, 那轻妙的吹箫人于我是这般爱宠!…… 隐潜起来罢,心旌摇摇的女灵! 和你,寂寞的箫呵,请将缤纷的银泪 洒向晕青的皓月脉脉地低垂。 ——保尔·瓦莱里《水仙辞》节选

“那又怎样,你是一只臭蛤蟆,没有娇柔花瓣。”

井底蛙和她较上了劲:“这你就不懂了吧,水仙和蛤蟆完全一样。”

爱丽丝够着身子去捞它,小胳膊上下划。井底蛙左蹦右跳,一边“呱呱呱”大笑,一边用力嘲: “难道你会望着自己生殖器的倒影赞叹,‘啊,太美了!’”

爱丽丝尖叫:“你流氓!”

井底蛙忙辩解:“不是我不是我,是诗人对花儿耍流氓。为什么有的生命把生殖器藏在底下,有的偏偏要高高举起?”

爱丽丝见够不到它,停下来喘喘气:“哼……那是因为有的生命能自己乱动,特别是张口说胡话;有的却没有肌肉,只好让生命种子随风飞去。你又凭什么说水仙和蛤蟆一样!”

井底蛙挠挠头,从大嘴巴里吐出一个水泡泡:“水仙的影子在波纹里碎裂,斜晖已尽,星空自幽冥升起。水里的是繁星也是水仙,神形两忘,真寂如空。”

“切~所以蛤蟆还是臭蛤蟆。”

“如果你的爱人像恩底弥翁一样陷入长眠,你怎么办?”

爱丽丝想都没想:“我只要同样睡去,就可以和他在梦中永会。”

“你说得对,我就是沉睡中的王子,可是没有公主吻醒我。”

爱丽丝觉得上了好大的当,她再也不想理这只不靠谱蛤蟆了。与其和他扯淡,不如看看自己在哪儿。

P80320-172601.jpg

好像天底下所有可能的世界都已经被人设想过。有长得像树一样大的蘑菇林,彩色的斑纹在蓝色阳光下闪耀,菌丝纤网危机重重,孢子轻飘飘地游动。也有好几个镜像世界,水上白塔映照生者,水下幻影容纳亡灵。又或者是六个轮流出动的太阳一起落山,从未有过夜晚的家园在五万年一次的天文拐点走进黑暗,星海静默如迷。

不管怎么样,所有这些世界都在天底。天总是存在,是蓝天白云、浩瀚星海,或者火狱黑烟、倒转大地。

井底蛙在底下扑腾好半天也没能上来,对着外面大叫:“嗨!嗨!拉我一把!”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底”字漫谈·爱丽丝天底奇遇记|三个一|月旦评

《相信未来》食指|朗诵好声音

美丽的歌仙子@winniex在@wilhb81兄弟的帖子里邀请了我一起朗诵,我就厚着脸皮答应啦~ 啊,老这样夸我我会膨胀的,要多提意见!

我一直都不太读中国现代诗,大概早期的徐志摩、闻一多他们还行,往后越来越不感兴趣啦。但里面还是有很多不错的作品,食指这首就很振奋。 唯一的问题是这首诗跟我的心境不是很符合,希望没有影响效果~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音频:相信未来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相信未来》食指|朗诵好声音

【也不算水文?】个人说服与辩论

之所以有这么一文,是因为昨天@TVB姐和@liuzg就中医问题展开了深入、友好的探讨。我呢,喜欢挖掘内容以外的东西,同时也懒得对中医发表什么看法,所以好赖讲讲说服和辩论的问题。尽量简单、随意,不碰学术理论。

注意: 1.文中出现的关于中医的探讨来自于作者编造,不等同于上面提到的谈话,也不涉及两位谈话者的真实观点。 2.本文只考虑个体对个体的语言说服。集体压力和大众传媒、恩威并施或者权力的效用等等不在考虑之内。

首先,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说服和辩论不共戴天。一旦对话变成了辩论,那就很难很难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了。无论中西,辩论虽然是“争论”的理性化形式,也依然和“战争”概念渊源深厚。一场观念的战争,只求胜者,不谋共识。

理性的介入甚至强化了这种倾向。理性天生就分对错、就具有可比性。理性现身的对话更容易趋向于分出是非对错或有用无用。社会史上,言谈的理性不断催促着矛盾扩大,而对弥合裂痕无能为力。反之,理性促进科技进步,又在持续地消除这种裂痕。它永不停歇地在各个层面上和自己作战。(好像又……犯老毛病了)

当然啦,现实中没有纯粹的战争,也没有纯粹的争论。无论辩论如何展开,双方一定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比如说使用互相能够理解的语言,看起来太基本了吧,是吗?

