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历史?(一)|  What is History? (1)

何为历史?(一)| What is History? (1)

之前,我们曾讨论过 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 的问题((一)(二)(三)(四)(五)(六)(七):以STEM切入点,谈了一些科学教育方面的Why, What和How等问题。)

本文的系列中,我们想谈谈关于“历史教育”的话题,但我们还是从“历史”本身谈起。

国庆与历史

之前看到 @rivalhw 大伟老师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征文活动,本文打算从国庆开始谈。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今天难得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去电影院看了在国内刚刚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献礼片和一定程度上的教育片,其中的内容与风格是可以想见的。

我并不擅长从艺术形式上谈论电影,但通过电影来观察历史的形态,还是有一些兴趣的。从艺术表现的手法而言,本影片中的细腻的感情值得体味和深思,但真正令人触动是对真实历史中逝去的大量同胞的生命的同情与敬意。不夸张地说,今天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南北韩,以及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等各地的很多人的生存状态,有赖于二战中数千万人(统计而言,大部分是苏联人和中国人的抗争者和无辜受难者)的血肉之躯的付出,使得我们今天无须生存在法西斯统辖的世界之中,避免了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日本民族统治的中国。要知道,那样的历史并非不可能发生的,胜负的天平并不是“决定论”的。

在电影中,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展示的历史“节点”,与某些宏观或正面叙事手法相比,可以认为是从“历史的无声处”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史书”中的历史。无论是因核辐射早逝的研究者(让我想起一些在核能研究中逝去的科学家),还是在中英协商中“分秒”必争的外交官(让我想起背负卖国之名的李鸿章),都是对历史事件中社会不同侧面的“再现”。

作为一个在混乱与痛苦中重新凝聚起来的国家,其70年经历必然是丰富与复杂的。在本影片中,值得注意的是对“再现”的历史节点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影片回避了对前30年历史的叙述,即真正纯粹的社会主义时期的论述(原子弹试验的科学事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回避了文革等“无法言说”的时期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应证了克罗齐关于“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述。正是对“改革开放”后、以及“冷战”结束后的新的社会形态的合法性的要求,使得政权有选择地诠释和“再现”历史。我不并认为“发展主义”(即社会和人类是永远进步的)这一现代资本主义与科学革命的(近似于乌托邦的)假设是永恒正确的;相似的,前30年的历史,哪怕是今天很多人讳莫如深或者称为“十年动乱”的文革时期,也不乏可取之处,包括比今天的社会更纯粹与光明之内在,但都有意无意地被隐藏在历史的叙事之中了。

从这一影片的简要讨论中,我们可以看见关于思考历史的一些线索:“历史是偶然的,而非必然的”、我们应当看到“历史的无声处”、“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或者说 “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从这些问题或论述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历史的内涵为何。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 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

中华文明具有浓厚的“史官文化”,从司马迁开始,我们认为著史者是秉笔直书、不畏强权,我们记录和阅读的历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感”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方对过去历史的阐述,都天然的包含了对其“政权”合法性进行解释的述求,这是“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根本动力。从这一点出发,今天的政府不但会重视近期历史的阐述方式(如上文对电影中历史叙事的选择),也会重视对其所继承的政权的合法性的论述,例如在最近一些时期对《清史》的修订。

从西元1840年开始,我们的历史叙事发生了一些根本性变化,最主要的体现为“天下观”的变化,中国的历史成为全球历史的一部分,中国历史的关键节点与世界历史的脉搏息息相关(如二战、冷战、思想史、科学史、技术史、金融危机、货币制度等等)。“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则倾向于将人类历史还原为欧洲历史,这与(西)欧(北)美文明仍然主导世界息息相关,却掩盖了欧洲文明主导和启动的历史,仅仅是近500年的事实。站在欧美历史叙述的视角,中国、印度或者日本的历史,只是“东方学”或人类学的一角;更多的被殖民者抹除的美洲与非洲的古老文明,则几乎湮没无闻了。冷战之后,胜利者们对“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抹除,甚至一定程度上美化纳粹党徒来实现这一目的,并通过电影等文化传播形式来完成,也是其常用的手法。(如,电影《午夜守门人》)

这样的做法不仅限于政治。科学史中着力渲染的布鲁诺、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开普勒等的科学革命的历史,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科学“渐进”发展的历史(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绝对化了教会对科学的迫害,也遮掩了开普勒为第谷证明“地心说”的最初动机。毫无疑问,科学革命的历史叙事中包含了科学作为胜利者对自身和他者历史的裁剪。

更进一步说,为什么大多数历史都是“人类的视角”呢?人类中心主义(人本主义)的狂妄本身也是对这一历史命题的反应。在阅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时,我们容易发现它并非一本“史书”,而更像一本佛教“福音书”。他将人类的历史作为其中一种物种的历史来讲述,而非凌驾于别的生物之上,这毫无疑问是不同于其他以人类为“胜利者”的观察历史的视角的,因此也带来颇有价值的洞见与深思。



图片来自豆瓣读书,《人类简史》

最后

本文以国庆档电影为起点,探索了几个常见的历史命题,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展开。

有关历史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

  1. 21世纪以来,历史感的逐渐消失,对父辈与祖辈的记忆、历史和生存方式的传承的失败;
  2. 微观史学的泛滥,渲染伟人的污点、恶棍的优点,例如希特勒的教养、汪精卫的气节与不得已;
  3. 历史的“发展主义”、相似性与退步: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与有巨大流动性的逐资本与金钱为生的经济动物的比较。

我们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会对更多问题进行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何为历史?(一)| What is History? (1)’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