A说:“杨振宁的杨-米场把可交换群的规范理论扩大了,从此不可交换群也能够纳入规范理论,这是伟大的贡献。”

B说:“杨振宁82岁娶28岁的人,不要脸。”

虽然都说中文,可这两个人多半是没法交流的。

能够互相理解的语言一点也不基本,反而经常无法实现。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在不同的语言场域里转换,却未必有所知觉。部分的是因为虽然语言的场域不同,但表现形式都是汉语,字面意思呢大概还是能理解的。

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像有些学术书甚至让人哀叹:“每个字都认识,合在一起都不认识。”这就是语言场域的隔绝。农林渔牧业书对于城市人也经常如此,医学书(无论中西医)同样让人头疼。即使是日常谈话里,这类例子也实在不胜枚举。

C:“中医不是科学。”

D:“中医是有用的。”

C:“中医并不是真的有用,只不过是安慰剂效应和概率问题。”

D:“背后的原理不重要,只要能发挥作用,当然就可以用呀。”

C:“但是中医占用了成本,本来可以用来看西医治疗的钱、时间,拿去看中医,岂不是耽误了治疗?”

D:“不会嘛,一般生大病都先看西医,西医治不好才来找中医,反而医好了很多。”

C:“其实那正是西医起作用了,加上身体的自愈能力。”

D:“这也没法证明呀,古代这么多中医医好的。”

C:“那是因为中草药确实有一些有用成分,撞上了,理论就完全是胡扯。而且中草药现在怎么用,还是得靠西医科学研究。”

D:“原理理论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医好人就行了。”

C有科学研究的支持,D有日常生活的例证。前者在讲“科学性”,后者在讲“有用性”。他们虽然共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医学是一个能使人健康或摆脱不健康状态的科目”,但只要没有处理话语层面的分歧,就不可能真正说服对方。

(本来想说一点科学史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先略过吧!)

十来年前,我经常玩儿天涯论坛,那时候是去写诗的。天涯有个版块叫【诗词比兴】,有三、五十岁的大叔,也有二、三十岁的小姐姐。里面的人诗歌功底都还不错,既讽时事,也谈风月。

可那时候不巧正是五毛和美分在网上打得天昏地暗,【诗词比兴】也没能幸免。我在这波大浪里经历过网络喷子最高形态的洗礼,深刻地认识了很多道理!最典型的如下:

1.很多时候只有立场,不在乎事实材料、思维和逻辑; 2.视角决定理解; 3.非黑即白思维; 4.语言说服很困难,但不是不可实现。

前三条想必大家也深有同感,就不多说啦。

第四条呢?说服的困难已经讲了这么多,现在想想如何实现。

假设E带着好友F多方走访中医,也没把慢性病看好。E自然是不愿再看中医的。可这时候E的亲人G被西医诊断为绝阵,甚至可以回家好好享受生活那种。G对E说,陪我去看中医吧。E说,中医没用呀。G说,管它有没有用呢。E当然不好反对。

如果反过来又怎么样?

假设H的好友I得了绝症,医生说可以回去享受两年时间。但I不甘心,到处寻访中医。结果一年后就去世了。这时候H的亲人J得了慢性病,厌了西医每天吃药,请H陪他看中医。H说,不行,慢性病也就是吃药的事情,万一看中医把你看死了怎么办?J无话可说。

这两个假设不是要说明“事实比言辞更有力”,而在于“说服的重点是建立共同认可的预期利益”。E不想G死,G自己也不想死,所以E无法拒绝G。而当J想要治病的时候,H考虑的是有没有害。如果J说,慢性病药太贵啦,而且病治不好平时也没精神,活着还不如死了呢。H的态度恐怕也不得不有所转变。

归根结底,利益虽然是从现实中得来,但却经由言辞表达。我们衡量事物的价值,往往必须经过思维,而言辞正是思维的载体。生活中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模糊的、相对的、棱模两可的,理解他人,能够抓住真正的分歧,自然会使说服效果提高。

辩论之所以和说服相冲突,就是因为一旦进入辩论,双方便成了对立关系。最紧迫的利益不再是寻求共识,而是胜过对方。这样的较量要么使用权力或者其它强力实现支配,要么双方退出争论重新开始,否则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PS: 我有一种强烈地、自发地、无意识地把任何现象抽象到理论层面的冲动,并且不断尝试与现有的理论和历史联系起来,这篇文章就是不断抵制这种冲动的过程……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也不算水文?】个人说服与辩论

【读杜诗说】(8)饮中八仙歌|朗诵好声音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饮中八仙歌》

杜甫早期的作品,多交游往来,胜在抒情、写景、状人。思想上与晚年相差很大,也好理解,开元、天宝年间正是盛唐,人民安居乐业,自然没有那么多忧时愤世可发。然而,早期杜诗也颇多名作,从《望岳》到《饮中八仙歌》,佳句迭出,篇章斐然,这是杜甫以后成长为“诗圣”、“诗史”的功底所在。

大约是卡佛说:“乔伊斯能写《尤利西斯》,是因为他能写《都柏林人》。”

《饮中八仙歌》讲了八个人: 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人,少年离家来到长安求学、科举,一住几十年。直到八十六岁,贺知章才因病请辞回乡,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不久就仙逝。知章是狂客,喝酒写字赋诗,自然风流。本是南人善舟船,酒后眼花缭乱,开着小船(其实是骑着马)就往水里去了。

李琎则未必。李琎是李宪的长子。李宪是什么人?睿宗李旦最初的皇太子,后来让位给李隆基。皇位让出去了,小命不想让,必然是不结交大臣、不干预朝政。作为李宪的长子,李琎被封为汝阳郡王,也丝毫不留恋权位(不想死!),每天醉醺醺的。有时候上朝还能闻见酒气,路上见到麯(酒曲的曲)车,只想跟着去狂饮一顿。

李适之也是李唐宗室,为左丞相,斗不过口蜜腹剑李林甫。本就喜宴会宾客的他,后来便是借酒消愁。罢知政事后与故交欢饮,赋诗一首:“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崔宗之是个美少年,又是世袭的齐国公,山东士族崔家人,用“玉树临风”再合适不过了。东晋的谢安有一次问族中子弟:“也没想要你们干点啥事儿,为什么非得这么用心培养你们呢?”谢玄说:“这就好像芝兰玉树,都想让他们长在自己庭院里嘛。”后来谢玄果然在谢安击败前秦的淝水之战中立了大功,是谢家后一辈的标杆。“玉树”既是对世家大族优秀子弟的美誉,也有德才兼备、俊逸潇洒的赞扬。“玉树临风”更进一步描绘出宗之酒后迎风而立,丰姿超逸的形态。

苏晋仕途顺利,却持斋而好饮,便是逃禅。持斋是有所理念,好饮则天性如此。

说李白是谪仙人的,正是贺知章。李白兴豪而才敏,喝得多,写得好。李隆基在沉香亭玩的开心,想要叫李白来写两首诗欣赏下,不一会得到回报:“李白喝醉了在酒家睡觉呢”。领一次在白莲池呢,李白喝得醉醺醺的,七晕八倒死活上不去船,李隆基亲自扶他,才算了事。

初代目“草圣”,不是张旭,是张芝。张芝东汉人,大约比曹操早生一辈。南朝人王愔记载:“后汉张芝好草书,学崔杜之法,韦仲将谓之草圣”。不过历史是发展滴,张旭既是开元“三绝”之一,又有杜甫在后吹,便成了新一代“草圣”代言人。

焦遂是个平民,事迹最少。史书不写,唯诗里可以一窥。

音频在此:《饮中八仙歌》

PS: 三国时粮食紧张,曹操下令禁酒。但徐邈却偷偷躲着喝。有人来找他处理公务,徐邈答曰:“中圣人”。来人遂把这事上报曹操,曹操大怒。还好鲜于辅解了围:“平常里喝醉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徐邈性格还是比较稳重的,只不过喝醉了才胡说八道嘛。”曹操本来也爱喝酒(尤其是青少年时和袁绍几个),还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听了这话,也就不用刑罚徐邈了(罚还是要罚的)。

后来就用圣人指清酒,贤人指浊酒,或者圣贤指酒。中(第四声)圣、乐圣指醉酒。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读杜诗说】(8)饮中八仙歌|朗诵好声音

念菲娜|朗诵好声音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我最喜欢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的小说在中国更出名一点,《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俱为世界文学经典。 哈代从小写诗,但小说比较赚钱,所以年轻时写了不少小说。可哈代小说批判现实很激烈,也确实戳中了某些人的神经,所以在当时饱受批评、争议蜂起,甚至被烧。一己之力难以抵抗整个维多利亚文化圈,哈代便专心写诗。 特丽菲娜是哈代的表妹和初恋,虽然分开了,哈代也一直没有忘记她。《无名的裘德》中的女主角就有一点菲娜的影子。 一次,哈代在去往伦敦的火车上写了《念菲娜》这首诗的开头。两人已经久无联系。谁知写诗时菲娜已经病危,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噩耗。哈代称之为“心灵感应的奇异例证”。之后哈代补完全诗,如下:

《念菲娜》

我没有一行她的字迹,  没有一绺她的秀发, 没有一点她后来当主妇的印记  好让我把情境描画; 我错失的她后期怎样?  我的想象全归徒劳; 而早年啊她的梦想充溢着阳光,  她的眼睛充溢欢笑。

最后围绕她的是何种情境——  是悲或欢,明或暗? 她的温柔,是否因善良和才情  而加上灿烂光环? 她的光辉是否随年龄减退,  她的太阳是否被遮没, 是否有不安、忧虑、畏惧或后悔  把她的心灵折磨?

我只能把她少女的魂留下  作我唯一的纪念; 也是这是我能呈现的最美好的她,  也许还多亏了今天 我没有一行她的字迹,  没有一绺她的秀发, 没有一点她后来当主妇的印记  好让我把情境描画。

——托马斯·哈代

音频:《念菲娜》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念菲娜|朗诵好声音

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捉迷藏》:一个机智特工的逃生之路|三个一|品乐书会

捉迷藏》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也不是那么绝对,不过确实只要一句话就足以概括它的故事了:

一个特工在火卫一上利用大型飞船的物理学特性逃脱追捕。


如果我们尝试扩写一下这句话,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一个冷静、机智的特工K15驾驶一艘小型侦查艇在星海间逃亡,但他在得到接应之前就会被敌方巡洋舰捕获。危急关头,特工灵机一动,孤身降落在火卫一上,让自己的飞船自动驾驶离开,并向接应的己方舰队报告。

火卫一是一颗……像矿渣一样的小行星——不像月球那么巨大、规则、均匀。火卫一就像放大版的地球石头,还是被人砸过的那种。它的直径只有二十公里,重力很小,没有大气,自转周期只有七小时零三十九分钟,所以总有一面朝向火星。 火卫一 (图片来自网络) K15的计划很简单,他只要躲在火卫一的地面上,随时处于巡洋舰的对面。这样巡洋舰的炮火便永远只能打在他的脚下的大石头背面。

等等,飞船的速度比人快那么多,怎么会追不上他?二十公里对于一艘太空巡洋舰来说,不过是一秒钟的距离。

其实问题正在于此。

靠火箭驱动的太空飞船只能沿着它的长轴加速——也就是说,只能“向前”,想要偏离这条直线,需要飞船本身先行转向,这样,发动机点火后才能驶向另一个方向。当然,我们还有陀螺仪控制尾翼或者飞船侧面的转向喷口,但这些操作都需要相当的时间。

普通巡洋舰装满燃料后,质量可达两千到三千吨,这样的设计不可能用来灵活走位。更糟的 不是质量,而是这些质量带来的惯性力矩——由于巡洋舰的形状又细又长,所以它的惯性力 矩相当大。这个悲哀的事实( 却很少被太空航天学工程师们提及),使得一艘太空飞船转向 一百八十度需耗时整整十分钟,不管它的陀螺仪尺寸有多合理。用控制喷口也快不了多少, 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喷口都会受到限制,因为它们造成的转向是永久性的,很容易让飞船原地打转,就像一只慢动作的轮转焰火,让飞船里的人叫苦连连。

然而,在一个几乎没有重力和空气(阻力)的星球上,K15的奔跑速度很快。庞大的巡洋舰慢悠悠绕着火卫一转圈的时间,足够K15轻松来回跑上好几趟了。

巡洋舰并不死心,派出制导导弹搜寻地面。可是火卫一直径虽小,面积却也达到了6100平方公里。何况,由于表面极不规则,火卫一上有大量坑洞、阴影,更是藏人利器。同时,在一个没有“太空机甲”的世界里,巡洋舰上没必要携带地面武器。毕竟太空中要登陆其他载体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是双方舰毁人亡。派一只小队探索6100平方公里也相当困难。

十个小时后,K15的接应靠近,巡洋舰只好悻悻撤离。


从六十年后的眼光来看,我们确实可以提出一些小问题。比如,红外热感应会不会有用呢?(即使有宇航服)

总的来说,作者在这篇小说里施加了一系列限制条件。我们的巡洋舰是火箭驱动而不是更高深的技术,没有搭载可以锁死通讯传播的设备,没有强力的登陆作战部队(作为巡洋舰当然不需要……)等等。

这些条件构成一种“现实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束缚的世界里,我们不能飞、不能把意志直接投射到现实、甚至不能多赚点钱。正是在各种各样的“世界规则”和“行为巧合”夹缝中,事件才能“真的”发生。

回头看一下我们所做的扩写。故事情节在哪?好像没有。这个故事我们看懂了吗?看懂了。大段在解释,根据已知的规则,巡洋舰为啥抓不住K15。

我们的实验揭示了,这篇故事真正的重点在于:它并没有讲一个故事。相反,它在搭建一系列宇宙战争的细节。K15机智、调皮,舰长的无奈,不过是“巡洋舰很难短途转弯”这个工程悲剧上的点缀。克拉克真正要说的,是那些技术解释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得以在1950年代,瞥见2150年的太阳系战争。

这就是所谓的“硬科幻”。

未来把它神圣的阴影投在我身上; 除了平滑的太阳没有别的: 我将被光线刺穿而死去, 当我用脚碾碎一切机会,我将微笑着离开生命。

PS:希望这样的写法大家会喜欢。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捉迷藏》:一个机智特工的逃生之路|三个一|品乐书会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